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意象具身映射论

意象具身映射论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人类情感的文化之镜,审美现象的发生基于人心与物象的妙然契通。这是主体生成美感的价值源泉和内在实现自我的心理机关。审美感受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因而可以说,人类的审美认知之根本奥秘,就在于主体、客体和间体世界在感性层面所进行的多重价值组合及其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
意象具身映射论_心脑奥秘

在《开放的自我》一书中,美国的科学经验主义哲学创始人莫里斯精辟地分析道:“在创造人的经历中,那紧要的关头便是新观念和新理想诞生的时刻……因为自我的上层建筑是由观念结构而成的……一个人所创造的观念符号是他行为的有机部分……观念是不容易产生的,然而它的确产生了并且打破着我们的理想……我们的观念要比我们的理想干得更出色。”换言之,审美观念决定了人的思想能力、情感品格与行为效能。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运用自己的审美观念来美化与创造自己的情感、思维、行为与劳动产物呢?

一、审美意识的本质与功能

神经科学家立贝特指出:“意识作为神经科学的一个关键性概念,主要指一种主观的觉察和体验,不管它是人对内部或外部环境的感觉体验,或是感情和思想的主观体验,或是觉察我们自身的存在和这个自身在世界中的存在。我们自身的内在生命,包括感觉体验、感情、思想、随意的选择和决定等,是我们作为人之相当紧要的东西。”人的意识大体可包括自我意识、审美意识、道德意识、科学意识和宗教意识等多重内容,它们都涉及人的心脑系统之多数高阶结构与功能。进而言之,人的审美意识主要诉诸人的感性价值认知。它不但指向客观世界,而且借此返身观照本体世界(包括自我经验、自我情感、自我意识等丰富内容)。

(一)审美意识的本质特点

1.审美意识的信息本源何在

可以说,创造性的情感想象乃是情感意识的发源地。这是因为,想象是一种内在知觉,通过虚拟的经验引起真如的感觉。在有意识的智性思维中,在接近无意识的梦境思维、直觉灵感经验中,想象均发挥着关键性的抽象概括和推理预测功能。

作为人类情感的文化之镜,审美现象的发生基于人心与物象的妙然契通。这契通的条件,便是人从对象世界之中发现其所折射的某种自我之情思、意念与往昔情景。主体借助这个对象化的审美中介,使自己与过去、未来相沟通,与人类相连通,与内在规律和外在规律相耦合。在沟通之中,爱意与灵智便悄然闪亮,含着微笑走向我们;思念塑造了主体的深沉情韵,也催生了客体的深邃意义。它是一种对异在事象的虚拟性价值体验,并转化为宏放刚劲的超越性力量。生命,因着思念而丰富了内涵、练达了品格、拥有了意义、延长了时限。

指向自我的审美情感想象之所以具有头等重要的认知价值,一是在于主体能够借此创造全新、美妙和理想的虚拟经验,由此引发对自我和对象世界的结构全新嬗变效应;二是此种新奇的虚拟经验能够使主体产生更自由、强烈、纯正优雅和更深邃的情感体验,由此引发主体对自我和对象世界之意义场的深广拓展与价值跃迁效应;三是主体由此创生了共时空、形而中和知觉统合的审美概象,从而实现了审美对象从感性时空和知性时空的意义升级与结构创新,照亮了主体与对象通往审美高地(即情感理想、审美理念、人格情操和诗意境界、美感极致)的内在之路!

进而言之。审美想象需要主体基于审美意识进行元调节。其原因在于,人类的想象活动实际上是对未来情景的虚拟方式,其间受到前额叶所做出的合理预测及规律性认识之高阶调节。更为重要的是,人在想象过程中主要动用以往的视听觉经验和本体感觉经验,利用历时空的情景素材来巧妙编织超时空的虚拟景象,形成共时空的全息体验。同时,主体在创造出了完美的情感对象之后,才能更深刻观照之。尔后,我们才能借此进入自我情感和自我认知的纵深层面,创造相应的意义结构与价值特征!

可见,正是在审美想象的世界中,主体才能与主客观时空的情感表象进行深广自由的交互式价值投射和无限颖妙的意义映射行为。其间,主体的移情达到高峰状态(共鸣),主体的直觉判断促进对自我、社会、艺术和自然世界的全新的诗意理解与全息的价值认同。因而,主体借助想象活动不但创造了全新的自由经验和诗意情感,而且借助对象化移情体验发现、确认和欣赏自我的美妙经验和诗意情感。对象化的自我与本体性的自我同步升级、联袂攀升、互为表征、协同完善,由此引发了主体的彻然快乐和满足感,主体既痛快淋漓地享受着自己的自由创造产物,也以万分激动和惊讶新奇之感体验着自己从镜像世界所发现的自我之本质力量、存在价值与情感理想。这是主体生成美感的价值源泉和内在实现自我的心理机关。借助这种双重直观,主体得以真正发现、确证、体验和享受自己的本质力量、核心价值与生命意义。

2.审美意识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美学家王朝闻指出,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实际上,“美感”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审美意识,这是广义的“美感”,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美感”的另一个含义是狭义的,专指审美感受,即人们在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审美感受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通过积极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反作用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美的本质决定了审美意识的基本属性:情(情感)与理(认识)相统一,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直观与功利相统一、个性与共性相统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等多种特点。这些特点需要我们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加以更详细的阐明。

笔者认为,审美意识既是人的抽象理念同物的具象形态相化合的最高样式,也是人的情知意力量与物的美真善品格实现全息统合与升华的创新形式,还是个性主体的感性价值与理性价值完满融通的意象统一体——审美间体及其镜像时空。

审美意识的生成基于主体的三大认知积累:一是关于对象世界之形态特征的经验编码与情感评价;二是关于对象世界之运动规则与局部规律的概念表征和思维加工;三是关于对象世界之本质属性与普遍规律的理念表征与意识加工。更重要的是,上述的三大认知积累仅仅是主体建构意象世界所需的客观材料,它们仍然需要主体进行三级价值转化:一是将对象世界的真善美形态转化为主体的感性力量;二是将对象世界的种类与属性关系转化为主体的知性力量;三是将对象世界的规律性认识转化为主体的理性力量。由此,主体的意象世界得以廓出,审美意识得以徐图生成。

因而可以说,人类的审美认知之根本奥秘,就在于主体、客体和间体世界在感性层面所进行的多重价值组合及其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其所激发的审美快乐之深层妙机,也在于主体的内在创造与对象化发现,既创造了完美的“间体世界”,又创造了自我的新经验、激发了新情感,练达了新思维,塑造了新人格,呈现了新理念,诞生了新理想。继而,主体方能借助“间体世界”这个思想客体而展开个性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投射,包括移情投射、经验投射、理念投射、符号投射、人格投射。正是主体的这种能动性的价值投射,才能在“间体世界”之中创造出至关重要和意义非凡的“镜像时空”,也才能借助观照“镜像时空”而同时发现自我世界、自然世界、艺术世界、生命世界和间体世界的新颖特征及奇妙意义。可见,人的意象形成与理性塑造属于互动互补的差相过程,人对自己的意象性改造基于对象化的加工。本体意象的发展与升级乃是人据以认知对象世界和改造对象世界的心理基础与价值参照系。

(二)审美意识的首要功能何在

杜威在《确定性的寻求》中写道:“理智标志着本性与即时的处境相互作用的方式,意识是自我与世界在经验中的不断再调整。其中,符号乃是使我们避免陷入存在时空的唯一途径。”人的情感发展和知识内化均以经验作为感性资源,以想象体验作为加工平台,以趣味动机意向作为价值坐标。

大体说来,审美意识具有下列功能:一是整合感性化的客观表象与自我表象;二是整合知性化的客体概念表象与自我概念表象;三是表征理性化的客体意象与自我意象。

单有审美表象和概象,仍不足以整合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和主客观规律,无法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新观念、新人格与新思维。因为,前两者只是在经验层面和知识层面对艺术文化进行了初步加工,只对人的情感心态与认知方式进行了相似性、虚拟性的内化与同构改造,尚未涉及人的精神意识、理念统觉与整体理性活动。

由此可见,由于人的审美表象对应着审美情感和审美经验,审美概象对应着艺术知识与自我概念,审美意象对应着人的审美观念、创作与鉴赏意识及人格精神境界,因而审美意象遂成为个性观念与人格精神的心理表征形式,并能借助意识活动而使人的情感与逻辑、经验与知识、感性与理性相互贯通,使主客观世界的规律与个性理想相耦合,进而以“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灵感”的“四位一体”方式厚积薄发。由此看来,审美意象乃是个性主体建构深广全息的自我世界、理解主客观世界运动规律和创造新知识的思想模板!

简言之,审美意识的首要功能乃是主体借助美象创造完美的自我与对象。

二、审美意象的具身建构与审美意识的映射机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在《创造力与直觉》一书中深有体会:“人们必须从更加具体和内容更加丰富的其他事物中抽象出某一事物。换句话说,人类必须从直觉或想象开始,然后他才能借助于自己的抽象能力来前进……某种本质性的东西必须从我们丰富的然而多少有点模糊的直觉图像中抽象出来,而且同样真实的是,作为人类抽象能力的成果而建立起来的某一概念,也常常在时间的进程中变为我们直觉图像的一部分。从这种新建立起来的直觉中,人们可以继续做出进一步的抽象。”

可以说,主体对自我与对象的“审美创造”既需要借助对艺术美、自然美、生命美等外在对象的具身内化方式——以此作为营造自我经验、情感表象和思维结构的外源感性材料,进而将其加工成用以观照自我情感意向的客观镜像,也需要借助对自己的本体性审美意识加以具身预演和具身外化的方式——以此作为转化自我智慧,体现自我意义,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性参照系,进而将其逐步还原成用以表征自我价值与个性智慧的客观镜像。

(一)全息审美意象生成与本体审美理念建构

概言之,主体审美认知的当代模式主要体现为自我审美意象生成,本体审美理念建构,自我身体审美意象展示与身体表象—物体表象传示等系列造型内容及其主客体元素。

对此,福柯论证过三种依次承递的审美话语模式:相似性模式、表征模式和自我指涉模式。从模仿和再现的相似性向非模仿性的自指性转变,意味着视觉艺术本身的图像符号性质被凸显出来。可见,视觉艺术的创作与审美行为均涉及主体认知模式的转换过程。该过程需要依托主体的本体审美理念与具身性审美意象。

下面笔者结合视觉审美(创造与二度创造)活动,深入讨论主体生成客观审美意象并建构本体审美理念的操作性方法。

1.全息审美意象生成

具体来说,人的全息审美意象生成过程包括主体对自我与对象价值特征的三级体验(意识体验、符号体验和形象体验)及认知转换等系列内容:

一是对感性层面的主客体审美表象进行形态观照和对象化认知,借此发现自我情感经验的优势与不足。譬如,自爱、自我赏识、自怜、自我形象等本体情感表现,不但是主体认知感性自我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主体培植自知品格、自信意识和自强精神的内在基础。这个过程具有历时空、形而下、感性化和具身象征性等认知特点。

二是对知性层面的主客体审美概象进行符号观照和对象化的属性与关系认知,借此判断自我情感的知识结构、语义内容、社会意义和本体价值,其中包括自我的移情能力、自我情感的审美品质和道德水平、情感想象能力、自我情感的社会化程度和自我情感的直觉推理效能等丰富内容等。这个过程具有共时空、形而中、知性化和符号象征性等认知特点。

三是对理性层面的主客体审美意象进行理念观照和对象化的运动规律与价值效能等理性内容的全息认知,其中包括主体情感世界的个性特征、形式范型、结构规则、运动模式、价值内容、表达规范、发展规律等陈述性内容,还包括主体的情感坐标、情感意识体验水平、情感理想、情感期待、情感调控策略等程序性内容。该过程具有超时空、形而上、理性化和规律象征性等认知特点。

四是对主客体审美意象进行理性整合与感性呈现,据此形成主客体价值相统一,情知意力量与真善美价值相耦合,感性—知性—理性特征相融通,个性—人性—物性相契通的全息审美意象、间体世界与镜像时空。

2.本体审美理念建构

人的本体审美理念的建构过程,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生理性自我审美理念(即个体对自己躯体特征、生物学内容的审美认识,其心理表征乃是自我体象)。

(2)社会性自我审美理念(即个体通过家庭的情感教育和学校的社会文化塑造,初步形成有关社会性自我的情感、思维、意向和行为方面的审美意识,借此使自己的内外活动符合社会规范;其心理表征体乃是自我概象)。

(3)心理性自我审美理念(即从16岁到30岁左右,人的前额叶新皮层完成了神经髓鞘化过程,其大脑的顶级结构实现了生物学成熟,大脑的顶级功能进入理性思维发展阶段,开始形成心理自我,建构自我审美表象、自我审美概象、自我审美意象、自我审美意识、自我审美理想和人格审美结构;其心理表征体乃是自我意象)。

在本体审美理念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个体逐渐脱离了对成人的审美范式的外在依赖,对现成审美文化的思维依赖,逐步体现出鲜明的自我审美意识,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自我审美价值与情感理想。

总之,主体的审美理念建构之所以具有超时空的性质,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审美理念的形成,既依据审美表象所提供的对象的感性特征以及审美概象所提供的对象的种类属性与运动规则,又受到前额叶有关的理论认识的引导(假设,猜想和预见等方式),从而使得主体的审美意识建构活动能够在把握对象的历时空特征和共时空属性的基础上涌现指向未来时空的新发现、新观点、新理论。尤其是主体的审美理念建构活动需要借助意象体验来展开,即通过现有的意识内容与特定经验、情感的定向贯通与耦合,来获得对审美理性认识的感性检验与本体价值判断,从而在创生新的对象化审美意象的同时涌现出新型理念、人格和本体审美意识。

(二)审美意识的映射机制

泰戈尔指出:“人类永久的幸福不在于获得任何东西,而在于把自己奉献给比自我更伟大的事物。……心灵也一样,它不能永远生活在自己内在的感觉和想象中,而是需要外在的对象。这不仅是为了哺育内在的意识,而且为了将自我意识付诸行动,即不单要接受价值,而且还要回报价值。”换言之,人的爱源于美,美来自创造,美感来自人对自己的创造性过程与结果的意象化体验。

譬如,艺术家的艺术理念成熟时,内心涌现了无上的欢乐,他迫切需要将之具体化和对象化,以便实现自我价值。并且由于主体与那种具体的对象保持了距离,从而能更充分地观照它。这即是我们的自我价值与我们的身心相互分离之时而产生快乐的动因。为了使它比我们自己更完美,我们于是在充满爱意的创造过程中赋予它感性的对象化形式。

进而言之,在自我实现方面,人不是单纯地、直接地、照相式地反映外部现实环境,相反在人的自我世界中有一种复杂的主观机制对人的所有经验进行筛选和重组,最终在每个人的意识中形成不同于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现实”。依笔者之见,这种“主观现实”即是笔者所说的存在于人的审美意识之中的“间体世界—镜像时空”。

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里普斯指出:“我们总是按照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去类比,即按照我们的切身经验去类比,去看待我们身外发生的事件”,以便“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因而显得更易于理解。”审美对象表现出的由审美主体所赋予的生命和灵魂,使自身具有审美价值。审美享受是一种有价值的快感,这种快感是由观照对象所引起的。它不同于饮食等生理快感,而是我们内心的心境和意志状态。产生审美享受的根本原因不在客体,而在“自我”的“内部活动”,美感是“在一个感官对象里所感受到的自我价值”。

上述观点说明了什么?第一,它们表明,人的对象化美感(譬如对数学的美感)产生于人对数学原理的具身认知和自我意识体验,因而有助于触发人的灵感,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水平;第二,意象映射实际上是人对情感意识的具身体验和对象化观照过程,它有助于主体调整自己与对象的情感关系,设计更为完满高效的用以表达情感的行为方式(包括体态动作、表情姿态、言语形态、声乐形态、美术形态、舞蹈—戏剧—影视形态、文字符号形态、物质产品形态等多重形式)。其机制在于,人的审美学习及审美创造行为都基于心象的转换,特别是作为高级心理表征体的意象映射过程。

进而言之,审美中的移情现象由两个基本方面构成:一是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和思想投射到对象上去;二是对象本身是由线段、色调和形状等所构成的空间意志,能使审美主体的内在意识向它转移。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审美对象是一种被审美主体赋予生命力量与拟人活动的形象;第二,审美主体基于自我而观照对象;第三,主体和对象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朱光潜语)。可见,基于自我审美意识的价值映射—具身转化乃是审美认知活动之所以能够滋生内在价值的根本原理所在。

简言之,意象映射导致人的自我情感进入对象化呈现的价值实现境遇的机制在于,主体所面对的客观形式能够刺激主体的感觉系统,使其原有的内在经验获得全新连接和结构重组,从而有助于主体对这种全新的经验产生全新的情感体验。其中,主体对历时空经验的逆向检索(回忆)和共时空的横向扫描(联想)成为重构经验和发现自身情感新意义的认知契机。

可以说,正是这种自我发现带给主体以深切的慰藉和内在的愉悦,并且因着情感与符号成为相互表里的价值联袂体与情感同盟,而使得主体同时对感性表象中相应的有意味的形式运动产生了惊讶(它怎么会酷似我的情感状态,将我的内心活动呈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继而主体向思维间体投射自己的情感,借助移情反应实现情感认同,将思维的客观形式及感性表象视为自己的“心灵之镜”(同时映射主体和对象世界的价值特征)。

笔者认为,正是在意象映射的过程中,主体才能与内心的虚拟表象进行深广自由的交互式价值投射和无限颖妙的意义映射行为。其间,主体的移情达到高峰状态(共鸣),主体的直觉判断导致对自我世界、间体世界、艺术世界和自然现象界的全新的诗意理解与全息完形的价值认同。因而,主体借助想象活动不但创造了全新的自由经验和诗意情感,而且借助对象化移情体验来从间体世界发现、确认和欣赏自我的美妙经验和诗意情感。间体世界与自我精神同步升级、联袂攀升、互为表征、协同完善,由此引发了主体的彻然快乐和满足感:主体既痛快淋漓地享受着自己的自由创造产物,也以万分激动和惊讶新奇之感体验着自己从镜像世界所发现的自我之本质力量、存在价值与情感理想。这是主体生成美感的价值源泉和内在实现自我的心理机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