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探测器向太阳系外奔去
0523GCS文明之所以被称为标准文明Ⅰ,因为它是由第一个发回信号的“种子太空舱”发展出来的。其实,后来这个星系并没有发展出独立的可以称之为文明的社会结构,原因是它离中心文明太近,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到了标准文明Ⅲ以后,1000光年的距离使得中央文明无法在收到信号后就派出飞船,因而给了这个文明充足的发展时间,使它成为一个地跨100光年的大的文明政权实体。随着时间的推移,5000光年外的游离文明、10000光年外的游离文明将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地球人类文明在几百万年的时间中就这样不断扩展,不断融合,将自己丰富多彩的文明像雨林植物一样延伸到了银河以及周围星系之中。这几百万年时间对于宇宙120亿年的历史来讲是短短一瞬,这几百万光年空间也仅仅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粒细沙,但对于更为渺小的人类,这却是一项无比恢宏的浩荡工程。
冯志刚《种植文明》
小时候喜欢听故事,总爱问“后来呢?”或许这里饱含人类对未来的期望和恐惧吧。从另一方面看,如能预见未来甚或其一部分,将大大增加人类种族生存的概率。
科幻小说的诞生或许也带有这方面的原因。从总体上来说,科幻小说是描绘未来的小说,因此在小说中,总是不乏这样的思考: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如果出现这样的发明、发生这样的事,我们人类的未来将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也是一种文明交往吗
当人类能够在太阳系中来去随意了,当太空城市与空间站蜂窝样出现在苍穹之中,当火星人与土星人将以返回地球作为度假,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就是地球文明开始在宇宙中传播的开始。文明将以几何级数扩展,因此,我们与梦寐以求的“非人”文明遭遇的可能性也成倍增加。可是,当“非人”高智慧生物终于降临太阳系的文明发源地和中心地球时,人类可能面临着他们做梦都想不到的尴尬:这些高智慧生物对热情伸出双手的人类视而不见,却去和蚂蚁拥抱交谈。这就产生出了一个我们以前从未认真考虑过的问题:谁是地球的户主?
如果你想当然地认为是人类,最后会发现自己很可笑:我们从树上下来不过百余万年,真正能被我们称为“我们的文明史”,不过区区5000余年。而在上亿年前地球的各个古陆上,蚂蚁已建立起它们宏伟的帝国了。相比之下,我们不过是刚刚走进地球这个大房间里讨碗水喝的流浪儿,离户主的级别还差得远呢。
你当然会争辩说:要向前看嘛!我们有文明,是人类文明提高了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但至少目前,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一点。在我们的心目中,彗星撞击地球使包括恐龙在内的生物大量灭绝的白垩纪晚期,是这个星球生命史上最恐怖的时代。但你可能不知道,就在我们现在这个文明时代,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远高于白垩纪晚期,地球生命史最恐怖的时代就是现在!文明,也许是一条使地球生命万代延续的光明大道,也许是使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命走向灭绝的陷阱。
微观城市
现代技术文明的特点是其扩张性,文明就是不断地开拓,把自己的尺度像吹气球般不断吹大,并不在乎它何时爆裂。在历史上,想想那充满欲望和激情的大航海时代,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文艺复兴唤醒的欧洲文明像蝗虫般覆盖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至于未来,如果文明真能延续下去,它必然无限制地扩大自己的尺度,成为巨大的宏观文明。科幻作家们对这样超级尺度的文明进行了许多生动的描述。如尼文的《环形世界》,描写了一个文明所建造的环绕恒星的巨大结构;在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中,人类遍布了整个银河系;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中的超级文明,更是用一种人类永远无法理解的超时空结构使整个宇宙成为他们的庭院。
但这里,我们不是在写科幻小说,而是要对文明的未来进行稍稍严肃些的超远期预测。这种预测必须在数学和物理规律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就不是预测而是神话了。文明向宇宙中扩张的第一步当然是它所在的行星系,对人类来说就是太阳系。你可能知道,生物群落以几何级数扩充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假想地球是一个培养基,表面覆盖着一层营养胶体,你把一粒肉眼都看不见的菌种放到它表面的某一点,可能半个暑假还没过完,这种细菌已布满了整个“地球”表面。如果我们人类获得了充足的技术能力,向太阳系中的扩张也将是这个样子,冷酷的经济规律会使我们像狂风般横扫整个太阳系。这时,你就会发现我们庞大的行星系其实只是一个很小的地方,水星和小行星带的金属、金星和火星上的土地、木星上的液态和固态氢、木卫二上的和土星、天王星光环中的水,直到冥王星上的甲烷,都将远远不够我们消耗!像在地球上一样,人类文明在太阳系中也很快会面临生态与生存危机。文明的下一步只能是继续向外太空扩张,这时,它将遇到光速这堵不可逾越的墙。
没有任何理论和观测证据证明时空虫洞(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 的存在,空间折叠更是痴人说梦。以目前的理论基础,光速是不可超越的。前面说过,为了不使我们的预测变为神话,我们必须接受这个限制。事实上,以目前可以看到的宇航动力,如核聚变、光压驱动等,使一艘大型星际飞船达到光速的1/10已是极其艰难了。这样,要到达最近恒星并返回,就需近1个世纪;而要到达真正有可用资源的恒星并返回,可能需上千年甚至更长。这样的周期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技术文明社会绝对无法忍受的。所以,未来地球文明在恒星际的扩张,其结果将很像蒲公英在风中放出种子,最后长出的一束束相距遥远的新蒲公英之间无法建立联系,永远成不了一个整体。如果真的存在阿西莫夫描写的银河帝国,那它将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瘫痪病人。它的大脑想动一下手指,那根手指要到十万年后才能收到指令,再过十万年,大脑才能知道手指是否真的动过。
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宇宙间不可能存在尺度跨越恒星系的宏观文明,换句话说,用无限扩张空间尺度的方式发展文明是行不通的。
我们现在换一个思考方式,把目光投向相反的方向。这里再回到开始时蚂蚁的话题上:为什么蚂蚁没有像恐龙那样毁灭而生存到今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的个体很小。一个由小个体组成的生物群落所需生存空间和资源很少,因而生存能力更强。同样的空间,可能只够一头恐龙躺下睡觉,对一个蚂蚁的城邦来说却是一片广阔疆土;只够一只霸王龙吃半口的一块肉,却能成为一座蚂蚁城市全体居民一年的口粮。所以,在大自然中,小个体群落的生存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大自然也许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从自然选择的趋势来看,生物有向小个体进化的趋势。
减小自身尺度就等于扩张了生存空间,我们把这称为文明的“反向扩张”。
从长远来看,反向扩张可能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它在技术上要比打破光速壁垒更现实一些。这需要人类用技术干预自身的进化,不断缩小自己的个体尺度。目前可以想象得到的技术是基因工程。按照目前这项技术的发展延伸开去,不难想象,人类有一天可以像编制计算机程序那样操纵基因,那时的生物学将创造出我们难以想象的奇迹。看看现在的地球上,体积最小的、与人类较为相似的哺乳动物是鼠类。借助于基因工程,人类最终有可能把自己的个体缩减为白鼠大小。如果人类的个体达到这个尺度,世界在我们眼中将发生根本的变化。想想现在我们的一套普通的两室一厅住房,在那时人们的眼中将是一座多么宏伟的宫殿啊!地球对于人类,已是一个现在无法想象的广阔世界。也许你觉得这想法有些滑稽,但当所有人都是那么大时,女孩儿们就不会在身高上取笑你了。
当人变得比松鼠还小
这种程度的体积缩小只是反向扩张的第一步,还不是真正的微观文明。考虑到文明的终极发展,这样的尺度缩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给未来的超级文明创造一个充分广阔的空间,人类可能要把自己的个体缩减到细菌尺度!这个想法听起来疯狂,实现它仅靠基因工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为复杂的技术,诸如纳米机械和其他许多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的技术。但与超越光速和空间折叠相比,这些技术至少没有违反已知的物理学基本定律。从原子级别考虑,细菌大小的物质所拥有的原子数量和每个原子拥有的量子状态,足以存储和处理目前人的大脑中存储和处理的全部信息。如果你还不相信,可以做个类比:假如回到100多年前,把现在的一块奔腾Ⅳ芯片给人看,并告诉它这小玩艺儿的功能,你会被关进疯人院的;但这就是现在的科学技术所能达到的现实。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他的小说《微纪元》中这样描写微观尺度上的世界:一个由细菌尺度的个体构成的文明是什么样子?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又是什么样子?你可以自由地想象,很快就会发现这种想象是最让人心旷神怡的事。……他想象着当微人们第一次看到那棵顶天立地的绿色小草时的狂喜。那么一小片草地呢?一小片草地对微人意味着什么?一个草原!一个草原又意味着什么?那是微人的一个绿色的宇宙了!草原中的小溪呢?当微人们站在草根下看着清澈的小溪时,那在他们眼中是何等壮丽的奇观啊!地球领袖说过会下雨,会下雨就会有草原,就会有小溪的!还一定会有树。天啊,树!先行者想象一支微人探险队,从一棵树根部出发开始他们漫长而奇妙的旅程,每一片树叶,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一望无际的绿色平原……还会有蝴蝶,它的双翅是微人眼中横贯天空的彩云;还会有鸟,每一声啼鸣在微人耳中都是一声来自宇宙的洪钟……
科学家们总倾向于从宏观文明的角度推测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的行为和迹象,如一个著名的假设:星际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会最大限度地利用所在恒星的能量,其结果是,它们的世界可能是围绕着恒星的环带状,甚至把恒星整个包裹起来!通过寻找显现这类迹象的恒星,我们就可能发现外星文明。现在,让我们从微观文明的角度思考一下外星文明的存在:如果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它们必然会使自己微观化。这无助于我们对外星文明的寻找,却能说明我们为什么至今没有见到它们。一个微观文明向外界的能量发散,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必然很小,这增加了我们探测它们的困难。想想一个由细菌大小个体组成的外星种族,就是聚集在你眼皮底下开奥运会,你也不可能觉察到它们的存在。
但微观化并非文明发展的终极,超级文明最终有可能如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中描述的那样:“把自己的存在凝固于光的点阵中。”这样的文明已彻底摆脱了宏观和微观的概念,如果愿意,他们可缩为一个原子那样小,或扩展为一个星系那么大。对文明的这种终极推测越来越多地出现于科幻小说中,获得过科幻小说星云奖的美国科幻小说《引力深井》就是描写遥远未来的一个呈力场和辐射状态的人类文明;甚至这种推测也出现在科学家严肃的思考中,保尔·戴维斯的科普著作《宇宙最后三分钟》就是这方面的杰作。但对我们来说,这样的文明已经更多地具有哲学的甚至玄学的色彩。相比之下,刚才你还觉得无比玄虚的微观文明倒变得实在许多,更有一些可触摸的质感。
我们也可以设想另一种终极文明,比起那与神和幽灵无异的力场文明来,它具有的是无可比拟的宏伟壮丽,这就是最后宏观化的微观文明。微观文明向宇宙扩张的结果必然使自己的空间尺度再次宏观化,但这与大个体构成的原始宏观文明有本质的不同。它是文明的又一次升华,是生命在宇宙间谱写的最宏伟壮丽的乐章!对这种文明,我们只描述一幅图景,余下的由你自己想象:
一支宏伟的星际船队驶入太阳系,它们的每艘飞船都有月球大小,但这些飞船却是由几千个细菌大小的宇航员驾驶的,他们聚在一起我们也只能用显微镜看到。
对于生命和文明在宇宙中的前景,任何想象都将软弱无力。
等到有一天地球文明扩展到了全宇宙,将建立起庞大的银河帝国。银河帝国,听起来多么地令人浮想联翩,但是如果解决不了通信和交通的问题,这一帝国也只能存在于小说家的笔端了。所幸目前的一些理论像“黑洞隧道”(连接黑洞与白洞这两个宇宙中不同地点的一条通道)以及奇妙的时间旅行理论都表明,在瞬间穿越整个银河系并不是绝对不可能的。在科幻小说中,这种航行一般称作“超空间旅行”或是“跳跃”,它可以使飞船在两地间瞬间移动。不难理解,只有在类似的技术比较成熟以后,建立一个银河帝国才有实质意义。
科幻小说从不同层面描绘了人类的未来。但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小说所描述的未来与预想,无一不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成立的。我们如果要跨出地球,走向恒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关注未来,更要关注我们眼前的科学。因为,明天的一切,都由今天决定。
好了,无论是走出地球还是建立银河帝国,在科幻作品中都已经无数次发生了。虽然它们离现实还是那样遥远,我们仍可根据现实中的一些蛛丝马迹推想未来人类遍布整个宇宙的时代,那必定是一个光明而辉煌的时代。
然后,没有理由认为我们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那么让我们准备和外星人握手吧,说不定有那么一天,当年我们派出的宇宙探险队,历尽千辛万苦归来时也会被我们的子孙当作外星人呢。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碰撞时会发生什么,现在仍然只能依靠想象。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期待着与这些遥远伙伴相遇的那一天。
资料:星际旅行的动力
进行星际旅行,首先要解决动力问题。以光年(1光年=9.46×1015米)计算的航程十分漫长,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毗邻星,目前的化学能火箭也约需数万年才能到达。为了将这个时间压缩到人的寿命限度内,必须让飞船达到0.5倍光速左右的速度。为此,化学能火箭显然不能胜任,甚至核裂变发动机也做不到,但核聚变和反物质发动机是可能的。
一种核聚变冲压发动机方案用收集星际游离氢原子的方式获得能源,它需要直径6000千米的“漏斗”。反物质用作能源虽然有质量轻、效率高等优点,但它的制备和储存都很困难,也许需要在地球轨道上建立永久性的庞大设备以获得它们。除此以外,光帆也是可行的动力方案,用强大的激光束作为外部动力源,至少可在飞船加速阶段帮助节约大量燃料。
最奇异的星际旅行方式仍然是“空间弯曲”,即科幻作品中经常提到的跳跃航行。但这一方案真的可行吗?尚且有待于技术发展的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