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人类对审美现象的追索达到殚精竭虑、皓首穷经的地步。但是,对方似乎与人类的智慧“捉迷藏”,我们在看似简单的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无法把握其相互关系,更难以触及美的本质。笔者在此引入审美间体的概念,并借助生动具体的“镜像时空”来表征审美认知场,进而抽析审美价值的生成机制等相关内容,以期发挥视域转换的建设性作用。
进而言之,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内心世界出现了创造性的新产物——“间体世界”与“镜像时空”。“审美间体”(心理结构表征体)乃是主体精神嬗变的核心标志,由此衍生的“镜像时空”(功能场)能够同时吸收与折射对象与主体的价值特征,并能与主体意识及镜内外的客体发生互动映射,因而妙不可言。主体借助“镜像时空”方能观照自我,并与客体展开互动投射。审美价值生成于“审美间体”和“镜像时空”之中,主体借助观照这些内在创造物而同时体验自我与对象的全息价值和自由快感。
一、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变化
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所引发的情感体验、自由想象和理念孕育等信息创造与功能状态翻转情形,同时也使其内心世界的心理结构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定向嬗变。
(一)情感世界的多级组构与深广扩展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因着全新的情境感受而导致新颖的审美经验形成,进而由此引发了自身的多层级情感反应与变化,包括多种类型的情感内容、情感效价、情感强度、情感唤起度和情感持久度的显著改变,诸如欣悦感和关注意识、命运感和认同意识、神妙感和超越意识、悲壮感和创新意识等。更为重要的是,情感刷新和激情汹涌等心理状态,乃是触发主体的审美想象的催化剂和“导航仪”。其原因在于审美主体的情感反应需要服从其内心的审美理想,后者进而牵引着主体的情知意“三驾马车”逐步驰往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灵感的四位一体高峰体验境界,主体借此感悟与体现人类的精神理想和对象世界的本质价值。
(二)思维活动的多时空弛豫和核心价值聚焦
审美思维包括审美回忆、审美联想、审美幻想、审美想象、审美直觉、审美灵感、审美判断等多种形式。其中,审美想象属于一种具身化的内在知觉,即通过虚拟的经验引起真如的感觉。审美想象有助于审美主体将现实时空转化为多元一体性的历时空、共时空和超时空境遇,有助于审美主体将审美价值转化为“三位一体”的感性—知性—理性表征体,还有助于审美主体将自己的认知结构扩拓升级为“三位一体”的主客体“表象—概象—意象”系统,将自己的情知意力量整合为内在统一的人格网络。可以说,在有意识的理性思维和直觉灵感经验中,人的想象均发挥着关键的概括作用和预测功能。
那么,审美想象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柯斯林研究,人的想象活动及演绎推理由左半球发动,接受前额叶的目标引导和策略调节,经由下顶叶实现空间表象转换,回归到右半球,由此产生丰富生动的视听觉新颖表象。笔者认为,它是人们基于先前的审美意象,对当下的经验表象与概念表象进行重组变形而生成的全新的虚拟经验、一种内在实现的价值图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教育的本质作用即在于提高人们内在创造—内在欣赏—内在完善—内在实现的心智能力与精神品格。
(三)意识性体验
意识性体验是主体审美活动的高峰状态,它以意象形式来虚拟呈现主客观世界和间体世界的本质、规律、真理、理想等完满境遇。在审美的意识性体验中,前额叶发挥着意识中枢的作用;同时,前额叶的概念驱动又离不开顶叶和枕颞叶的表象驱动与相互整合。其中,高频同步振荡波是人类大脑高阶功能的信息标志,也是表征创造性智慧活动的核心形式。例如,音乐家在进入音乐欣赏或演奏的高峰时刻,其外侧前额叶会出现40—50赫兹的高频同步振荡波,而缺乏音乐经验的人则缺少大脑前额叶的这种高频同步振荡波。
笔者认为,由于前额叶存在着向低位皮层的下行投射纤维,因而这种高频同步振荡波的形成及下行扩散意味着:一是前额叶形成了全新的审美意象;二是它将这种理念信息送到低位皮层等处,旨在对感觉、记忆、情绪和想象活动进行定向调节。可见,这种特殊的脑电波能够表征审美主体的大脑高峰反应状态。
(四)审美意象映射
审美表象乃是我们进行审美与创造活动的心理起点。审美主体的心理表征体基于审美情境的激发,次第形成了审美表象、审美概象和审美意象等多层级形式。在审美意象廓出的过程中,主体的审美理念对其知觉和感觉活动发挥着自上而下的超前能动性调制作用。
其科学机制在于,人脑的感觉皮层、联合皮层与前额叶新皮层之间,存在着密集的交互式投射结构。具体说来,从大脑高位结构和高层感觉部位向低层感觉皮层的反馈式投射,不但能够激活更多的脑区、实现信息捆绑和价值整合功能,而且这种自上而下的映射模式成为建构心理表象并使之获得层级跃迁的核心机制。因此,这提示了审美意识对主体感知觉的深刻影响。上述过程也正是主体创构审美表象和孕生审美概象的核心环节,审美意象的形成与廓出,同样以此为基础。
二、“审美间体”的形成机制与“镜像映射”的工作原理
审美活动的实质,在于主体借助客观形式来沟通自我与世界的感性价值。
(一)审美间体的形成原理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主要依据自己所构建的心理模型来理解自然形象或艺术符号的审美意蕴。这种心理模型分别呈现为审美表象、审美概象和审美意象形态的审美“间体时空”,即是主体分别在感性层面、知性层面和理性层面所创构的分立式审美心理模型。它们同时在历时空、共时空和超时空维度涵纳感性、知性和理性内容,表征形而下、形而中和形而上的价值境遇。其所衍生的“镜像时空”,则能有效映射主观世界、间体世界、自然世界和艺术世界的多重信息。可以说,审美间体既不同于主体的自我时空,也有别于作品的客观时空和人类的现实时空,并且具有镜像映射的价值功能。
“审美间体”既融合了主体的经验,又体现了客体的感性形象及艺术符号特征,因而既非自然体和艺术体,亦非纯主观体,属于认知时空的价值中介体;主体借此使主客观价值分别在感性时空、知性时空和理性时空获得了对立统一。
第一,主体对历时空经验的逆向检索(回忆)和共时空的横向扫描(联想)成为重构经验和发现自身情感新意的认知契机。审美心理学家坎达斯精辟地指出:“正是借助非凡的想象能力,人类才得以超越经验世界、进入符号世界,才能共享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借此把握内外世界的本质特点、理解对象和自我的深层意义!”
第二,主体还需要将中级阶段和概象形态的“审美间体”提升至超时空、理性化和形而上的最高境界,进而借助全息俯瞰和完形扫描,从高级阶段和意象形态的“间体世界”之中发现、确认、欣赏、完善和实现间体对象—自我—客观对象的最高意义、完满价值和理想本质。其间,主体的意识体验、意象评价和理念创制均伴随着强烈深沉的美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直觉灵感。可见,这是主体生成美感的价值源泉和实现自我的内在机关。
由此可见,对于审美主体而言,其创建审美对象的系列过程,实质上是将审美的客观形式逐步改造为主、客观合一的“间体意象”形态。其最终结果不是像艺术家那样将艺术意象转化为对象化、感性化的艺术形式,而是旨在将内心的审美意象转化为本体性和操作性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和人格情感的表现力。
对此,美学家米歇尔一语道破天机:“一般的人如何在审美过程中形成关于对象的意义呢?这个问题迄今缺少深入探讨,人们只对艺术家的审美行为及意义建构感兴趣。然而我要特别指出,孕育于意识层面的审美意义,在常人主要涉及其所热爱的事物、他对世界的情感态度、他的最高理想、他把握主客观的思维方式、他的情感命运。总之,常人所建构的审美意义主要与他认知自我、体验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的未来活动密切相关。”
换言之,审美主体最终形成的审美意象具有指向未来,表征自我理想和本质力量,暗示客观世界深隐秩序和运动规律的作用。作为意象形式、形而上层面和超时空的“审美间体”,同时暗示了人与对象、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命运与规律、个体与人类的价值完满统一及协同增益境遇。
(二)审美镜像时空的价值映射机制
所谓审美的“镜像时空”,即是由“间体世界”所衍生的价值辐射场。它既摄取了自然世界与艺术世界的感性生机,又吸收了心灵世界的知性珠玑和理性光华,从而在孕生之后兼具主、客观世界的多种价值特征与信息辐射功能。换言之,审美主体所创造的意象世界属于特殊的中介体,具有“间体世界”的精神结构和“镜像时空”的功能映射效应。
1.审美“镜像时空”的中介性质和价值功能
从根本上来看,审美的“间体世界”具有价值中介与结构表征性质。其所衍生的审美“镜像时空”则具有价值映射的独特功能:一是它与主体心灵之间能够展开交互性情感映射,包括主体的对象化情感投射,还包括间体世界对主体心灵的“逆向映射”情形;二是审美的“镜像时空”还能象征性呈现主体的情感理想、自由想象的本质力量和合乎主客观规律的价值创造理念;三是呈现主体与客体、客体与间体的双向价值映射情形。
其思想机理在于,艺术家及具有审美能力的人们善于“在艺术作品里以这种样式完善自我,并使之获得完美的感性显现:在外在事物中进行自我创造(即创造自我与对象)”。黑格尔也深刻地揭示了思维中介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反思中介的变化,对象的真实本质才可能呈现于意识面前”。也即是说,“镜像时空”如同一个“双面折射镜”,既能呈现对象的本质特征,也能反射主体自身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精辟地指出:“人不仅能在意识中理智地复观自己,而且是能动地、现实地复观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因此可以说,作为审美认知的价值中介,审美间体所凸现的“镜像时空”具有摄取和折射主客观世界价值特征的奇妙功能。
这是为什么?美学心理学家伊丽莎白·谢莱金斯深刻地指出:在审美体验中,主体与对象处于共时空境遇,主体的情感运动特征与对象的感性形式形成了密切的结合体,对象成为主体的心灵标记,主体的心理活动成为对象所表征的意义内容。这既是一个价值共同体,又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可以认为,“审美间体”既融合了主体的经验,又体现了客体的感性形象及艺术符号特征,因而属于既非自然体和艺术体,亦非纯主观体的价值中介体,使主客观价值在感性时空获得了对立统一。进而言之,它既能导致对象世界的审美变构与价值特性完善,也能引起主体本质力量的充实发展与价值理想的内在实现。
2.“镜像时空”的基本特征
人类是如何借助审美体验来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和情感,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情知意世界的?对此,千百年来人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做出了各式各样的假定与解释。在这方面,笔者要特别强调“镜像神经元”的奇妙功能。
科学家里佐亚蒂等近年来发现的大脑“镜像神经元”系统,能够表征主体对客体(他人或作品等)之情感、动作和意图的认知过程,从而使我们得以体验他人的感受,走进他人的情感世界。笔者认为,它不但成为个体理解他人和体验他人情感的大脑物质基础,而且也成为个体理解审美对象、体验艺术美和自然美与生命美的神经机制。
审美的“镜像时空”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全息价值象征性。审美的“镜像时空”同时摄取与含纳了主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因此能够表征主客体的核心价值,暗示自我与万物的存在意义。
(2)时空聚合重构性。“镜像时空”乃是对主客体和间体世界之多元多态时空的全息聚合与完形重构,由此析出三大世界所共循的普遍理式和主体的价值理念图式。
(3)本质力量贯通性。审美活动旨在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得以对象化,并借助对象这个价值之镜来投射主体的情感理想和审美意识,从而同时在理念层面和感性层面实现了对主体自身和对象价值的内在完善。换言之,审美主体的“镜像时空”不但能够折射人与对象的本质特征,而且将两者天衣无缝地合为一体。
(4)嬗变跃迁超越性。正是审美主体所创造的“间体世界”才能成为主体超越现实世界、内在实现自我的精神归宿,而“镜像时空”则成为人与世界实现价值契通的“精神甬道”!
(5)聚焦映射的特异性。“镜像时空”乃是审美主体借以整合情知意力量,提炼真善美精华和孵化“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灵感”意念的心灵磁极与精神平台。
(6)主客体和间体的双向互动性。审美快乐的深层妙机,即在于主体的内在创造与对象化发现:既创造了完美的“间体世界”,又借助“镜像时空”创造了完满的自我和对象世界。
(7)多级生成与整体突现性。主体若要实现审美理想,就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在更高层面穿越审美镜像“三条走廊”(即感性、知性和理性平台),借此不断提升内在自由的水平,不断深化对审美表征体及其变化情境与衍生产物的意义发现水平和具身体验水平,由此逐步抵达心灵的堂奥,臻于自我完善的境地。可以说,审美境界无止境,精神价值无穷期。
(8)物化确证性。主体还需要将内在呈现的观念图式投射到最佳的形式匹配体和结构耦合体之上,借此以虚拟和物化的对象方式来确证自己的最高精神价值。谭容培指出“:在审美活动中,那种提高到主体自我形式及生命形式的自然形态,具有‘从他物中反映自我’‘从他物中享受自我’的拟人化品格,成为人类情感生命的象征及对象化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