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 水体的富营养化
水体的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当过量营养物进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将大量繁殖,使水中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以致影响到鱼类等生物的生存。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从贫营养湖→营养湖→沼泽→陆地的演变进程极为缓慢。人类的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湖泊等水体,将大大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
1.富营养化对水质的危害
①富营养化导致水体的透明度降低,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氧气的释放;同时,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氧,使水中溶解氧严重不足;而水面植物的光合作用,则可能造成局部溶解氧的过饱和。溶解氧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主要是鱼类)有害,故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②富营养化分泌有毒有害物质(如氮、硫化氢),有的直接毒死生物;有的通过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的中毒。水生生物的尸体分解时,会产生尸碱、硫化氢,使水体变质,并有腥臭味。
③富营养化影响供水水质并增加制水成本。过量的藻类会给水厂在过滤过程中带来障碍,增加过滤措施。其次,富营养水体由于缺氧而产生硫化氢、甲烷和氮等有毒有害气体,这增加了水处理的难度,既影响了水厂的出水率与水质,同时也加大了制水的成本费用。
2.富营养化的产生原因及机理
(1)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藻类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主体,可分为4种类型:蓝绿藻类、绿藻类、硅藻类和有色鞭毛藻类。氮和磷的各种化合物是促进藻类生长或修复其组织的能源性物质。氮、磷两种物质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雨水、农业排水、城镇生活污水及地下水、工业废水、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水体人工养殖等。
生活信息箱
富营养化的检测指标
影响藻类生长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如阳光、营养盐类、季节、水温、pH值,以及生物本身的相互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很难预测藻类生长的趋势,也难以定出表示富营养化的指标。目前一般采用的指标是:水体中氮含量超过0.2×10-6~0.3×10-6,生化需氧量大于10×10-6,磷含量大于0.01×10-6~0.02×10-6,pH值7~9的淡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超过10万个,表征藻类数量的叶绿素a的含量大于10微克/升。
(2)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
藻类是水体中的主要“生产者”,当水体受到污染,水体中含有大量氮、磷化合物时,在适宜的光照、温度、pH值条件下,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本身的原生质,大量生长。藻类的快速生长使水道堵塞,水体生色,鱼类生存空间缩小,其分泌物又引起水臭。更重要的是,藻类的快速繁殖,使水体中有机物积蓄,促进微生物繁殖,因而水体耗氧量大大增加;生长在光照不及的水层深处的藻类也因呼吸而大量耗氧;沉于水底的死亡藻类在厌氧分解过程中促使大量厌氧菌繁殖;富氨氮的水体开始使硝化细菌繁殖,在缺氧状态下又会转向反硝化过程;最后系统处于崩溃状态。
3.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措施
富营养化的防治是水污染处理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至今还没有任何单一的生物、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去除废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通常的二级生化处理方法只能去除30%~50%的氮、磷。这里仅简要介绍富营养化水体中除磷和除氮的方法。
(1)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
制订营养物质排放标准和水质标准,是为了达到符合规定的水体营养物质浓度的水质标准。当确定某一水体的主要功能后,可根据水体功能要求再制订相应的水质氮、磷浓度的允许标准。
实施截污工程或者引排污染源工程。截断向水体排放营养物质的排放源,是控制某些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性措施。
合理使用土地,最大限制地减少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与肥料流失。做好科学合理施肥的宣传与引导。
(2)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
氮、磷元素是主要的内源性营养物质。可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性措施使它们被生物体吸收利用,或者以溶解性盐形式,或者经沉降作用从水体中除去。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负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内部磷富集,应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主要的方法有:
①工程性措施。它包括挖掘底泥沉积物,进行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设塑料等。
②化学方法。这是一类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学药剂杀藻的方法。例如有许多种阳离子都能与磷酸盐生成不溶性沉淀物而沉降下来,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价格比较便宜的铁、铝和钙。在化学法中,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杀藻剂杀死藻类。这种方法适合于水华盈湖的水体。
③生物性措施。它是一种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以达到去除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方法。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特点是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体,植物和根区微生物共生,产生协同效应,净化污水。此种措施的效果不如截污工程和引排污染源工程的效果那么明显、直接,但其是从内源去除营养物质,是目前国内外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