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的三大特征
从上节所述的具体事例中,我们至少可以对混沌归纳出以下几个特征(混沌特征不止这些,其余的将在后面各章叙述):
(1)混沌是一种非线性的现象,是非线性方程的一种不规则的非周期性的振荡解。逻辑斯蒂方程是个非线性方程,如果其中非线性项μ2与线性项μx相比很小而可以忽略,则退化为线性方程,这时现象简单,不会出现混沌现象。随着μ值的增加,非线性项比线性项增加得快,影响也越来越大,现象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当μ值增加到一定程度(超过临界值μ∞),非线性项的影响大到足以左右系统的行为,便产生了混沌。混沌是非线性效应,但非线性现象不一定全是混沌。一般描述非线性过程的非线性方程,它的解有三种类型:
①定态解:这是一个长期演化的极限终态,解的数值不再随时间变化,例如本例中满足xn+1=xn,即x*=μx*(1-x*)的解;
②发散解:解的数值随时间无限增大,例如一个爆炸过程;
③振荡解:解的数值在一定范围内不停地变动。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周期性振荡,周而复始地重复变化,而且周期也是确定的;另一种是非周期的振荡,变动无确定的周期,也可以说周期无穷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混沌解。一般线性方程的解,即使振荡也是周期性的,不会出现混沌,传统的科学主要处理线性过程和现象,对非线性当作次要因素看待,往往忽略掉了,即使认为不能丢掉,也因为数学计算的困难而放置一边。于是,混沌解长期被埋没,以至有人遇到了也因为它陌生不习惯而视而不见,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实在遗憾。
(2)系统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从表1-1可直接看出,短期行为即迭代次数较小时,初值x0的微小差别不会引起以后几代数值的大变动。但是对于长期行为,即迭代次数很大时,初值x0的微小变动会引起计算结果的极大差别。这就是中国成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表达的境况。西方有个民谣也生动地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描述: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丢了一个钉子本来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其影响被逐级放大,后果越来越严重,竟然导致整个帝国灭亡的灾难性结局。一个系统的运行演化行为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由动力学方程所代表的运行演化规律,一个是初始条件。方程确定之后,一个初始条件就对应一条演化轨道(轨道上所有点都是将初始值代入方程后依时间顺序求得的)。两个相近的初始值引出的两条轨道,如果始终相互接近,则该系统对初始值改变不敏感;反之,如果开始相互接近,而经过长期演化之后,彼此背离很远的话,则称该系统对初始值的依赖是敏感的。可以证明,只有非线性系统才可能(非必定)具有这种敏感性,例如对于逻辑斯蒂映射,只有在参数μ>μ∞时才是对初值敏感的,在μ<μ∞时则是不敏感的;而一切线性系统对初值的依赖都是不敏感的。长期以来,人们默认或误认一切系统都是对初值不敏感的,当发现混沌之后,才恍然大悟,不得不修正这一观点了。
(3)确定性方程的内在随机性,即系统长期行为的不可预测性。随机性就是一种不确定性,就是一种无规性,就是一种不可准确预测性。例如掷骰子,永远是只能预期某点数向上的概率,永不可能根据前一次出现的点数准确预告下次出现的点数。混沌的随机性有所不同,它只是方程迭代次数足够大时出现的不确定性,即长期预测是不可能的,而短期预测还是可能的。这是因为混沌产生于确定性方程,系统的短期行为由此确定性方程准确确定。例如逻辑斯蒂方程,我们根据今年的昆虫数可以极好地预报明年以至后年的昆虫数,只是对十几年、几十年后无能为力罢了。这种确定性方程所产生的随机性,是系统本身固有的对偏差的放大功能所决定的,其随机强度是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的,它跟系统外界的无规干扰或背景噪声无关,所以是确定方程导致的系统内部的随机性。
另外,这种确定方程的内在随机性也不是绝对的混乱或完全随机。我们在下一章就能看到,混沌是有规律的,通向混沌有一定的道路,混沌内部也有特殊的结构,与杂乱无章并不等同,所以混沌是一种“貌似随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