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业蚕”吐丝了

“工业蚕”吐丝了

时间:2023-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00年,英国建起了一座年产1000吨的人造丝工厂。1920年,英国的人造丝厂年产量已达到1500吨。通过对天然纤维的化学改性研究,人们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天然高分子的结构和属性,也为后来的高分子合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工业蚕”吐丝了

近代科学诞生以前,天然纤维除了用于保暖御寒之外,基本上没有别的用途。

众所周知,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但令人遗憾的是,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被外国人走在前头了。

黑火药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燃烧力弱,且浓烟不易散去。

1832年,一位名叫勃莱孔诺(H.Braconnot)的科学家在研究硝酸的溶解能力时,有了重大发现:他将长绒棉花用浓硝酸加以处理,然后脱水晾干,这种“硝化棉”具有猛烈的燃烧力,可以制成无烟火药。然而,这一发现被湮没了10多年。

德国化学家申拜恩(C.F.Schonbein)以硝酸、硫酸的混合酸代替当时昂贵的浓硝酸,制成了更为纯净的“硝化棉”,并把它命名为“硝化纤维”。

硝化纤维在二战期间一直是制造无烟炸药的主要原料。

1872年,一位叫海耶特(J.w.Hyatt)的科学家发现在添加了樟脑以后,二硝酸纤维就会变得十分柔韧,容易被加工成型。这就是硝化纤维塑料的雏形。

后来,科学家们把研究的兴趣转向了丝织物。有人对桑树枝进行了试验,经过较复杂的硝化过程后,得到了硝化纤维,再将硝化纤维与乙醚、乙醇混合溶液共同作用,就可以进行抽丝纺线。但由于溶液的可燃性高,致使工艺过程极易引起爆炸,故无法得到实际应用。

尽管如此,人们对以硝化纤维为原料可以制成与天然蚕丝相似的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884年,在英国伦敦的工业博览会上,人们看到一种“人造丝”产品的外观和手感极像蚕丝,都惊呆了。

1885年,法国工程师夏东奈特(H.Chardonnet)以硝化纤维为原料,运用硫氢化氨脱硝,制成了安全的人造丝,并于1889年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人造丝工厂,其产品于当年的巴黎工业博览会上展出,引起了极大轰动。

1892年,英国工程师克劳斯(C.F.Cross)和贝万恩(E.Bevan)以人造丝光纤维为原料,研制新的人造丝。他们通过二硫化碳溶解,先抽丝,再脱硫,终于制成了黏胶纤维。这种纤维既有丝的光泽,又富有天然丝的拉伸性,性能远优于人造硝化纤维,其产品也很快就受到消费者的好评。

1900年,英国建起了一座年产1000吨的人造丝工厂。后来实验研究又发现,用木桨作为生产原料,可以使生产成本降低许多。1920年,英国的人造丝厂年产量已达到1500吨。直到今天,黏胶纤维仍在生产汽车轮胎、玻璃纸等方面继续使用。

通过对天然纤维的化学改性研究,人们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天然高分子的结构和属性,也为后来的高分子合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