在岚山以及其周边村镇,有一种古老的民俗艺术——“水族舞”。虽说是“舞”,其实与我们所理解的舞蹈有很大不同,更像是民众喜闻乐见的“秧歌”“高跷”一类,其实是一种民间传统的娱乐形式。
据说,“水族舞”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约有600年历史。相传,由于那时朝廷向东部沿海一带大规模移民,使得山东南部沿海的人口大增,当地渔业随之发展起来,相应的渔家文化也不断繁荣,“水族舞”就应运而生了。
传统“水族舞”
最初的“水族舞”只是人们在祭祀海龙王时带有简单动作的祈祷仪式,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们希望出海平安、满载而归的祈愿。这一时期的水族舞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更没有音乐伴奏,只是人们随意模仿某些海洋生物的动作,一边手舞足蹈,一边祈祷,而且只有在每年当地渔民祭海龙王的庙会上才会出现。
随着时间推移,渔民们的生活习俗不断演变,民间审美情趣不断提升,“水族舞”从内容到形式也不断充实、完善。为了更形象地表现海洋生物的千姿百态,渔民们用竹篾、白绸布或棉纸扎制了鱼、虾、蟹等海洋生物造型,再用水彩勾画,来协助表演。“水族舞”表演分为两种:一种是即兴表演,大家根据喜好,选择一种水族造型套在身上,随音乐手舞足蹈地模仿海洋动物的姿态,步伐多采用戏曲台步或秧歌步,也有的完全是即兴发挥。由于造型奇特、色彩鲜艳,加之表演者众多,气氛欢快热烈,“水族舞”深受人们喜爱;另外一种是带剧情的表演,表演时不但要有“水族”造型,还要有人物造型,通过人与“水族”的特有联系或特定环境,描述爱情、伦理或寓言故事,常见的曲目有《哪吒闹海》等。这种水族舞因为剧情运用拟人手法,情节曲折生动又贴近生活,比即兴水族舞更具魅力。
“水族舞”是纯民间的海洋文化艺术形式,几百年间通过“口传身授”进行传承。如今的“水族舞”,既有着不拘泥于形式、内容和场地,能够随意表达的灵活性,又符合按固定程式、固定内容在固定舞台上演出的规范性,已经登上了艺术舞台,作为山东重要的非物质海洋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
现代“水族舞”
海边劳作的渔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