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伤性军用毒剂
像氯气、光气那样,在战争中用来杀伤人畜、植物的有毒物质称为军用毒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德国贮备了大量军用毒剂,但未敢大胆使用。日本法西斯在侵华战争中曾大量使用毒剂,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13个省使用6000余次,造成5万多人死伤。日本投降以后,还在我国发现了数百万发尚未使用的毒气弹和毒气钢瓶。美军在侵略朝鲜、侵略越南的战争中都曾多次使用毒剂,仅在侵越战争中就曾造成150多万人伤亡。近年来,原苏军入侵阿富汗、越南入侵柬埔寨以及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对伊朗)都使用了毒剂。
美国和前苏联都把化学武器作为现代条件下作战的一种重要手段,大量装备、储存,并不断发展化学武器。化学武器之所以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原料易得,造价低,容易制造,又具有大规模杀伤性,所以有人称它为“穷国的原子弹”。
按照毒害作用,毒剂可以分为窒息性、糜烂性、全身中毒性、神经性等许多种。窒息性毒剂伤害肺部,导致机体缺氧,造成头痛、肺水肿、窒息。光气是窒息性毒剂的代表,在浓度2毫克/升的情况下5分钟即可因吸入致死。光气以氯气和一氧化碳两种简单原料制造,最初因为需要光照作为反应条件而得名,常温下是有烂水果气味的气体。其实光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造许多有益于人类的制品。例如聚碳酸酯塑料、常见的树脂眼镜片,就是用途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的糜烂性毒剂,可以破坏组织细胞,使之坏死、溃烂。芥子气是糜烂性毒剂,它是一种有大蒜气味的液体,是一种含硫的有机物,皮肤上沾有0.15~0.2毫克/平方厘米的液滴就会起小泡。如果在0.35毫克/升的条件下吸入5分钟可以致死。路易氏气是含砷有机物,为有天竺葵气味的液体。皮肤起小泡的条件是0.15~0.2毫克/平方厘米的液滴,吸入致死量大约为芥子气的1倍。全身中毒性毒剂是破坏组织细胞的氧化功能,导致机体缺氧中毒,表现为口舌麻木、头痛、呼吸困难、抽风、瞳孔放大直至死亡。有苦杏仁气味的氢氰酸就是非常厉害的全身中毒性毒剂,当浓度为2.0~2.5毫克/升时,只要吸入半分钟即能置人于死地。
有毒物质的研制最初并不是为了用于军事,人们通常是为了寻求杀灭农牧业害虫的药剂。德国法本化学公司的施拉德博士一直从事寻找新的杀虫剂的工作。1935年他合成了一系列的含磷化合物。他偶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这类化合物对温血动物有极剧烈的毒性,这一信息很快受到军方重视。1937年一种叫塔崩的样品送交陆军部化学战局,1939年就建立了生产厂,月产可达1000吨,这就是有机磷神经毒剂的诞生。这是一类全新的毒剂,它的作用是抑制神经传导介质的活性,破坏神经冲动的正常传导,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和心跳停止而死亡。1939年,施拉德博士发现了比塔崩毒性更大(高3~4倍)的沙林。1944年,又有人合成了比沙林毒性更大(高2倍)的梭曼。这3种毒剂被称为G类毒剂,美军代号分别为GA、GB和GD。它们都是气体,沙林有水果香味,梭曼有樟脑味,沙林在0.1~0.12毫克/升的浓度下,吸入1分钟即死,而梭曼只要0.05毫克/升吸入1分钟即死。可见沙林和梭曼的毒性之强、作用之快,所以有人称G类毒剂为现代毒剂之王。
20世纪50年代初,欧美的工业部门又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化合物具有很高的杀虫活性,其中一种叫阿米通。这也是神经毒剂,是含有氮、磷的有机物,有两种致毒结构。美国人称之为V类毒剂。与G类毒剂相比,V类毒剂毒性比梭曼高5~10倍。特别是通过皮肤中毒,浓度为1毫克/升的V类毒剂,1分钟即可致人死地,可以说是“后来者居上”。
但朋友们不要害怕,军用毒剂的杀伤作用虽然很大,但是现有的防护器材都可以防护。消毒方法也很简单,神经性毒剂只要用碱性物质洗消即可,如氨水、碱水、漂白液等,再加上侦检、报警系统,良好的医疗急救措施,会使伤害减少或者不受伤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