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效应的奥秘
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在电学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项发现以前,电和磁在人们看来是截然无关的两件事。电和磁究竟有没有联系?这是先人经常思索的问题。“顿牟缀芥、磁石引针”说明电现象和磁现象的相似性,库仓先后建立电力和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说明它们有类似的规律。但是相似性不等于本质上有联系。17世纪初,吉尔伯特就作过断言,认为两者没有关系,库仓也持同样观点。然而,实际事例不断吸引人们的注意。例如:1731年有一名英国商人述说,雷闪过后他一箱新的刀叉竟带上了磁性。1751年富兰克林发现在莱顿瓶放电后,缝纫针磁化了。
电真的会产生磁吗?这个疑问促使1774年德国有一家研究所悬奖征解,题目是:“电力和磁力是否存在着实际的和物理的相似性?”许多人纷纷做实验进行研究。但是,在伏打发明电堆以前,这类实验是很难有希望成功的,因为没有产生稳恒电流的条件。不过,即使有了伏打电堆,也不一定能立即找到电和磁的联系。
例如:1805年有两个德国人,他们把伏打电堆悬挂起来,企图观察电堆在地磁的作用下会不会改变取向。这类实验当然得不到结果。
这时丹麦有一位物理学家,名叫奥斯特(1777—1851),他在坚定的信念支持下,反复探索,终于揭示了自然界的这一奥秘。
奥斯特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信奉康德的哲学思想,认为自然界各种基本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早在1812年,奥斯特就发表过一篇论文,论证化学力和电力的等价性,文中写道:“我们应该检验的是:究竟电是否以其最隐蔽的方式对磁体有类似的作用”,在奥斯特的头脑里,经常盘踞着这个疑问。他深信电和磁有某种联系,只是不知道应该怎样来实现它。当时,电流的研究早已揭示导体通过电流时会发热,甚至会发光。他想,既然电流通过细导体会发热,通过更细的导体甚至会发光,进一步减小导体的直径,为什么不能指望激发出磁来呢?于是他拿一根细白金丝,让它接到电源上,在它前面放一根磁针,他和别人一样,企图用白金丝的尖端吸引磁针。然而,尽管白金丝灼热了,烧红了,发光了,磁针也纹丝不动。奥斯特没有灰心,边思考,边试验。他想,观察发热和发光的现象,热和光都是向四周扩展的,会不会磁的作用也是向四周扩展?
1820年4月的一个晚上,奥斯特正在向听众演讲有关电和磁的问题。他准备了实物表演,一边讲,一边做。在他做过那些磁针实验后,他说:“今天我们不妨把导线和磁针平行放置来试试看。”他把磁针移向导线下方,正当助手接通电池的一瞬间,他看到磁针有一轻微晃动。这正是奥斯特盼望多年的反应。
演讲会后奥斯特接连几个月研究这一新现象。开始他还是用细铂丝做实验,后来他终于认识到,磁效应强的不是细金属丝,而是直径大的金属丝,更不必用贵重的白金,任何金属都可以。后来,他有了更强大的伏打电池,终于查明电流的磁效应是沿着围绕导线的螺旋方向。
1820年7月21日,奥斯特用拉丁文以四页的篇幅简洁地报告了他六十几次实验的结果。这一篇历史性文献立即轰动了整个欧洲。
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是电学史上的新篇章,由于他的发现,引导出电学一系列新发现,电学进入了电磁学阶段,19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了电磁学大发展的辉煌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