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维操作和符号传达

思维操作和符号传达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换句话说,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主观现实”感。因此,要理解人的行为及人格,关键在于理解人的自我意识中的主观现实图景。进而言之,元认知策略即是符合自我与对象世界运动规律的心理表征法则与操作模式,元认知理念是调节元认知活动的核心因素。
思维操作和符号传达_心脑奥秘

人类审美行为之深层动机,乃是源于“揽镜自视”这种自我审美的感性需要。从观照自我、观照他人到观照自然和观照艺术,人的审美与创作活动逐渐超越了现实形态和浅层需要,向着表征人的本质特征及理想化境界迈进。

王建疆指出,中国的审美文化特点在于,一是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二是这种内审美传统与国人的内在实践传统相一致,体现为对内在景观的虚拟;三是超越经验、超越对象、超越感官,形成了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境外之境,由此进入更高的理想境界,此即为审美价值的形而上呈现方式。

进而言之,无论是内审美、外审美、自我审美还是综合性审美,其间都存在着具身内化、虚拟预演、镜像映射和意象外化等诸种共性特征。同时需要指出,各种审美表征体之间的认知形式转化十分重要,并且需要审美主体搭建相应的“思想脚手架”——审美间体及其衍生的镜像时空。

一、本体理念的工作原理

在自我审美过程中,主体需要借助特殊的心理平台来观照对象化的自我情感;人对自我情感的审美认知需要经历五大环节:一是“移情体验”(其中包括对象化的情景体验、符号体验和意识体验等三大内容);二是“换位思考”(包括实施本体性自我与对象化自我之想象,对本我与镜像自我的情感特征进行经验推理、直觉推理、反事实推理、前瞻性推理和逻辑推理);三是“理念更新”(包括形成自我的情感意象、情感理想、情感意识等个性范式,据此设计未来的情感发展图式);四是理念预演(包括三级体验:感性体验、知性体验、理性体验);五是身体转化。

(一)本体审美与自我认知的内在表征方式

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埃德尔曼在《意识的宇宙》一书中深刻指出:“意识犹如一架探照灯,它照亮了我们未曾发现的深幽世界,扫过了我们异常熟悉然而缺少本体意义的现象世界,进而为我们个人、群体和人类的未来发展昭示了更有价值和成本更低的思想之路。”

在人的意识活动中,主体主要依据自己所构建的心理模型来理解自然、社会、自我、人生和文化现象的规律、价值、意义及自我实现的路径,继而形成合情合理的审美观念、道德规范、自我意识、社会规则、科学理论、宗教学说、民族精神、人类价值等等。其中,审美意象是主体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价值坐标系。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早已做出了精辟的论述:“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视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视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进而言之,在审美认知的价值外化过程中,审美主体需要将自己的审美思维意象逐步转化为身体—作品意象、身体概象—作品符号象、身体表象—作品形象和物化的行为表象与作品造型形象。其间,人的审美意识发挥着关键性的认知导向作用。

具体而言,审美主体在本体审美与自我认知的过程中,需要经由形而下、形而中和形而上三个维度而次第创造出自我审美的三种间体对象(表象化自我间体、概象化自我间体和意象化自我间体),继而需要引发相应的三种新颖的自我情感体验(表象性情感具身体验、符号性情感象征体验和意象性情感映射体验)。进而需要主体借助对自我世界的感性审美联想、知性审美想象和理性审美想象,分别获得对审美间体、客观对象和自我世界的三重意义发现与多层级价值享受。

因而可以说,体验性的本体表象建构、想象性的本体概象生成和预演性的本体意象廓出过程,分别成为主体塑造感性自我、建构知性自我和形成理性自我的核心内容。

(二)本体审美与自我认知的心理调控系统

人的自我认知修养和情感思想艺术,具体表现为早慧、敏感、坚毅,具有强烈深邃持久的爱好心与求知欲,对科学现象、艺术情韵、哲理事物及宗教境象等等都深深浸入、玩索不已。大家熟知,爱因斯坦就是这种以音乐审美、哲学思维和人道立身的杰出科学家,是审美人格及智慧创新的伟大典范。

1.调控本体审美与自我认知活动的思想框架——人格意象

个体的人格特征、潜能特质和自我价值等,具体体现在他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等心理活动之中。这些产物的形成则基于主体相应的自我表象、自我概象和自我意象。所有的人都具备人格的全息结构与多种发展潜能。

罗杰斯指出,人不是单纯地、直接地、照相式地反映外部现实环境,而是以一种复杂的主观机制形成不同于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现实”。换句话说,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主观现实”感。因此,要理解人的行为及人格,关键在于理解人的自我意识中的主观现实图景。其中,“人格意象”作为一个“双面折射镜”,既能呈现主体情感对象的本质特征,也能反射主体自身的本质力量,发挥对主体自己的情知意行的高阶调控作用。

2.调节本体审美与自我认知活动的心理模块

本体审美与自我情感认知活动需要依托元认知坐标,参照主体自己的“本体工作记忆”内容,借助主体的三大“自我参照系”,动用“具身—抽象预演”模式和“离身内外映射”机制。进而言之,元认知策略即是符合自我与对象世界运动规律的心理表征法则与操作模式,元认知理念是调节元认知活动的核心因素。

具体而言,本体审美与自我情感认知活动的心理调控模块系统主要包括位于人脑前额叶的情感管理中枢、认知管理中枢和身体管理中枢。本体审美及自我认知所引发的个体心理最高效应,乃是个性意识与人格理念体系的完整廓出:它们体现了美感、伦理感、理智感、直觉灵感和进取动力感相统一的高级文化品格,契通了主客体世界的本质规律与价值本原,并由三位一体的意象、概象、表象系统加以完形表征,供主体由内到外具体操作。

其间,主体调节本体审美与自我认知活动的心理模块需要依托大脑所形成的与审美间体及镜像时空相对应的系列硬件装置(神经网络):一是主体感知对象活动的视听信源系统;二是主体内在模拟对象活动的本体动作系统;三是主体猜测与推想对象意图的动机判断系统;四是主体对自身模拟对象动作与表情之活动的本体感受系统;五是主体解释自已的模拟活动和确定自己的反应态度及行为方式与目的的价值投射系统。

(三)本体审美与自我认知的价值内容

人的本体审美与自我情感认知的内容异常丰富,其中包括主体对自身之道德状况、情感水平、人格范式、认知能力、身体特征、个性形象、生命意义、幸福境况、爱情理想、职业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要素建构、审美体验、理性认知和价值更新等复杂深刻的思想内容。

第一,由于自我世界包括情知意体行等多重内容,涉及艺术文化、道德文化、科学文化、宗教文化、生活文化等多个领域,因而可以把人的本体审美与自我认知的价值内容归纳为本体性的五大序列:情、知、意、体、行。

第二,人的本体审美与自我认知的价值内容,又可依其不同的对象而分为:自我的艺术审美、道德审美、科学审美、宗教审美、身体审美、社会生活审美等诸多成分。其中,主体对自我和对象的审美体验有助于向道德体验迁移,从而使自己的道德经验—道德规则—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赢得审美情趣,使美感、道德感和理智感融会贯通,进而催发主体认知、创造和完善主客观世界的直觉灵感、使命感、自主自强信念和自洽意识等等。

需要指出,人在审美过程中所形成的自我符号表象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抽象性、深刻性和图式性特点,并能对主体的自我感性表象的特征进行重新取舍、强化与淡化,使之呈现出相对完整的立体形态和多元性质。同时,主体所创造的多元化的内在自我既接受主体的情知意投射,又可向主体的客观感觉、客体知觉和客观意识系统等进行逆向投射,从而显著改善主体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与水平、推动主体逐步从内在实现走向外在实现的完满境界。

人在本体审美与自我认知活动中对价值内容的认知范式包括三大序列:其一,审美情景体验是指主体对自我和对象之外部特征的感性体验,或者说对主客观经验的情感反应;其二,审美符号体验是指主体对自我和对象之内在属性与变化规则的知性体验,或者说是对符号形态的主客观事物的情感反应;其三,审美意识体验是指主体对自我和对象之本质规律的理性体验,或者说是对理念形态的主客观事物的情感反应,譬如人们常说的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等。其间,主体对自我的体验、认知和评价过程又与其对外部世界的情感体验、认知理解和价值判断密不可分;指向未来的自我意象又能够从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认知和意识活动中汲取并转化对象的感性特征、知性规则和理性规律,从而有助于充实和完善主体作用于未来的自我意象、人格意识、情感理想、元认知能力,进而引发主体对自己本质力量的持续性观照、纵深性体验、全息认知和高效发挥等动力性效应,逐步从内在实现走向形成与外在实现更完满的理想观念(情感意象)之境界。

二、本体理念的价值功能

人的本体理念所具有的价值功能具有双元内容和三级效应。其双元内容包括具身预演和对象化映射;其三级效应则包括:一是理性自我的意象建构及本体意识体验(借助图式迁移);二是理性自我的知性转换和本体意识的符号表征(借助规则迁移);三是知性自我的感性还原和本体意识的具身体验(借助范式迁移);四是感性自我的特征投射和情感映射(借助情态迁移)。

(一)扩展本体知识,提升自我想象能力

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情感的心理基础。单凭人对自我的表象体验和感性认识,尚不足以完成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内在完善,更难以实现主体的本质力量与价值理想。因此,主体需要对处于历时空经验、形而下境遇和感性层面的自我表象进行认知加工:共时空体验、形而中抽象、符号性推理,由此生成全新的自我概象。

具体而言,新颖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激发主体更为深刻美妙的想象活动,形成新的自我概念,开拓自我认知的新视域,提升本体想象和元体验能力,继而经由自我概象的投射和理性整合,形成自我的情感意象、人格意象和自我意识。

(二)重构本体经验,引发自我情感的审美嬗变

主体对情感的自我体验包括三级内容:情景体验—符号体验—意识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实现自我意识的内在方式。自我欣赏、自我悦纳、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等心理状态,都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爱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实现自我价值而产生的自我判断。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进而言之,主体所创造的虚拟的想象性表象能够引起主体的经验重构,添加新的本体经验,形成新的自我表象,进而借助感受新经验来引发新颖的情感反应、推动审美的情态嬗变,进而通过自我情感的符号投射与理念投射而充实自我意识、虚拟实现自我理想。

(三)锐化感受能力,发现内外世界的新象妙机

本体理念源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则形成于主体的元认知系统。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理念,具体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可以说,主体唯有借助本体性意识体验锐化自己的知性能力和感受能力,才能发现内外世界的新象妙机。其原因在于,内在发现导致外在发现,前者基于主体对自我的情感体验与审美认知。

进而言之,一是人可以通过映射自我意识来获得审美发现,特别是借助对象化发现来塑造自我的情感表象,通过对象化认知来建构自我的概念时空,基于对象化规律来提升自我意象的理性品格,尤为重要;二是人可以通过映射自我意识来形成清晰客观的镜像自我,进而借此有效地监控与调节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可见,元认知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在优化人们的学习、心理、动机和行为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