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大师的葬礼,潦草得像是埋葬一个强盗
在大多数的科学史记录当中,都将约翰·伯努利一眼认出牛顿的匿名答案归功于牛顿优雅简洁的论证。不过,也有部分原因在于: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发明微积分时,也各自独立发明了一套微积分的记法,牛顿采用点记法,而欧洲大陆采取了莱布尼茨更加简洁并一直沿用至今的现代记法。牛顿匿名信函之中的点记法符号,也相当于牛顿的独家签名。
莱布尼茨作为符号学大师,慎重而精心地选取着微积分的符号体系。我们今天的数学符号体系中,很多符号都出自于莱布尼茨的贡献。相似符号∽、全等符号≌、交集符号∩、并集符号∪都是出自莱布尼茨的手笔。微积分中最重要的符号积分∫也是莱布尼茨的发明,他源自拉丁语 summa,对应英语的 sum。应用到微积分之中,莱布尼茨的符号体系简洁优雅,远远超过了牛顿的点记法。而牛顿早期的著作中,有大量本可用符号清晰表述的概念,他只是简单粗暴地采用文字表述。
好比在牛顿的《原理》第三版中,有这么一段冗长难解的文字:
「量在其中的消失的最后比,严格说来,不是最后量的比,而是无限减少的这些量的比所趋近的极限,而它与这个极限的差虽然比任何能给出的差更小,但是在这些量无限缩小以前既不能越过也不能达到这个极限。」
可是,到了莱布尼茨的手稿里,要表达同样的含义,只需要写下:dy/dx。
符号体系的差异也暗中扭转了英吉利海峡两岸的学术实力对比,争论过后,英国学者沉醉民族荣光,故步自封,拒绝采用莱布尼茨的先进符号体系,也一直与欧洲大陆的学者划清界限,导致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并没有涌现出伯努利兄弟这样重量级的数学大家。牛顿去世之后,作为微积分起源地的英国,数学学科能力开始逐渐落后于对岸。
至于约翰·伯努利,在最速降线问题失手后,开始在微积分优先权争端中退居二线,莱布尼茨终于走上前台。此时英国方面也出现了变动,1703 年,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多年的胡克逝世。这位脾气暴躁怪异的科学家多年间树敌无数,也是牛顿的宿敌。早在牛顿的光学论文发布之际,胡克便站出来大声质疑,后来牛顿在估算平方反比定律之时又犯过一个小错,被胡克揪住不放四处宣扬。两个人的相互敌视争吵持续了三十年,最终胡克的死亡为这场争论画上了句点。
牛顿在胡克去世后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靠着在造币局锻炼出来官僚技巧,他迅速将皇家学会变成了自己的私属领地,一批拥护牛顿的学者被迅速提拔,身居要职。靠着科学方面的成就,牛顿得以受封爵位,成为因科学贡献而受封贵族的第一人。
这是牛顿一生影响力的巅峰。
巩固了自身的地位,牛顿终于可以亲自出手,料理与莱布尼茨二十年来的恩怨。
面对皇家学会牛顿追随者纷至沓来的攻击,莱布尼茨同样作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 1711—1712 年连续两次向学会秘书长递交言辞激烈的抗议。他委托了可靠的使者,在皇家学会的会议上当场宣读自己的指控,愤怒的言辞回荡在皇家学会会议室的四壁之间,会议场上一片默然。
牛顿当然不会将自己的主场拱手相让,他随后以皇家学会的名义,组建起一支十一人委员会,来处理两人之间的争端。这个委员会名义上看来是由独立公正人士所组成,然而其中多是牛顿安插的至交好友。其中最为重量级的就是天文学家哈雷,哈雷彗星就是因他命名。当然,为了避免与牛顿的连带关系被揭露,委员会在六个月后出具的报告完全匿名,直到百年之后人们翻阅学会档案时才拿到这份委员会名单。至于那份匿名出具的报告,对牛顿一方的陈述和理由都详加阐述,提到莱布尼茨一方是却往往语焉不详。结论毋庸置疑地偏向牛顿,表示牛顿先生是毫无异议的微积分第一发明人。
这是牛顿对莱布尼茨最后的重击,后来莱布尼茨与约翰·伯努利发布声明,通报全欧,但话语权终究不能匹配。牛顿统治着整个皇家学会,而莱布尼茨却只是汉诺威选帝侯乔治治下的小小宫廷官员;牛顿有着一大群拥趸鞍前马后地效劳,而莱布尼茨的支持者约翰·伯努利,或许是对牛顿当年的最速降线问题的求解印象深刻,始终不愿正面与牛顿对抗。
晚年的莱布尼茨流年不利,他此后一直服务于汉诺威宫廷,在当时的英国女王驾崩之后,通过对王位继承法精深的理解,多方奔走,协助自己在汉诺威的主公乔治成为英国国王,史称乔治一世。然而,乔治刚刚上任便抛弃了功臣,为了防止莱布尼茨和牛顿的争端影响自己在英国的统治,乔治一世甚至拒绝莱布尼茨随同自己前往英伦就职。莱布尼茨只能在废弃的汉诺威宫廷里度过余生。
莱布尼茨最终在 1716 年长逝于痛风与胆结石引起的绞痛,去世之时仅有一位医生与秘书送行,甚至没有牧师为他祈祷。这位大师的葬礼,潦草得像是埋葬一个强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