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月球表面有物体飞行

月球表面有物体飞行

时间:2023-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609年,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到月面上有高地、月海和密布的陨星坑。至今,已有12位航天员登上过月球考察,并取回月球样品到地球实验室分析。月球上的气体易逃逸到太空,以致月球几乎没有大气。这种平原区域有20多个,面积约占月面的40%。月球背面的月海盆地少,但有几个大的凹地。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未被太阳光照射的月球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称为朔。这些因素使月球成为天文观测的理想场所。

第二节 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绕地球公转,同时又随地球一起绕太阳转动。

img111

月球

1609年,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到月面上有高地、月海和密布的陨星坑。至今,已有12位航天员登上过月球考察,并取回月球样品到地球实验室分析。月球从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了,那里是几乎没有空气和水,更不存在生物的沉寂世界,但月球有相当宝贵的矿产资源,也是天文观测的一个优良场所。对月球的探测和开发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月球概况

月球沿较扁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动,月地距离在3.564万~4.067万千米范围内变化。月球本身在自转,其自转周期和绕地球公转轨道运动的周期相同,且自转轴大致垂直于公转轨道面,故月球几乎总是同一面朝向地球,从地球上仅可看见月球总表面的59%,直到宇宙飞船能环绕月球飞行,人类才有机会了解月球背面。

月球平均半径只有地球的27.25%,质量只有地球的1.23%,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上的六分之一,航天员轻轻一跳就可跳得很高很远。月球上的气体易逃逸到太空,以致月球几乎没有大气。由于没有大气调节温度,月球上温差很大,阳光直射处温度高达123摄氏度,而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温度可能低到-233摄氏度。

月球是一片不毛之地,表面有高地、月海、陨星坑、山脊、沟谷、悬崖以及辐射纹。人们看到的月面上较亮部分是高地,那里陨星坑密布,是古老的月壳;较暗的是月海,月海其实没有水,它们是外来小天体撞击形成的盆地,后来由涌出的熔岩填充。这种平原区域有20多个,面积约占月面的40%。月球背面的月海盆地少,但有几个大的凹地。月球表面除了零星的裸露岩石外,到处布满深浅不一的、由陨星撞击产生的岩屑和细尘构成的月壤。

月球内部由月壳、月幔和月核组成。月壳和月幔构成刚性岩石圈,使上面的陨星盆地和陨星坑保持完整。

二、月球上的水

科学家一直以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1961年,有研究者提出,在月球极区陨星坑底部可能有水,因为那里常年都照不到阳光,温度在-230摄氏度以下,在月球形成之初未蒸发的水及彗星坠落到月球上时带来的水,完全可以储存在这些陨星坑内。

1994年,“克莱门汀”探测器首次飞临月球南极,从拍摄到的照片分析出,月球南极有水冰,这一发现后经射电望远镜观察证实。为了继续在月球上寻找水,1998年,美国发射了“月球勘测者”环月探测器,勘探结果表明,不仅月球南极区有水冰,而且北极区也有水冰,月球水的总储量估计可供2000人在月球上饮用100年。

三、月 相

月球视面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统称为月相。月相变化的原因有二:一是月球绕地球公转,又跟地球一起绕太阳转动,从而形成周期性的会合运动;二是月球与地球一样不发射可见光,而人们看到的只是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未被太阳光照射的月球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称为朔。随后,月球向东偏离太阳,日落后在西方看到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小部分,称为娥眉月。当月球与太阳的角距达90°时,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呈半圆形,称为上弦。其后,可看到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更多。当月球运转到地球背后时,可看到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全部圆形半球,称为望。望之后,地面观察者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逐渐减少,经下弦、残月,在29.53日的周期后,月球回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又开始下次相同的月相变化。

img112

月相变化效果图

四、月球资源

对月球样品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月壤中富含稀有气体,特别是氦3,它主要来自月壤捕获的太阳风粒子,是一种清洁、安全和高效的聚变发电燃料,氘—氦聚变反应所需防护设施、材料和环保条件比较简便廉价。除氦3外,月球上还有含稀土元素和放射性元素铀、钍等的矿物,其中,最值得开发和利用的一种资源是月海玄武岩中的钛,其总量约100万亿吨以上。钛铁矿与氢反应生成的水,也将是未来月球基地获取水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

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不像地球上有大气的吸收、反射、折射及气流扰动等干扰,因此,探测器在月球上可以接收到各个波段的电磁辐射。月球磁场和重力场很弱,除了偶尔的轻度月震和流星体撞击外,地质场稳定。这些因素使月球成为天文观测的理想场所。月球有天然的高真空和高度清洁环境,可以成为生产优质晶体和无污染物品等的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