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常被重复的陈词滥调是量子理论是“观测者创造的”。若仔细考虑,将会大大限制和减少那个说法。如何陈述关键取决于如何解释测量过程。这是中心问题,因为在多次测量之间,薛定谔方程规定量子系统以极其连续、确定的方式在演进。测量的一般定义是事物微观状态信号的不可逆的宏观记录。记住这一点也很重要。这个事件可能会涉及观测者,但是一般不需要。
只有意识解释给有意识的观测者的行为分派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角色。所有其他解释都只关心物理过程的各方面,对人的出现并不感兴趣。即使在意识解释中,观测者的作用也被限制在对测量对象的有意识选择,然后再无意识地引出实际出现的结果上。实际情况仅能在已存在的量子潜能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转换。
新哥本哈根观点认为,实验者能选择使用什么设备、要测量什么物理量,但是在这之后测量结果则是在设备内由宏观物理过程决定。相反,如果是新GRW物理学起作用,实际结果将由随机过程产生。如果玻姆理论是正确的,观测者的作用就和经典物理中一样,即观看早已清清楚楚的事实。在多世界解释中,观测者成了物理实在作用的对象,并被克隆到所有其他平行宇宙中。在这些大量的平行宇宙组合中,所有可能的结果都会在某处或其他地方被实现。
这些对观测者作用的可能解释互不相同,没有共同因素能将它们联合起来。似乎恰当的是,最多我们只能谈论“观测者影响的实在”,避开谈论“观测者创造的实在”。不是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潜在存在的东西,永远不可能变成现实。
关于这个问题,还必须质疑如下断言,即量子世界是非实在的“消逝的世界”。这个断言经常声称与东方思想中的玛雅概念类似。这个说法只对了一半。我们先前讨论过,量子是“蒙着面纱的”,此外潜在性在量子理解中起着众所周知的作用。然而,量子世界中也有一些继承经典物理的方面,同样需要被考虑进来。在量子理论中,能量和动量这些物理量是守恒的,就像它们在经典物理中一样。再回想一下,量子力学的一个最初胜利就是解释原子的稳定性。量子不相容原理支撑着元素周期表的稳定结构。绝不是所有量子世界都消逝到虚无缥缈中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