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之跋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之跋

时间:2023-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这本名为《手工艺里的智慧: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书,人们就会发现,这恰恰是针对社会发展现状而进行的迫切为社会所需要的研究成果。除了很有理论思考的总论性的第一章之外,书中2~8章的内容,以7篇硕士论文为基础,针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技术的7个主题进行了很有特色而且是原创性的研究。

在以往的科学史、技术史的研究中,主流的研究工作大多是关注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对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日常技术,则几乎视而不见。这种情况,首先,是与科学技术史发展的阶段有关,即还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那些主流科学和技术之外的传统的、日常生活的技术。在对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历史研究中,虽然不可能有近现代西方传统的(也是在如今的教育中和研究中被几乎是独一无二地重视的)科学技术,但对那些带有日常生活技术特征的传统技术(及与之相关的广义的科学)的研究,也经常是以西方近代现科学的标准来比照,从而带有一定程度的变形甚至扭曲。其次,这种情形也与社会上流行的科学技术观有密切的关系。因为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地关心、追求并且颂扬近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辉煌成就与其重要意义,而对于那些有着更悠久传统但却长期以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密切相关的地方性的技术(以及相关知识——如果因其也是人们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从而我们可以用广义的科学来称呼这些知识的话),却有着极大的忽视或者轻视。再次,从人类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虽然从很早开始,人类学家就开始探索与人类生存相关的传统技术,而到后来,甚至于连主流科学家的实验室都成为人类学家的“田野”,并相应地出现了所谓“科学(或科学技术)人类学”的人类学分支,但毕竟由于在所关注的问题上兴奋点的差别,从整体来看,科学和技术一直没有成为人类学研究中的重点。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背景是,科学和技术在当今的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意识形态力量和物质力量,伴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趋势,无论是在精神的层面上还是在物质的层面上,都产生了而且正在产生着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巨大影响。在这种追求更加现代化、更加高科技的发展中,在我们身边,就像同样是随着现代化的过程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带来了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迅速减少一样,许多传统的生活技术及其文化也同样在迅速地消失。这种文化多样性的消失,同样是人类的重大损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这本名为《手工艺里的智慧: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书,人们就会发现,这恰恰是针对社会发展现状而进行的迫切为社会所需要的研究成果。除了很有理论思考的总论性的第一章之外,书中2~8章的内容,以7篇硕士论文为基础,针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技术的7个主题进行了很有特色而且是原创性的研究。也许,除了关于贡川纱纸更与文化相关,其余各章,涉及的都是有关“衣、食、住”的传统技术。其中,之所以缺少了“行”这一要素,或许也是具有深意和值得深思的,因为“行”更多地与交流相联系,而我们如今过分地强调的“交流”,又经常是带来多样性消失的重要因素。此书缺少此项内容,虽然也可能是与研究选题上的偶然性有关,更我还是宁愿相信,关于“行”的技术在传统中的弱小,也许恰恰正是传统的技术和生活方式能够在过去稳定地保留的前提条件之一。

如今,现代化和全球化已经被许多学者进行了许多反思,但这样的反思仍然非常不够,而且对实际的社会发现的影响也极为不尽如人意。如果站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立场上,以近现代和当代的科学技术作为标准,就会对像此书中所研究的这些技术不当回儿事,认为没有什么研究价值。但近些年来,从国际的背景来看,人类学与科学技术史和科学技术哲学的结合,正带来重大的观念上的改变。例如,既是人类学家又是科学技术史家的美国学者白馥兰(F.Bray),就曾在其对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研究中,相对于以往技术史只关注在西方工业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的“生产的机器”,将住房(民居)视为是“生活的机器”。这差不多又是一种在人类学视野中对于“技术”概念的拓展。相应地,将人类学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相结合,也成为以科学技术为对象的人文研究中的前沿发展。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就可以总结出此书的研究体所现了的一些优点。①与以科学技术为对象的人文研究(或许可以称为科学技术的文化研究)的国际前沿发展趋势相一致;②由于研究者均受过良好的人类学训练,因而有着很好的研究立场和方法(不仅仅只是关注传统技术的“纯技术细节”——尽管对于传统工艺的保护那也很重要,而且关注与这些传统技术相关的文化),这是超越于过去绝大多数科学技术史研究者的重要要点;③研究者所关注的又是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技术,这样的技术是更加“地方性”的,也是在当下更加“濒危”因而需要拯救和抢救保护的;④这样的研究,对于让人们认识传统技术的价值,反思当下发展的“误区”,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⑤这样的研究,无论对于国内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文化领域,还是对于人类学领域,都是重要的发展。

有了好的理念、立场和研究方法,再加上选题的恰当以及研究的深入扎实,就对研究的原创性(这里我实在不愿意使那个在目前已经被用烂了的“创新”一词)有了保证。好几年前,我曾在公开的报告和发展的文章中,提到各种研究“基金”对于实际研究的“破坏”作用的问题。时至今日,这个问题愈发严重。放眼今天国内学术界,为了个人和部门的实际利益,为了应付体制所要求的并不合理的“考核”,为了经济收入和职称晋升等目的,不择手段地“争取”(如果不用更严厉的“骗取”一词的话)各种项目基金,然后为了“完成”研究项目,再以应付的方式,产生出既无社会意义又无学术意义的、粗制滥造、非原创性的大量学术垃圾,这样的情形已经比比皆是。然而,此书的写作,也是一个科研项目(作为广西民族大学2006年度重大课题的“壮侗语民族的族群共生性与文化多样性研究”)的一部分。更正如前面所讲的,此书的研究,却在内容上是极有原创性的,在当下充斥着诸多应付式的“课题成果”的局面下,此书倒是少数值得肯定的“例外”。

在国内,不管是在人类学领域,还是在科学技术史或科学技术文化研究领域,此书这种类型的研究应该说都是开创性的。既然是开创性的,当然也还会有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但那也同时意味着这样的研究在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更深入的这样的研究出现。

原载秦红增、韦丹芳等著,《手工艺里的智慧──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pp.358-3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