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口问题不简单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难题,地球上人满为患,难以忍受。类似的问题还很多,如虫口问题,隔些年突然来一次蝗虫泛滥,人类深受其害。人们很想知道:生物群体的数量变化究竟有什么规律可循?
生命具有多样性,种类繁杂而又扑朔迷离。千万个物种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巨大的容器中,他们通过相互作用而构成生态系统,以维持生命,共同演化。生态学家为了研究某种生物群体的数量变化,需要做大量的观测、统计,年年如此,以寻找规律。他们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但往往记录下的是起起落落的数字或峰谷无律的曲线图,如图1-1那样的图不计其数,但难得要领。只是发现当食物充足时,种群数量增多,繁殖多了却导致食物缺乏,种群数量又下降了。不同的生物种群在生存竞争中相互残杀,此长彼消。还有流行病的传播,意外的灾祸,也影响种群数量的巨变。等等因素都促使人们意识到,单靠一般的观察、无穷的数据不能领悟到生态系统的深奥规律了。于是,生态学求助于数理科学。
图1-1 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一直是处于领先地位,它具有丰富的科学思想和概念,具有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实验仪器,还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研究路线,那就是:
(1)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动力学体系,确定描述该体系状态的合适物理量,引入概念;
(2)立体系演化过程的物理-数学模型,先忽略次要因素,将状态量随时间演化与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学方程表述出来;
(3)解方程和数值计算,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综合情况和次要因素,修正并完善模型;
(4)最后的研究结果进行物理讨论和哲学思辩,以求认识上的深化。
研究种群数量的演变,完全可以沿着上述路线进行。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们以某种无世代交迭的昆虫为例,就是每年夏天成虫产卵后全部死亡,第二年春天每个虫卵又孵化出一只虫子。用xn和xn+1表示第n代和第n+ 1代的昆虫数。由于食物有限和其他种群的捕杀等因素,昆虫(实际上任何物种)是不可能无限增长的,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中都有一个所能允许的极限值(或称饱和值)xm。昆虫数量本来是以只数或头数来计数的,当然都是些很大的正整数;如果我们用饱和值xm为单位计数的话,则xn的最大取值为1,代表昆虫达到饱和;最小为0,代表此物种灭绝。一般情况只能是小数了,如果取值是0.5,代表昆虫数只有饱和值的一半。
影响虫口数的因素很多,不过就连续的上下两代间的关系来说,上代数量大的下代数量一般比较大,所以最容易想到的也是最简单的关系,就是正比关系:
其中μ是比例系数,一般叫参数,它的大小由种群的类别以及生存环境等因素决定。如果用xn和xn+ 1分别作为直角坐标系的横轴和纵轴,上式可以用一条直线来表示,参数μ为其斜率。凡是能表示成直线关系的等式,叫做线性方程,此(1.1)式是个线性方程。如果知道初始年度即第零代的虫口数X0,则按照(1.1)式容易求得任意年份即第n代的虫口数:
由此看出,只要μ>1,虫口就会按照指数规律增加,用不了多少年,整个地球就会虫满为患,以至无穷。否则,如果μ<1,虫口数按照指数规律减少,当n→∞时,xn→0,该种昆虫最后灭绝。不是无穷就是灭绝的这两种结局,没有反映出昆虫数量变化的真实情况,所以(1.2)式需要修改。在右端减掉一项,可以使增长率下降。尝试一种最简单的修改,将(1.1)式改为:
经过这一修改,发现(1.3)式能很好地描述虫口数量的变化,而且对细菌等多种物种都适用,具有普遍性。由于第二项μx2n的出现,该方程中xn和xn+1的关系不能再用直线表示了,故这一项称做非线性项。这种不能用直线表示的等式叫做非线性方程。修正后的虫口方程(1.3),是一个非线性差分方程,通常称为逻辑斯蒂(Logistic)方程,但它与逻辑(logic)并无直接关系。逻辑意为思维推理的规律,而逻辑斯蒂意为熟练的计算术,二者并不相同。看来要认真对待逻辑斯蒂方程[1],非具备必要的计算功底不可。事实证明,虫口问题确实不简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