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原始的种子植物

最原始的种子植物

时间:2023-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才知道,原来这些着生有种子的蕨叶化石,是一类出现于距今3.6亿年之前的泥盆纪晚期,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曾经很繁盛,在此之后逐渐衰退,并于距今6 600万年前已经绝灭了的一类原始的种子植物。因其种子着生在蕨叶上,因此称之为种子蕨。种子蕨化石最常见的为其叶部化石。常为大型羽状复叶,种子辐射对称,生于叶上,因此称之为叶生裸子植物。

在我国距今3.5亿~2.5亿年前的石炭纪至二叠纪陆相地层中,常发现较多的着生有种子的蕨叶化石。它们既不像具大型羽状复叶的真蕨类,因为在真蕨类叶子的背面可以看到有分散排列的孢子囊群,而不具有种子;也不像我们认识的苏铁、银杏、松和柏等裸子植物,因为裸子植物的生殖器官通常聚生成球果状,而不是分散袒露在叶子面上。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才知道,原来这些着生有种子的蕨叶化石,是一类出现于距今3.6亿年之前的泥盆纪晚期,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曾经很繁盛,在此之后逐渐衰退,并于距今6 600万年前已经绝灭了的一类原始的种子植物。因其种子着生在蕨叶上,因此称之为种子蕨。

种子蕨的植物体不很大,常为小乔木或灌木,具网状中柱,分枝很少,着生大型羽状复叶,生殖叶上长有种子。与真蕨类有以下不同:(1)生殖叶上着生的是种子,而不是孢子囊群;(2)茎、枝有次生分生组织,不仅可以长高,而且还可以长粗;(3)叶大,多数为大型羽状复叶,且蕨叶下部常二歧分叉且叶面的角质层比较厚;与后期的裸子植物不同的是种子不集成球果,而是单个的直接长在不变形或略变形的羽片(小羽片)或羽轴上,但中生代种子蕨的种子常多个着生在一起。

种子蕨化石最常见的为其叶部化石。如果在叶部化石上未载有种子,那如何与真蕨类的蕨叶化石相区别呢?由于种子蕨及其他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更能适应陆地干燥气候环境,叶面上有较厚的角质层,而蕨类植物多生于温暖潮湿环境,叶面角质层薄,因此,可用硝酸及碱液浸泡处理叶片化石,在酸和碱的作用下,角质层是会溶解的。若为蕨叶化石,叶面薄的角质层会很快被溶失;若为种子蕨的叶部化石,因角质层厚,不会很快溶失。种子蕨的代表有脉羊齿(图1-77)和织羊齿(图1-78)

图1-77 脉羊齿,在蕨叶顶端具种子,石炭纪晚期

图1-78 织羊齿,二次羽状复叶,种子长在复叶下部小羽片基部的羽轴上

现在一般认为种子蕨是起源于具有异形孢的孢子植物,其根据是在泥盆纪晚期地层中发现一类名为古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其生殖叶上的孢子囊内含有大小不同的异形孢子,但其茎干化石有次生木质部,说明该类植物具有由孢子植物向种子植物演化的过渡性质。种子蕨类在泥盆纪晚期出现后,在石炭纪和二叠纪发展很快,主要繁盛于北半球。在古生代末期,种子蕨类按胚珠着生的位置,沿两条不同路线进化为新的裸子植物。第一条路线是胚珠着生的位置由叶尖转移到叶缘,再转移到叶片的主脉上,演化产生苏铁、本内苏铁和买麻藤类更进步的裸子植物。这一类裸子植物的主茎粗短,很少分枝或不分枝,叶很大。常为大型羽状复叶,种子辐射对称,生于叶上,因此称之为叶生裸子植物。第二条路线是胚珠从叶缘回转到叶尖,主茎细长,分枝很多,叶形小,多为单叶,种子两侧对称,生于轴上,因此称之为轴生裸子植物,包括科达、银杏和松柏类。到了中生代,苏铁和本类苏铁、银杏和松柏类等裸子植物逐渐繁盛,种子蕨类则逐渐衰落,于白垩纪晚期绝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