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是候鸟的特性。全世界有近1万种鸟类,每年有近百亿只鸟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往来迁徙,它们穿越大海、沙漠、丛林、城镇,从欧亚大陆飞向非洲,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向大洋洲;而小小的北极燕鸥一年要飞行几万千米,在南北极间往返穿梭,且能准确地回到繁殖地。
鸟类每年定期且大规模的迁移,在很早以前就吸引人类的注意。候鸟为什么要迁移?从哪里来?要去哪里?是否所有族群都会迁移?为什么有些鸟迁移得比其他的鸟要远?什么机制促使候鸟在每年几乎固定的时间开始迁移?候鸟用什么方法在茫茫天际间往正确的方向迁移等等,一直都是科学家深感兴趣的课题。
燕鸥是长途迁徙鸟类的代表,大部分在温带繁殖的燕鸥都是长途迁徙的,而北极燕鸥因由北部繁殖地迁往南极海,故可能比其他生物见到更多阳光。
燕 鸥
1982年夏天在英国诺森伯兰郡对面的法恩群岛,科学家对一只还未懂飞行的北极燕鸥雏鸟进行环志纪录,后来发现它于同年的10月到达澳大利亚墨尔本。在3个月内就已经飞了超过22000千米,平均每日飞行超过240千米,是已知最长的旅程之一。
许多鹬、鸻类也具有长途迁徙的习性,它们几乎就在地球的两端来回飞行。这些燕鸥和鹬、鸻类鸟儿,它们即不在我国越冬,也不在我国繁殖,而只是一群匆匆的过客。它们在往返所经过的区域时被称为旅鸟。
对于观鸟爱好者来讲,上面的问题并不是他们要关心的,他们正可以利用候鸟的迁徙习性,无须远距离跋涉,便可以在自己的家门口欣赏许多难得一见的鸟儿。
燕鸥与鸻、鹬类主要沿海岸线迁徙,每年的春季的4、5月份和秋季的10、11月份,我国福建省的闵江口、上海的崇明,江苏的如东、河北的北戴河、辽宁的丹东都会迎来大批燕鸥与鸻、鹬,它们在这里做短暂停留,补充食物,恢复体力后又继续飞行,赶往目的地。因此,这些地方都是观看迁徙鸟类的好地方。
在迁徙的鸻、鹬类鸟中,也有一部分会选择从我国的中部通过。它们在所经过的区域寻找有浅滩的水域作短期停留,休息和补充食物,这时便是内地的观鸟人观看少见鸟种的好时机。
下面是一位观鸟爱好者写下的,他们在本地见到难得一见的大滨鹬时的情形。
每年4-5月,是许多水鸟长途迁徙的季节。迁徙途中,它们会选择环境好,食物充足的地方作短暂停留,以补充食物和恢复体能。因此每到这个季节,是武汉鸟人忙碌的时候,都希望在这不长的时间里能看到更多的鸟儿。
2010年的4月,在武汉鸟人中有探路者之称的“老丢”在网上发布了信息,告诉大家在汤逊湖一带,有一处放了水的鱼塘,露出了浅滩,有鸻、鹬类鸟活动,并提供了详细的乘车路线。
4月17日是个星期六,我和小龙老师像以往一样准备好行装和设备,特地带上了看水鸟用的单筒望远镜。按老丢提供的乘车线路,前往汤逊湖那个鱼塘。
到了目的地一看,果然如老丢所述,很大的一个鱼塘已基本放干了水,只留下一些水凹和浅滩,这正是迁徙的水鸟最喜欢停留的环境。
架好望远镜,开始慢慢搜索,不一会,黑翅长脚鹬、青脚鹬、金眶鸻等已收入镜中。突然,一只体型较大,身上有明显褚红色斑块的水鸟进入我的视线。新鸟!没有见过的新鸟!我们的情绪一下子兴奋起来,两人轮流观看,努力记住它的特征。小龙老师拿出随身携带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翻看对照,我则取出数码相机,对着望远镜的目镜拍下照片。“大滨鹬!你看,就是它,大滨鹬。”小龙老师指着书中的图片大声说。对,就是它,特征明显,无可置疑。据我们所知,大滨鹬在武汉还没有被记录过,这应该是武汉市一个新的鸟种记录。对于鸟人来讲,记录到新的鸟种是一种荣誉。
我们记录到大滨鹬的消息很快在鸟友中传开,第二天就有鸟友赶去,同样也看到了。不过晚去几天的鸟友就没有了这样的福气,大滨鹬或许已经北上,或许飞到另外的鱼塘……
小贴士:
人类研究鸟类迁徙的主要方法
大滨鹬
环志:环志是将野生鸟类捕捉后套上人工制作的标有唯一编码的脚环,颈环,翅环,翅旗等标志物,再放归野外,用以搜集研究鸟类的迁徙路线,繁殖,分类数据的研究方法。现代环志研究起始于1899年的丹麦,至今全球每年有超过百万鸟类被环志。早期的环志使用的是雕有环号的金属脚环,固定在候鸟的足部,现在的环志不仅使用金属足环,还使用颈环、翅旗、脚旗等标志,所使用的材质也扩展到工程塑料等,并利用彩色环编码。由于最新的环志标志可以在不捕捉鸟类的条件下被识别,因而极大地提高了环志的回收率。最著名的被环志的鸟类是一只北极燕鸥,它于1980年代初被环志,至今仍然每年穿梭于地球的两极之间。它被媒体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的名字命名,每年都有大量观光客专程到它繁殖的岛屿上只为看到这只著名的北极燕鸥。
黑翅长脚鹬
反嘴鹬
无线电追踪:无线电追踪是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研究鸟类迁徙的方法,它通过安放在鸟类身上的一具无线电信号发射机来精确定位鸟类的位置,从而可以绘制出鸟类迁徙的路线,但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无线电追踪技术只能应用于鹳、鹤、雕等大型鸟类,同时需要支付昂贵的代价,因而应用范围不广泛。目前保持无线电追踪世界纪录的是一只名叫多娜(Donna)的白鹳,它于1999年被套上卫星定位发报器,2005年3月5日在法国南部卡夫多斯(Calvados)的塞纳河口触电线身亡,期间它背负无线电定位器为研究者提供了2033天的科学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