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一样的太空

不一样的太空

时间:2023-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影只有两位演员出演,太空可以称为影片的第三个角色:它宏大无比,壮阔无边,沉默无语,冷酷无序,令人恐惧。只有《2001太空漫游》和《星际迷航》系列等少数电影带着宏伟的气象,展现了人类勇于探索太空的精神。还有一类电影中的太空则是相当写实的。最能代表人类探索征服太空的决心了。时代的不安定感被变形后反映在了外星入侵者和太空旅行中碰到的敌对怪物身上。

《地心引力》是《阿凡达》之后的又一部现象级科幻电影。电影只有两位演员出演,太空可以称为影片的第三个角色:它宏大无比,壮阔无边,沉默无语,冷酷无序,令人恐惧。百年电影史上,太空始终是以这样的角色出现的么?

从20世纪初直到二战之后的五六十年代,人类科学已经日渐昌明,但科幻电影中的太空仍然更像一个充满魔法的奇幻世界。外星人往往奇形怪状、恐怖吓人——例如1953年版《地球争霸战》中躲在章鱼形机械里的软体外星怪物、《我的老公是异形》中类似后来铁血战士的外星异形、《天外魔花》中从虫茧里出来取代人类的外星人、《魔童村》中的怪眼外星孩童等等。即使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幻电影中的太空也还是一个想象构造出来的世界,因此我们才会在《星球大战》中看到飞船在近乎真空的太空发出呜呜的声音飞过;而《鲁滨孙太空历险记》中的火星无论重力、地貌都和地球没多大差别……像《异形》这种科幻恐怖片所描述的太空,虽然在科学设想上没有大的问题,但也营造了太空是恐惧之所在的气氛。只有《2001太空漫游》和《星际迷航》系列等少数电影带着宏伟的气象,展现了人类勇于探索太空的精神。

直到现在,有些娱乐性较强的科幻或者奇幻电影中,太空仍然是以一种夸张的想象展现出来的,比如说《异星战场》或者《雷神2》。“太空”在这里不过是异世界的代指而已。

还有一类电影中的太空则是相当写实的。这首先得益于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各国太空研究的深入,同时也和七八十年代美国文化风尚的转向不无关系。从《2001太空漫游》到《第三类接触》,再到八九十年代,这股崇尚写实性描绘太空场景的电影一时间多了起来:《太空先锋》《阿波罗13号》《超时空接触》以及2000年的《火星任务》《太空牛仔》等等——甚至还可以加上《十月的天空》这样基本没有出现太空画面的“太空电影”。这些电影往往在细节上较为真实可信,突出宇宙太空的宏伟、莫测,以及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信念。

随着冷战结束,世界走向地球村,美国电影中涉及太空、外星人的科幻片表现出了一种有些莫名其妙的革命乐观主义,其具体表现是:英雄主义的主题;充满正能量的直线情节;幽默的台词与桥段;对美国强大的自信心;流行元素的混搭等等。像《独立日》《火星人玩转地球》《第五元素》《迷失太空》《世界末日》等科幻大片无不呈现出“假如那外星人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的大无畏气概,哪怕地球被外星入侵舰队炸得稀烂,人们仍然对战胜外星敌人充满信心。人定胜天的情绪充斥在这些电影当中。其中《超时空接触》堪称人类探索宇宙的宣言书,片中那句来自卡尔·萨根的名言“如果宇宙中只有人类一种生命存在,那将是对空间的极大浪费。”最能代表人类探索征服太空的决心了。

到了最近十年,也就是所谓的“后911时代”,太空的面目在电影中日渐模糊纷乱,它有时是冷酷危险的背景,例如讲述浩劫余生的人类在太空中繁衍生息的《深空失忆》;有时是拷问人类命运以及政治、宗教形式的舞台,例如整个故事都发生在太空中的美剧《太空堡垒卡拉狄加》;有时是表现另类人群生存状态的奇妙世界,如美剧《萤火虫》及电影《冲出宁静号》;有时是再现地球殖民史和放大原始生物幻想的镜像,如《阿凡达》……

《地心引力》在拍摄技术上极为先进甚至前卫,但骨子里却有着对太空深深的恐惧。卡隆对未来以及高科技的警惕在其上一部电影《人类之子》中就有明显地体现。尽管《地心引力》开场近20分钟的长镜头极其壮观,但影片中却没有了《超时空接触》的那种宏大叙事野心。整个电影的矛盾落脚点是女主角失子之痛的心结——也许在这个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代,宇宙太空已经显得不那么诱人。人们意识到太空是如此巨大、空虚,难以把握,精力、勇气、金钱,都难以铺就一条通天大路。

从对太空的态度而言,《地心引力》让观众更多望向他们脚下的土地而非头顶的星空。但有人早说过了,总会有人仰望星空,哪怕只为了片刻的美丽和震撼。电影中的太空总会随着时代改变形态,那其实是人们心态的变化,但我更相信康德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深深景仰,一个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的崇高道德法则。”

电影《地心引力》中,主人公九死一生

资料:电影中的外星人形象

外星人代表了一种他者形象。作为独立于人类世界的一种生命形式存在,它们的身上承载了人类的种种欲望、梦想与梦魇。

最初,外星人常常被描绘成怪异、邪恶、智力低下而且奇形怪状的巨大生物。它们挥舞着触手,用死光枪扫射人们(《火星人入侵地球》,1953)。飞碟状的外星飞船、章鱼似的外星怪物、死光武器等等,都是当时科幻电影中的新奇元素(后来它们被到处滥用,变成了陈规俗套)。人类战胜外星人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团结和智慧是电影弘扬的主题。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阴影,这个时期的科幻电影中,总会出现丑陋的外星人进攻地球的场景。时代的不安定感被变形后反映在了外星入侵者和太空旅行中碰到的敌对怪物身上。

怪异、邪恶、智力低下而且奇形怪状的外星人总算有机会改变形象了。20世纪70年代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里,外星人显得温和友善,以至于让被妻子抛弃的洛伊宁愿随它们而去。《E.T.》中小外星人丑陋又可爱,怪趣又天真,映衬出地球上成人世界的冷酷无情。当飞碟五彩斑斓的光芒照亮了我们的心灵时,我们发现,我们并不孤独。与外星人交流,竟然是那样一件激动人心、令人期待向往的事。《外星种族》则更把一位外星人塑造成了忠诚、老实、富有正义感的警官形象。这些影片将外星人还原为了“人”。

还有一类外星人,它们的文明远远超越了人类。《深渊》中空灵缥缈的形象,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圣者或神灵。它们偶尔神龙一现,启示、引导人们走向未来。

电影《E.T.》中的外星人,和善友好

电影《火星人玩转地球》中的火星人,丑陋而凶残

资料:电影中外星人的生命形态

早期科幻电影中的外星人其实就是人类的变形,暗喻着那些少数民族、东方人、非洲原住民等等。当然,那是在一种西方式的想象下,带有神秘色彩、潜在危险和奇特宗教的民族。比如1964年英国拍摄的《月球上第一批人类》,还有那些写到了火星的早期科幻电影。

接着,外星人又向着多种地球生物杂交的路子发展。例如像恐龙、鳄鱼、蛇、蜥蜴、章鱼或者它们的混合体,表面上是嗜人猛兽,实际象征着人类内心的恐惧。它们会在黑暗中半隐半现,窥伺你,吞噬你,你永远也看不清它们的形象(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异形》了)。再后来,以《黑衣人》为代表的科幻电影中,外星人更是逆生物进化潮流而动,成为像阿米巴虫一样软软的黏黏的原生物,要不就是长着一对触角加上很多对赘足的昆虫。不要小看这些乱七八糟的外星虫子,它们往往有寄生性,能控制你的思想!《第五元素》中描写的蒙智沙瓦人有些特别,它们似乎并不是碳基生物,看起来更像金属的机器人,行动迟缓。

电影《黑衣人》中的外星人,伪装成人类生存

电影《第五元素》中的外星人,形态更近似于动物

高级一些的外星人就是无形有质了,它们没有肉体,只是一种精神存在,必要时可以变化成任何形状。《深渊》里面那能模仿人脸表情的水柱实际就是这类“生命体”。

总体上说,科幻电影中的外星生命形象并不够奇特丰富。著名科幻小说家(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曾在1962年写的一篇文章中设想了外星生命可能的几种形态:

(1)以氟化硅酮为介质的氟化硅酮生物。

(2)以硫为介质的氟化碳生物。

(3)以水为介质的核酸/蛋白质(以氧为基础的)生物。

(4)以氨为介质的核酸/蛋白质(以氮为基础的)生物。

(5)以甲烷为介质的类脂化合物生物。

(6)以氢为介质的类脂化合物生物。

在将来,科幻电影会不会参照科学的设想,创造出更奇妙的外星生命形象呢?

电影《深渊》中的没有具体形态的外星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