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伽利略
在距今约400年前,著名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运动问题时,觉得落体下落得太快,难以测量它的速度。为此他设计了斜面实验,让物体下落变成了下滑,这样就使速度降了下来。为了测量物体下滑的时间,伽利略设计了一种“水钟”。所谓“水钟”就是下部开口的一个水杯子,并在开口处装上一个阀门,然后把它装满水。当物体下滑的同时,打开阀门,让水流入另一个杯子;当物体滑落到斜面的底部时,就关闭阀门。再改变实验条件继续做实验。在获得了不同的水量后,根据物体下滑时间与漏水量成正比的原理,就可以算出物体下滑所需要的时间相关量。利用放射性物质测量时间的原理也大致与此相似。
利用放射性物质测量,主要是由于放射性具有两个很好的品质:一是每种放射性物质都向外辐射射线,并且不同的放射性物质每时每刻辐射的射线量不同。二是每种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也不同。在利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来计时上,美国科学家利比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1939年,年轻的利比在研究宇宙线时,将一台灵敏度很高的探测器装在气球上,以测量高空中的某些射线的强度。在全程测量过程中利比发现,在开始时随着气球高度的增加放射性强度也跟着增加,但到了15000米的高空以上时,随着高度的增加,放射性强度反而下降了。这是为什么呢?
经过仔细地研究和分析,利比发现,开始探测到的宇宙线并不是直接来自宇宙空间,而是宇宙射线与大气作用后产生的二次效应。这些宇宙线在大气中与丰富的氮-14相碰撞,产生了具有放射性的碳-14。从化学的角度来看,碳-14与普通的碳-12是一样的。这种碳-14与氧化合,可形成二氧化碳。这种由碳-14形成的二氧化碳也像由碳-12形成的二氧化碳是一样的。它们都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体内,并寄存于生物体内。由于生物体的代谢作用,这种碳-14还会排出体外,但同时也会再吸收。这样就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从而使碳-14维持在一个恒量。
然而,当动植物死去后,这种情况就发生变化了。动植物死去,体内的新陈代谢就终止了。这时与外界交换物质的平衡就被打破了。生物体内的碳-14就要按自身的衰变形式变成了别的元素,碳-14的含量就要不断地减少。如果我们知道这个生物体在活着的时候含有多少碳-14,或活体的碳-14放射性强度,测出这时生物体的放射性强度,再知道碳-14的半衰期,这样就可以测出这个生物体死时距今的时间,进而断定这个生物体所生活的时代。这种方法称为“碳-14鉴年法”,目前它已成为考古学中十分重要的方法。
当然,这样分析之后并不是说,利用碳-14可以方便地测定某些生物体的年代了。实际上这种技术还是比较复杂的。因为生物体的碳-14含量是极少的,大约在1000亿个碳原子中才有1个碳-14原子,因此在处理这些样品时要极其小心。
利比在发明这种探测方法后,在实际应用上也做了一定的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利比借助这种方法测定了埃及金字塔建造的年代,他的小组对金字塔内的遗物进行碳-14含量测定,结果所测定的年代与历史记载的年代非常吻合。
利比的这种方法并不只限于考古学研究,他用这种方法还帮助地质学家确定不同地层的年代、冰川的历史、古海洋平面、古海岸线的变迁、火山的年代,以及沉积物沉积的速度;帮助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环境的演变史、古气候的变迁、土壤的发育过程。当宇航员从月球取回土壤和岩石样品,他也利用放射性探测方法,考察了月球是否存在生命。由于利比在碳-14计时原理上创造出第一个独特的计时工具——核时钟,为此他获得了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
碳-14测定技术还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作用,如建设大坝、港口、桥梁、大厦以及电站等,要选择一个好的地基。在选择地基时要碰到不同的沉积层,而这些沉积层的结实程度往往与该地层的年代有关。一般来说,年代越久,该沉积层就越结实,承接物体的压力就越大。像意大利比萨城的比萨斜塔就是由于选址不当,地基太软,使塔倾斜。据说,在北京饭店建设期间,当挖到13米深处,发现了两棵直径达1米的榆树倒卧在一沙砾层上,用碳-14技术测定,得知树距今的时间约为30000年。这一地质地层做大厦基础十分好,因此,建筑部门就不再向下挖了,而以此沙砾层做基础,这就大大节约了大厦的建筑费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