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美认知的心理机制

审美认知的心理机制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审美认知考察中,德国思想家发挥了首要作用和核心力量。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里普斯深入解释了审美移情的身心动因。
审美认知的心理机制_心脑奥秘

美是难的,解释美更加困难,阐释变幻莫测的音乐美则难上难!然而,正是因着美的世界闪射着永恒的诗意之光,审美的王国呈现出扑朔迷离的无穷奥秘,人类方才愿意矢志追求其中的千古之谜。这不啻为人类心智所面对的终极挑战,而且也是人类最终破解自身精神之谜的必由之道。

一、镜像时空的审美中介

由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复杂,因而我们通常需要借助一系列的中介体来渐进实现主体的价值目标。

(一)审美间体的思想母体——主体间性与审美活动

可以说,审美活动中同样存在着“主体间性”。它与主客体处于共时空境遇,能够同时表征主客体双方的某些价值属性,同时又能分别与主体或客体一方展开交互性的价值映射。以音乐为例。音乐审美心理学家巴索认为,音乐文化不仅仅蕴涵着情感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还体现了不同个体对艺术、人生、知识和自然世界的认知模式与实现自我价值的独特方式。

换言之,人们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能够同时增进其对自我、对象和宇宙规律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能力。其中,对自我的审美认知体现了审美主体的价值品格,艺术对象所呈现并映射的全息特征与审美意义则显示了审美客体的价值品格,而在审美过程中所虚征和隐现的宇宙规律及主客观真理的统合形式则体现了审美间体的价值品格。

(二)审美映射的三位一体系统: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及两者融通的感性统一体

黑格尔说过:“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于使人从对象里寻回自我”,“自然美只是心灵美的反映”。

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审美认知考察中,德国思想家发挥了首要作用和核心力量。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里普斯进一步深入解释了审美移情的身心动因:审美过程中的生理性移情源于生命动力和能量的互动,这不涉及意识活动。而“人格化”的移情在于以人度物、设身处地、把物看作人:“我们总是按照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去类比,即按照我们的切身经验去类比,去看待我们身外发生的事件……从而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因而显得更易于理解。”

他强调说,人的审美对象不是实体特征,而是外观形式的特征;后者进入人的感官形成感觉表象,再与主体的情感理念相结合,遂形成了全新的审美意象。于是,“在对美的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时,我感到的不是面对对象或与对象对立的情景,而是自己就在对象里面……所以审美的欣赏并非是对某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自我的欣赏。它是一种存在于主体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受。审美欣赏的特征在于:在其中,主体所感受的愉快的自我和使主体感到愉快的对象并不是分立的两回事,这两方面都是同一个自我,即直接经验到的自我”。换言之,审美欣赏所面对的乃是对象与自我的感性统一体。

(三)镜像时空的审美中介——审美间体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人的心灵在审美活动中实际上衍生了一个虚拟的镜像时空。该虚拟时空由三大要素构成:审美主体、审美间位和审美客体。它们彼此能够进行交互性的对象表征与价值映射,且与镜外的现实世界发生坐标转换与兼容混成。可以说,审美间体是审美价值的内在表征体,而审美的镜像时空则是审美主客体及间体相互作用的自由平台。凭借镜像平台,主体可以从容展开历时空、共时空和超时空的价值体验,能够摄取形而下、形而中和形而上的妙象奥理,还能借此创构感性化的审美表象、知性化的范畴概象和理性化的观念意象。甚至可以说,恰恰是我们自己所创造的那些虚拟的完美意象,才带给我们无限的自由、无穷的希望、永恒的快乐、至妙的美感!

进而言之,笔者所界定的审美间体实乃一种真正意义的价值中介体。它不同于主体间性,而是同时具有主客体的双重特性以及不同于主客体的第三性特征。主体唯有借此方能基于主客体世界而超越之。进而以此观照自我与对象,并与间体—客体—镜像自我展开形式与价值的互动映射。其间,主客体的审美价值油然而生,主体所发现与亲验的审美韵味妙不可言!

二、创造用以映射自我与对象之意义的审美镜像

审美镜像之所以能够蕴涵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综合性价值品格,且能映射超出主客体价值总和的新的价值增益内容,其根本原因有三条:一是系统论的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增值效应;二是心理学上主体对多元审美意象的意识整合与价值重构产物;三是神经美学上审美的主客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一)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形成的感性统一体

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谷鲁斯提出了审美的“内模仿”学说。具体说来,审美的内模仿发生于眼前的实际动作之知觉融合,这种融合又与过去的经验模仿及感官的多元知觉相融合。

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里普斯深入解释了审美移情的身心动因。他强调说“:审美的欣赏并非是对某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自我的欣赏”。换言之,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过程中真正面对的既不是自我,也不是对象,而是对象与自我的感性统一体。

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审美主体所寄寓、所期待、所发现、所想象、所心仪的事项,能够蕴涵、表征、映射他的理想、他的人格、他的审美智慧、他的情感和个性价值的载体,既不是审美主体自己,也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两者完美融通的间体形式及其意象世界。

(二)审美镜像的价值映射机制

世界上万物变化和无穷运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思想家齐美尔有言:真理存在于相互关系中,舍此便无法见出事物的本质。因此,真理作为关系的总和,是人们协调关系和把握关系的准则。可以说,主体、客体和间体世界在“镜像时空”的多重复杂性交互作用,实际上体现了审美与创造活动的核心价值、本质属性和精神机制,并成为滋育美感、理想、科学观念、创作灵感和崇高人格的价值源泉!总之,主体、客体和间体世界之间的多向互动品格,体现了审美活动乃至精神活动的本质规律。

主体的审美创造性品格及其催生的审美镜像产物的价值映射机制,具体体现为以下内容:

一是建构感性化、知性化和理性化的多层级“间体世界”;

二是形成形而下、形而中和形而上的“镜像时空”,借此使审美对象与主体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平台;

三是借助“间体世界”来重构经验、刷新情感,依托“镜像时空”展开想象、融通理念、升华人格、具现理想;

四是主体能动和有意识地将自我的新颖特征、本质力量、深幽价值、奇妙意义等,虚拟而真如地投射到“间体世界”,由此创造了更完美的自我意象;

五是主体借助“间体世界”的显影特征和逆向映射装置(即“镜像时空”)而间接观照自我世界、直观符号形态的对象世界,由此获得全新的重大发现;

六是主体对自己的多重发现进行情感体验、智性体验和理性体验,据此获得审美的妙机、诗意和自由的快乐感,借此赢得对自我的对象化感性确证,充实完善和内在实现;

七是主体借助理性观念和审美意识而创用自己的创造性发现与对象化体验之成果,即将它们转化为强劲、深刻、持久和高效的精神原动力,借此超越现实世界、战胜内心的矛盾,进入称心如意的“间体世界”和灵犀相通的“镜像时空”;

八是在意象世界所呈现的完美理念之启示下,以“间体世界”的形式结构、要素内容和运变模式作为理想参照系,据此构思与创制艺术图片、科学模型、思想假说和行为蓝图,继而借此对相关的艺术形式、科学符号、哲学概念和行为范式,展开创造性的筛选、重组、变形和整合,最终实现对“间体世界”和自我世界的对象化价值转换与感性化实体呈现。

三、镜像时空中的音乐美

艺术作为人们创造自我内在价值、实现自我内在潜能的精神实践方式,千百年来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等领域,始终发挥着格外重要且无可替代的奠基性作用。教育心理学家伯顿深刻地指出:“艺术教育乃是我们开发青少年的创造性能力的主导方式,而人指向对象世界的创造性能力的形成又需要发端于他认知自我的本体性创造力。因而可以说,艺术主要侧重于激发主体用以认知自我的本体性创造力。我们借此可以区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价值特征及功能属性。”

譬如,音乐体验主要是一种审美亲历的生活经验,其价值在于给人带来心灵的领悟、情感的满足和快乐。然而,音乐教育又具有激发自由想象,提升表象判断能力和探索意义世界的深刻影响,它还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人的注意力或意志品格,对人的爱好旨趣和文化接受模式进行了早期定向,对人的深广爱心和道德情感进行了奠基性的坐标定位与建构。

按照音乐审美的镜像时空场这个全新的思想模型来分析艺术之美,即可逐步深化并层层剖析其迷人之处与惑人之处。笔者认为,人的音乐审美体验与认知均发生并统一于个性化的“镜像时空场”,其中的“镜体”是含纳审美主客体价值互动关系的共时空表征体;“镜”中的主体体现了多元互动性、能动创造性和主动升级性特点,既能折射对象化的主体特征与客体属性,又能与主体自身及镜内外的客体发生互动映射而妙不可言(参见的图1-1)。

图1-1 音乐审美的共时空镜像模型及主、客体同主体间性互动映射的价值关系场

S—代表审美主体(处于当下的现实时空);O1—代表镜中的审美客体(出于对形而下—形而中—形而上世界的动态化、变构性、重组性与整合性的感性表征境遇);O2—代表镜外的关联客体(处于历时空和共时空的联想境遇);IS—代表审美间体(主客体价值整合的意象表征体),发挥着双重表征与交互折射主客体价值特征的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之全息互动境遇。

由此可见,艺术并不直接表现情感,而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自由运动来模拟或象征人的情感、意向与认知内容。情感兴趣是主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审美手段,让人们获得创造内在的审美意象及其审美间体与镜像时空,乃是审美教育的根本目标。借助重塑多元经验和重构多维情感来强化主体创构意象世界的内在能力,提升个性价值的内在实现水平及对象化观照能力,这是实施人本化审美教育的核心内容。可以说,审美教育与创造性教育的共性切入点和关键节点,均在于引导主体在镜像体验中同时发现对象之美和自身的独特价值,借助对象与主体间性互动映射的奇妙过程来激发内在嬗变的高阶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