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感想象与意象创造

情感想象与意象创造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审美性的情感想象过程中,审美主体需要合理预测未来并形成规律性认识,据此形成个性化的情感审美意象、对象性与本体性的审美认知意象。进而言之,“情感意象”乃是精神文化的根本胚宫,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摇篮。
情感想象与意象创造_心脑奥秘

在审美活动中,人类的情感想象分别指向实体性、符号性和理念性的对象与本体世界。它实际上是审美主体对未来主客体价值境遇的情景虚拟、规律预演和意识体验、虚拟实现方式。在审美性的情感想象过程中,审美主体需要合理预测未来并形成规律性认识,据此形成个性化的情感审美意象、对象性与本体性的审美认知意象。之后,主体才能借此进入自我情感和自我认知的纵深层面,创造相应的意义结构与价值特征。

一、情感想象与自我审美的价值表征

人的审美意识既指向外部世界,也指向内在世界。正是借助对外在世界的具身观照,个性主体方能发现其所折射的自我之光,也正是通过自我意识向客观表象的价值投射,主体方能实现其内在理想。同时,主体又能够不断地摄取形式化对象所蕴含的真善美特质,以此作为充实和完善自我的价值源泉。

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包含着主体对自身情感的具身化表征、对象化体验、价值预演和虚拟实现等一系列复杂内容。由于人的情感属于多元性(美感、道德感、理智感、智性快乐、宗教性满足等)和多层级的结构系统(生理性快感、心理性快感、认知性快乐、想象性快乐、理念静观性快乐、喜怒哀乐惊恐忧等等),且具有效价、强度、持久度、记忆唤起度等多重客观指标,因而其对人的所有的心脑与机体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且异常复杂的正负面影响。

科林伍德认为,人的情感表现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本体性的言语方式、表情姿态、身体动作、体育、舞蹈、歌唱等,也包括对象化的音乐演奏、文字表达、劳动产品等物化方式。人的情感所表现的思想意象,则主要来自于主体对自我情感世界的审美想象。

从根本上来看,审美的“间体世界”具有对主体情知意价值的高阶表征性质;而由“间体世界”所衍生的“镜像时空”则具有价值映射的独特功能:一是它与主体心灵之间能够展开交互性情感映射,包括主体的对象化情感投射,还包括间体世界对主体心灵的“逆向映射”情形;二是审美的“镜像时空”还能象征性呈现主体的情感理想、自由想象的本质力量和合乎主客观规律的价值创造理念;三是呈现主体与客体、客体与间体的双向价值映射情形。

因此可以说,作为审美主体的顶级创造产物,“间体世界”及其衍生的“镜像时空”的根本价值在于,唯有通过自我审美活动,主体才能最终孕生创造性的美感、灵感和理智感,进而获得对自我与对象的审美完善与价值实现目的。

其中,自我审美意识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模板功能。所谓的自我审美意识,乃是指人对自己的内心状态与外部行为的审美意义发现、审美价值判断、审美目标定位和审美行为调节范式。所谓的自我审美认知,即是指人对自我身心发展展开的审美价值表征、审美知识建构、审美情景虚拟、审美时空推理、审美智慧养成与审美价值实现等本体性建构与完善活动。所谓的自我审美体验,是指人对自我经验、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个性理想诉诸审美的具身性价值观照、虚拟性情景再现与对象化价值映射方式,并转化为象征性的自我实现方式与本体性的存在方式。

因而,借助情感映射,主体的价值特征就会呈现于对象之中,从而使情感对象能够折射人的自我之光;对象世界的深层特征也会投射到主体的自我世界,导致主体情知意世界的结构重组与功能嬗变,使人的潜能特质和价值理想得以内在实现。

进而言之,主体需要参照自己的情感理想,对当下的情感表象进行合情合理的发挥及称心如意的虚拟想象,进而由此激发了更深广、美妙和完满的虚拟体验,再将此虚拟的情感色彩投射到想象性的经验表象上,主体内在旁观这种对象化的自我情态,尔后从中汲取有意义的内容,将之用于对自我情感的返身认知。

二、情感意象催生思维意象的内在过程

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意象”不但能够重塑审美主体的自我意识、人格结构和情感功能,而且还能催化人的思维,特别是想象性思维或意象思维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教育具有“一石三鸟”的多重效能。进而言之,“情感意象”乃是精神文化的根本胚宫,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摇篮。

在论及创造的灵感从何而来,如何解释与审美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思维创造动力时,当代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认为:“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只有当各种能力的运用被升华了之时,它们才能自由协调,在我们身上产生美的体验……是什么东西给创造以灵感呢?是美的理想……说对象美,是因为它实现了自身的命运,还因为它是真正存在着;它在完满的情感意象中获得了自己完满的存在和价值本原。”

换言之,作为一种对象化的价值体验,情感意象的生成折射了审美主体的感性理想。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基于具身认知—镜像映射原则,在其所孕生的情感意象的强劲推动下,逐步引发了思维意象的全息嬗变:一是使客观性的审美认知表象转化为主观性的审美认知表象;二是将客观性的审美认知概象转化为主观性的审美认知概象;三是将客观性的审美认知意象转化为主观性的审美认知意象;四是将理念性的审美认知意象转化为操作性的审美身体意象;五是将宏观性的审美身体意象转化为中观性的审美身体概象;六是将中观性的审美身体概象转化为微观性的审美身体表象;七是将微观性的审美身体表象转化符号性的审美信息表象(其中包括审美主体所表达的言语性、诗歌性、声乐性、舞蹈性、文学性、美术性、体育性、手语表情性内容);八是将符号性的审美信息表象转化为对象性的审美物化表象。

进而言之,审美主体在审美情感意象这个本体性认知参照系的动力引导下,逐步实现了思维坐标从对象到自我,再由自我到对象的全息转换目标,深刻体现了其对主客体世界之感性品格、知性规则和理性规律的创造性发现、合情合理转化、自我体用及社会性再现等智性升进与价值贡献境遇。

可以认为,判断力是选择与创造的出发点,而想象力又是判断力形成的信息根据和内在规则。通过想象和理思相互交融的身心体验,我们方能发现主客观真理。审美体验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审美思维间体的根本意义在于,它有助于主体将审美意象转化为多层级的本体性表象与对象性表象形式。

总之,审美的“镜像时空”同时摄取与含纳了主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因此能够表征主客体的核心价值,暗示自我与万物的存在意义。正是我们内心的美感催化了自己的创造性灵感;发现对象的本质之美,乃是揭示对象的内在规律的先决条件。还可以说,审美主体因着情感意象的内在催化,从对象性想象状态转入本体性想象境遇,从而有助于其发现并玩味自我的审美理想及个性创造性智慧品格,继而再将本体性的审美认知意象转化为对象性的审美认知意象、自我的审美身体意象等等,据此实现自我审美品格的感性价值及社会意义。

三、以审美文化塑造人的美好情感,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内在动力

马克思说过,情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列宁认为,情感是造就一切事业成功的伟大动力。人的活动总是和情感结合在一起。人类的审美心理发展史表明,唯有自觉地把心灵和大脑放在对象化的时空位置,进行真切客观的对象化镜观,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认自己的价值,进而由衷生发对自己的爱意、敬重、呵护、滋养之情,最终导致对自我这个抽象的本体的对象化、具象化和操作化的爱护。

(一)将感性化的客观表象转化为指向自我情感的审美表象

人的情感结构可以细分为动机性情感、认知性情感和理念性情感等,还可分为生物性情感、社会性情感和文化性情感。其中,动机性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儿童阶段,认知性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青年时期,理念性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年时期。按其作用的对象属性,可将之划分为自我情感、自然情感、科学情感、宗教情感、道德情感、社会情感等。

兴趣是情感之母,经验是兴趣发生之源。由兴趣到情趣和志趣,由情绪到情感情怀情操的认知重塑工程,需要我们将伦理、科技和艺术内容全息引入审美情景,激发审美体验,以便使青少年从艺术作品和广义的客观对象这个自我镜像之中发现自己的爱好、潜能和理想,借此促进情感的定向发展。

中外儿童教育经验表明,视觉审美体验是塑造青少年的真善美情感品格所必需的感性教育方式之一。其中,音乐、文学和自然景观等审美经验,对于青少年从直接性、物质性兴趣向间接性、精神性兴趣过渡,使乐趣上升为情趣和志趣,使动机向内在需要和文化世界迁移,具有重要的奠定作用和定向功能。

学前儿童正处于建构表象的关键时期,因而转化物象经验和建立对自我的情感体验,遂成为他们获得认知发展的首要动力。其原因在于,一是儿童在感知外在的事物时,需要借助自己的各种动作表象来具身模拟或本体转化外在情景;二是由于儿童的情境表象与动作表象需要形成综合的视—听—体觉表象(或复合性概念表象),所以当儿童对这种综合性的客观表象进行观察性体验时,就会因着镜像神经元系统的中介作用而引发本体性的情感反应,进而导致自我情感表象的形成;三是当我们引导此时的儿童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自由想象及审美体会时,就会使其逐渐形成有关自我情感的审美表象。

(二)将知性化的客体概念表象转化为认知自我的概念表象

概象思维作为人类认知与想象活动的中阶样式,其得以发展与升级的核心环节就在于思维坐标的主客体时空发生具身性转换:主体借此内化并体用对象世界的运动规则。

在主体将知性化的客体概念表象转化为认知自我的概念表象的过程中,需要其将情感表象作为联系主客体表象的思维中介。其原因在于,无论是认知自我还是认知对象,人们都首先需要启动具身化的情感评价,以便借此确证此种认知活动的意义。

进而言之,人的概象思维系统主要由知性化的客体概念表象、主体认知自我的本体概念表象和情感概念表象等要素组成。知性化的主客体空间概念表象主要形成于人脑的额叶及额顶联合区等处,知性化的主客体时间概念表象主要形成于人脑的枕叶及枕—颞联合区等处;符号性的情感记忆或情感性的概念表象主要发生于大脑的颞上回,兼及运动前区。其中,人对抽象的情感主题的编码位于左半球的枕颞联合区,普通名词由其后部加工,专有名词由其前部加工。人对内外时空之情感的本体价值和对象化价值的判断,主要由前额叶新皮层的背外侧正中区和腹内侧正中区分别执行。

可以说,人的知性概象是一种双关性或偶联式的思维心理与情感表征形式。它一方面具有表象化的经验性质与情感品格,可以贯通感性体验的深广天地;另一方面又具有符号特征与逻辑品格,可以连通反思、推理与思辨的理性世界。

(三)将理性化的客体意象转化为本体性和理性化的自我意象

当代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认为:“美是‘理想’的表现;理想并不是抽象的,它是在理想化了的对象中出现的透明理念。”换言之,人的创造性智慧实际上来自他的理想化观念——理想化的对象理念和自我理念。因而,我们需要将自己心中的理想化的对象理念转化为理想化和理性化的自我理念。

所谓的理性自我意识,主要是指人对自我的发展规律、本质特征以及个性理想等的理论认识。进而言之,个性主体的人格特征具体体现于他的自我审美意识、自我认知意识和自我创新意识等方面。主体的上述自我意识都属于理性化的自我内容,体现为相应的自我意象。根据认知科学,自我意象既是个性主体建构自我世界的高阶心理表征体,也是其据以转化并形成世界意象、建构世界意识、发展对象性智慧的本体参照系。

杜威在《艺术感受》中指出:“理智标志着本性与即时的处境相互作用的方式,意识是自我与世界在经验中的不断再调整。”自我意识包括感性化、知性化、理性化和社会化的自我意识。

黑格尔指出,所谓自我意识的理性化实现,即指它在另一意识的独立性中直观自己与另一意识的完全统一;理性是作为流动的、普遍的实体,作为不变的、简单的事物规律而出现的。

由此可见,理性化的自我意象既是审美主体认知自我特性、完善自我品格的镜像参照系,也是其内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表征体。其原因在于,理性自我意识源于人的理性客观意识;理性自我意识同时作为一种镜子,深刻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本质特征以及真理内容。同时需要指出,自我意象是自我意识的心理表征体,理性自我意象是理性自我意识的心理表征体。

可以说,只有基于本体性和理性化的自我意象,一个人才能不断提升认知自我与世界的内在水平,才能持续发展改造自我与世界并创造新价值的文化能力。理性化的自我意象之形成需要两条路径:一是自下而上的具身化路径,其中包括经由具身转化而形成的相应的自我表象、自我概象(概念)和感性化的自我意象,后者涉及自传体记忆、本体陈述性记忆、本体程序性记忆和本体工作记忆等有关自我认知的操作性范式与经验框架;二是横向维度的移变与改造路径,即将理性化客体意象转化为理性化主体意象。

另外,人的理性化自我意识还包括理性化的自我知识。因而后者也成为主体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完善自我价值和形成理性自我的知识来源之一。理性化的本体知识主要涉及指向自我的理性认识或理念性知识。它包括自我意识、情感理想、认知策略、人格框架、价值观、行为图式与发展战略等内容;其生成方式主要以人的本体性意识体验、理念具身化转换、理想化情境与主、客观规律的完形耦合及感性嬗变为主。主体借此方能创造出个性化的自我意识系统,进而以此解释自我的历史,调节自我的现实图式,设计预测自我的未来进路。

可以说,个体形成的指向自我的理念性知识,实际上折射了主体自身的本质价值与精神理想,体现了主体对自我世界的内在规律、价值真理与发展战略的科学认识,反映了主体高阶转化及能动创用对象世界之多元规律和真理认识的理性精神建构水平。它们集中体现为个性主体的自我意识、元体验—元认知—元调控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