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背倚平原,南枕长江,北望徐淮,这里是江苏弶港,一座因海而生、因渔而兴的小镇。沧海桑田,几百年的潮起潮落,将浅海塑造成滩涂,大海的无私馈赠成就了渔港的美名。海岸上响彻铿锵有力的“渔民号子”,沿海湿地刻画着迷人的滩涂风光,这是一片神奇的“生长着的土地”,美不胜收的渔家生活风情画卷在此展开。
弶港渔景 吴志忠/摄
东台市位于江苏中部沿海,是美丽富饶的湿地之城。弶港镇坐落于东台市黄海之滨,拥有几十千米黄金海岸线,连陆滩涂百万亩。“潮起一望无垠,潮落一马平川”,这种“两分水”的海上奇观,在世界海岸带中很少见,是联合国认可的太平洋西岸未被污染的原始生态海边湿地。弶港的湿地面积达18万平方千米,一望无垠的滩涂孕育了丰富的生命。因港汊纵横、水温适宜,这里早已成为鱼虾蟹贝繁衍栖息的“天堂”。
弶港滩涂广阔 郭凡/摄
然而,200多年以前,弶港还是一片汪洋。随着海洋潮汐变化,泥沙淤积形成一方滩涂,海岸线逐年东移,才逐渐形成了露出海面的沙屿。弶港的得名,源于乾隆初年。那时,海滩的面积逐年增大,聚集的渔船也越来越多,赶海的渔民常在此地歇脚,这里成了上百艘渔船的大本营。为了遮风避雨,渔民在海滩上筑起土墩,并建起了一些能够居住的棚屋。日复一日,这里渐渐人烟稠密。据史料记载,乾隆三十三年(1768),在此定居的渔民已有百余户。由于古人将打猎捕鱼叫作“打弶”,而渔民又住在海滩堆起的土墩子上,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渔民口中的“弶墩子”。
尽管“弶墩子”的海滩非常开阔,但因为吃水太浅,只能停靠小型渔船。乾隆五十年(1785),“弶墩子”迎来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潮,潮水将海滩冲开了一条巨大的缺口,从此形成了一个可停靠大型渔船的港汊。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这个天然渔港“弶墩子”也就演变成了“弶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