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刚
2013年11月14日,国外媒体报道维也纳大学认知生物系博士安德里亚·拉维尼亚尼(Andrea Ravignani)称,音乐行为是构成音韵模式的第一步,之后才逐步形成语言能力。而他这一发现是通过对松鼠猴的实验得出的。
他和同事研究一种叫作“从属察觉”的能力,该能力可识别音节、单词和音符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多次倾听Do-Re-Mi的音符,当播放类似Do-Re-Fa的音符时会识别出错误,因为后来播放的音符与预期不一致。
正常情况下猴子不会以跟人类相同的方式对音乐做出反应,但是这项研究发现猴子注意力的微妙变化。这项研究实验中,松鼠猴坐在一个隔音室中,倾听由3段独特模型构成的一组音乐,每当模型改变时(类似于我们倾听Do-Re-Fa音符的变化),猴子都会凝视发呆较长时间,仿佛在说:“这是什么?”
由于实验证实了松鼠猴能够理解音乐模式的变化,可见人类之外的灵长目动物的音乐识别能力超出之前预期。推导出人类和猴子最后的共同祖先物种——3 000万年前小型皮毛树栖灵长目动物已经拥有了音乐识别能力。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还没看到这一实验的详细内容,所以还不好评价。但是在生物学意义上,音乐和语言都是人类所特有的。音乐是由不同音高和长短不同的声音组成的旋律,是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虽然动物的叫声中也包括音节、高低变化、不同的振幅,但是严格意义上说,还不能叫作音乐。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室教授周国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得到较多支持的观点是音乐起源于劳动。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音乐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观察。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到处充满了节奏,比如:日出日落的循环、潮涨潮落的起伏、月圆月缺的变化、春夏秋冬的更替,原始人类感觉到这种节奏十分奇妙,就尝试着发出高低不同、长短不一的声音或敲打石头和木头产生有节奏的声音来表达情感。
宿兵认为,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需要有主语、谓语、宾语。严格来讲,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动物没有语言,只有一些简单的肢体表达,但并不系统。
绝大多数研究人类起源的专家认为:通过口语进行交流,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显著的特征。一些科学家曾成功地训练黑猩猩使用复杂的手势或辅助工具交流信息,但无论怎样训练,这些人类的远亲始终只能发出少数单词的音。
此外,语言的产生还需要两个重要条件:灵活的发音器官和大脑的复杂化,而这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劳动使早期人类能够直立行走,使他们的发音器官有利于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同时,劳动也使手与各种事物的接触更加频繁,刺激了大脑的机能,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猜测人类拥有与语言能力有关的独特基因,理由是语言如此复杂,普通的儿童却能在年幼时自然地学会说话。最新科研成果揭示:语言与基因之间的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世纪90年代,牛津大学威康信托人类遗传学中心及伦敦儿童健康研究所的科学家对一个患有罕见遗传病的家族中的三代人进行了研究,这个家族的24名成员中,约半数无法自主控制嘴唇和舌头,阅读存在障碍,而且记不住词汇,不能理解和运用语法,难以组织好句子。该家族三代人中存在的语言缺陷使科学家们相信是他们身体中的某个基因出了问题。后来,科学家发现这个家族的一个名为FOXP2的基因产生了突变。它是控制语言能力发展的基因,人类进化中,FOXP2基因上的变异明显改变了相关蛋白质的形态,因此,某种程度上使得变异基因赋予人类祖先更高水平的控制嘴和喉咙肌肉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发出更丰富、更多变的声音,为语言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其他哺乳动物的FOXP2基因片段与人类不一样。这也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的原因之一。
所以,要求证音乐与语言产生的先后顺序,还是要先确定音乐与语言的定义,宿兵认为,有的实验可以用动物来做,有的实验由于受条件限制,并不适合用动物来做。
《中国科学报》(2013-11-29第11版《真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