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 电位法沉淀滴定测定水中氯
一、目的
掌握电位法沉淀滴定的原理及方法,学会使用酸度计进行滴定测量。
二、内容提要
氯离子是水中主要阴离子之一,一般当氯离子含量超过250mg·L-1时,就有一定咸味。水中氯离子含量高时,对金属管道和农作物等都有害处。
测定水中氯离子的含量,一般用AgNO3溶液滴定,它的滴定终点,除了用K2CrO4和NH4Fe(SO4)2等指示剂外,也可用电位法来确定。
如果被测试样较混浊或带有颜色,则靠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确定终点就有困难,如维生素B1片剂中含氯量的测定。
用AgNO3溶液滴定氯离子时,发生下列反应
电位滴定时可选用对氯离子或银离子有响应的电极作指示电极。本实验以银电极作指示电极,带硝酸钾盐桥的饱和甘汞电极作参比电极。由于银电极的电位与银离子浓度有关,在25℃时为
随着滴定的进行,银离子浓度逐渐改变,测得与饱和甘汞电极组成原电池的电动势亦随之变化。
滴定终点可由电位滴定曲线(指示电极电位或该原电池的电动势对滴定剂体积作图)来确定。也可以用二次微商曲线法求得。二次微商曲线法是一种不经绘图手续,通过简单计算即可求得终点的方法,结果比较准确。这种方法是基于在滴定终点时,二次微商值等于零。
例:用表3-1的一组终点附近的数据,求出滴定终点。
表3-1 一组电位滴定近终点数据
注:,在接近终点时,加入ΔV为等量。
从表3-1中的数据可知,滴定终点落在24.30mL与24.40mL之间。
设:滴定终点时滴定剂的体积为(24.30+x)mL,此时,,即为滴定终点。则按线性插入法计算,有
解得:x=0.04(mL)
所以在滴定终点时,滴定剂的体积应为24.34mL。
Br-、I-、等离子对本实验的测定有干扰。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酸度计
银电极
饱和甘汞电极(双盐桥)
磁力搅拌器
滴定管 25mL 1支
吸量管 10mL 1支
量筒、烧杯
2.试剂
氯化钠标准溶液 0.0200 mol·L-1:称取1.689 g优级纯氯化钠,(预先在400~450℃灼烧至无爆裂声响,放在干燥器内冷却到室温。)溶解在少量的去离子水中,然后移入1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氨水 1:1(体积比)
图3-7 滴定池的结构
四、实验步骤
1.调节仪器
滴定池的安装见图3-7。银电极(指示电极)接酸度计的正端,饱和甘汞电极接负端。测量时按“mV键”。酸度计测电位的使用方法及饱和甘汞电极使用方法见实验1附录。
2.AgNO3溶液的标定
1)用吸量管取10mL 0.0200mol·L-1氯化钠标准溶液于100mL烧杯中,再加约25mL水。将此烧杯放在磁力搅拌器上,放入搅拌子。然后将清洗后的银电极和双盐桥饱和甘汞电极插入溶液。(注意!勿使电极与搅拌子相碰)在滴定管内注入AgNO3溶液。
2)开启搅拌器,调节搅拌速度,使溶液稳定而缓慢地搅动。测量电动势,记下滴定起始体积和毫伏读数。然后由滴定管加入一定体积的AgNO3溶液,待电位稳定后,读取滴定体积和电动势值。每次滴加的AgNO3体积,开始时可大些,为5mL。在接近等当点时,应小些如0.10mL,且每次加入的量应相同,这样便于滴定终点的计算。滴定在过等当点后,还应继续滴定几点。
3)重复测定两次。电极、烧杯及搅拌子依次用氨水、水淋洗。
3.自来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用吸量管取5~10mL水样,其余操作同2。
五、数据处理
1)记录标定AgNO3溶液时得到的数据,作出电动势对AgNO3体积的滴定曲线,并用二次微商法确定滴定终点,计算AgNO3溶液的浓度。
2)记录测定水样中氯离子含量时得到的数据,用二次微商法确定终点,计算水样中氯离子的含量(mg·L-1)。
六、思考题
1.试述双盐桥甘汞电极的结构特点及在本实验中的作用?
2.滴定操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七、实验拓展
维生素B1片剂中总氯量的测定。
维生素B1,又名盐酸硫胺(C12H17ClN4OS·HCl),分子中的氯在水溶液中可完全离解成氯离子,其含量通常以溴酚蓝作吸附指示剂,用AgNO3溶液滴定。但这方法不能用于维生素B1片剂中氯的测定,因为片剂中还有糊精、淀粉等辅料,以致药片在水中生成悬浊液。而用电位滴定方法就能克服这一困难。
维生素B1片剂中总氯量的测定方法:在100mL烧杯中,放入两片维生素B1(每片含维生素B110mg)片剂,加入约40mL蒸馏水,待片剂均匀分散后,再进行测量。
记录测定维生素B1时得到的数据,用二次微商法确定终点,计算维生素B1片剂的总氯含量。
参考文献
[1]方惠群,虞振新等编著.电化学分析.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97~120
[2]Reilley C N,Sawyer D T.Experiments for Instrumenta1Methods.New York:McGraw-Hill,1981
[3]王昌益,冷天宽.电位滴定法水质中氯离子的分析.理化检验通讯(化学分册),1978,(l):27~2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5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