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时间:2023-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应得到怎样的训练?应达到什么水平?

1.2.1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教育部直属的教育研究单位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中央教科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

其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了“国家教研室”的角色.我们比较熟悉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研究》杂志社、教育科学出版社,都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下属机构.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则因为参与拟定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标准为广大教师所熟知.

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级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其前身是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建立的中央研究院中国教育研究室,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57年1月26日,经国务院和中央书记处批准建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2011年8月4日,经教育部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更名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70年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以服务决策、创新理论和指导实践为己任,系统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理论贡献.

面向未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将以服务国家决策为宗旨,以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专业优势,提高研究水平,取得体现国家水准、国际视野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努力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教育智库,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组织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研究、开发、评估工作及其他相关业务工作.其职责任务是:

(1)组织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工作.

(2)参与拟订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标准.

(3)组织基础教育实验性课程教材的研究开发工作.

(4)组织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实验工作和培训工作.

(5)承担并组织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及其他基础教育教学领域的相关评估工作.

(6)组织开展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的研究工作,承担基础教育教材方面的国际交流与项目合作工作.

(7)根据需要为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编写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教材.

下面记叙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与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关联的若干重要事件.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义务教育的逐步推开,全国一套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再次被打破.当时的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后任国家副总督学)及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游铭钧(曾在北京景山学校担任多年校长)负责对全国的中小学教改进行业务上的统筹,在全国组织展开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工作(也称新中国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游铭钧先生当过多年校长,对基础教育相当熟悉.当时组建的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委员大多是全国一流的学者.当时十分强调从实际出发,遵从教育规律,遵从学校课堂教学的规律,比如缺乏合格师资、没有条件的初中,可以申请经县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开设英语学科等.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于1993年1月6日至8日和2月23日,在北京召开了两次“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程民德、吴文俊、丁石孙、王梓坤、谷超豪等数学家及数学教育家,两次会议共60人.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第一次会议上听取意见并讲话.研讨会主要是听取数学家对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意见.研讨的议题为:展望21世纪,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数学本身的发展看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应怎样改革?要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应得到怎样的训练?应达到什么水平?与会数学家对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大家畅所欲言,对数学教育改革广泛发表了意见.[1]那时,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不久,国家教委高层正在寻求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研讨会的规格比较高.[2]吴文俊先生的讲话,经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整理后,先发表在《数学教学》上,题为《慎重地改革数学教育》[3];后被收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数学家谈数学教育》一书中,题为《数学教育不能从培养数学家的角度出发》[4].张奠宙先生的讲话《数学教育改革的十个问题》[5],则被收入《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第一辑)》一书中.会后,李英执笔的《“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研讨会”综述》[6]、《“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研讨会”纪要》[7]分别发表在《教育学报》和《数学通报》上.李英、刘兼、吴建平执笔的《“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研讨会”侧记》[8]则被收入《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第一辑)》一书中.

1993年8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举办暑假讲习班,游铭钧先生、李英女士为讲习班内部刊印了张奠宙、戴再平主编的《中学数学问题集》[9],为应用题进入高考试卷造势、助威.《中学数学问题集》后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1996年3月正式出版,并以《生活中的中学数学》为名由台湾九章出版社在1997年出版了繁体字版本.

1993年10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游铭钧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刘兼(刘坚)同志主持的“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编写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并计划从1994年秋季开始新教材的实验.

1994年1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和北京海淀区教育局联合召开了“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研讨会”,听取专家意见,讨论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基本思路.

1998年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开始组织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称新中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朱慕菊副司长和曾经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的刘兼负责统筹指挥.

教育部在2000年3月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制订组负责人是刘兼);2002年公布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征求意见稿)》,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制订组组长是严士健、张奠宙,副组长是王尚志).

刘兼被一些人称为“课改推动者”,他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以及“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的负责人(课题首倡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张孝达先生);1999年调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现任该中心主任助理、课程处处长,《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他还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主编.

下面特别介绍一下“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课题.

img8

“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成立于1990年,1992年被列为“八五”期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青年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1996年1月通过国家教委鉴定.课题研究工作启动于1989年底,1995年10月底结束,历时六年多.课题成果和相关资料分别于1993年和1995年结集成《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第一、二辑,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课题组号召“21世纪的年轻人要研究21世纪的数学”[10],“围绕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改革问题,提出了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设想”[11],成为21世纪初中国数学课程改革的先驱.课题成果显著,意义重大,影响很大(详见张孝达先生《大众数学与中国古代数学思想》[12]、《让数学为大众所掌握所利用》[13]及《迎接数学教育新时代》[14]等三篇文章).相关情况可参考以下文献:

[1]《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课题组编.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第一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

[2]《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课题组编.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第二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

[3]曾峥.《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简述[J].西江大学学报,1996(Z1).

[4]刘兼.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使大众数学成为现实[J].教育研究,1997(8).

21世纪的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二个十年,课题组再起程,开展“新大众数学意义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研究与设计”,[15]向更加广阔的前景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