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人数学教育博士

华人数学教育博士

时间:2023-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体系的庞大建设队伍中,华人数学教育博士、教育家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特殊力量.他们虽长期身在异国他乡,却心系祖国数学教育事业.他们各有所长,做了许多独特有趣的研究工作.他们是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桥梁”(张奠宙语).李秉彝,男,1939年出生于浙江温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数学与数学教育系教授,1965年毕业于英国女皇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新加坡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2.3.3 华人数学教育博士

在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体系的庞大建设队伍中,华人数学教育博士、教育家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特殊力量.他们虽长期身在异国他乡,却心系祖国数学教育事业.他们各有所长,做了许多独特有趣的研究工作.他们是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桥梁”(张奠宙语).

□李秉彝

李秉彝,男,1939年出生于浙江温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数学与数学教育系教授,1965年毕业于英国女皇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新加坡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专长实分析和序列空间理论.

李秉彝先生虽然一直是在指导数学博士研究生,却也非常关心并长期致力于数学教育研究,曾连任两届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副主席.

李秉彝先生非常关注中国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991年和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行的两届ICMI—中国数学教育会议,李秉彝先生都是积极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与李秉彝先生交往过的人都能感受到李秉彝先生的幽默、机智和充满智慧的数学案例以及他对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2]李秉彝先生的“电灯之于木屋”的寓言给张奠宙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3]

□项武义

项武义,男,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1964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布朗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芝加哥大学,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项武义教授热衷于数学教育事业.1992年,他和夫人谢宛珍博士及苏步青的大弟子——谷超豪院士等人共同发起并个人捐资创办了“苏步青数学教学基金会”,设立了“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该奖最初只限在上海评奖,从第四届开始扩大至全国评奖.“苏步青数学教育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主要奖励教学和科研中都取得突出成绩的中学数学教师,被誉为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界的最高荣誉.该项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去数学化”是2005年项武义教授应邀访问华东师范大学时使用的词汇.[4]经过此后的传播,现在已经被广泛使用.目前,数学教育领域的确存在“去数学化”的危险.[5]

项武义教授还参加了2000年8月27日中国数学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研讨会,[6]以及2005年2月23日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扩大会议.[7]这两次座谈会都是邀请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一起讨论,为当前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建言献策.会上项武义教授大胆表达了他对教材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项武义教授会上所言“在中国做了十几年的数学教育实验教材改革”,指的是他组织编写的《中学数学实验教材》(俗称“项武义教材”)并在国内开展实验.

□蔡金法

蔡金法,男,于杭州师范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数学教育硕士学位,1994年于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美国特拉华大学数学系和教育学院教授、数学教育研究主任.2002年获得特拉华大学国际研究中心的杰出国际研究奖,同年获得杰出教学奖.曾任第十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0)“数学问题解决专题”研究的主席,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美国)、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澳大利亚)、Zdm(德国)等杂志的编委.

蔡金法教授在其所著的《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的系列实证研究》一书[8]中,就中美学生在计算能力和数学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

蔡金法教授有一个著名的教学案例——“分比萨饼”.案例中学生一共想到了8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方法很有创意.其中有的学生找到了其中很多方法,但也有学生一种方法都没有找到.蔡金法教授说,如果“暴露”他们,让他们难堪,这样就不好了.[9]这充分体现了蔡金法教授的教育人文关怀.

□黄毅英

黄毅英,男,1977年香港大学数学系毕业,1981年获哲学硕士学位,1987年于香港中文大学获文科硕士(教育)学位,1995年于香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数学教育学会会长;同时受聘为《数学教育学报》及韩国《数学教育研究学报》编委.曾于香港官立、津贴及私立中学任教各级数学达十年,后被聘为英国数学及其应用学院院士(FIM A,C.Math)及皇家统计学会院士(FSS,Cstat).其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数学态度、自我监察、课堂学习环境、数学观、课外活动、儒家文化圈学习现象等,2006年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8年获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卓越奖,著有《迈向大众数学的数学教育》等著作数十部.

□梁贯成

梁贯成,男,1992年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数学教育)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不同国家数学教育比较和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学学习的特征.担任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梁贯成教授是许多国际大型研究项目如TIMSS的负责人,是第二本《国际数学教育手册》的主编之一,也是在香港广泛使用的一系列中学数学教材的主编.梁贯成教授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许多教育项目顾问,曾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执行委员(2003—2006).

2010年6月,在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的“数学教育的社会—文化研究”国际专题会议上,梁贯成教授在题为“中国书法对孩子视觉感知能力的影响”的陈述中指出,他们对41名说中文的中国香港本土5岁儿童和35名说英文的澳大利亚本土5岁儿童的测试发现,文字对视觉感知能力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典型的书面文字的书写过程对视觉感知能力影响卓著,这意味着中国学生在掌握汉字书写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认识“平行”、“垂直”、“相交”、“角度”等基于视觉基础的几何概念.[10]

□范良火

范良火,男,1962年出生于浙江象山,在宁波师范学院毕业后担任多年中学数学教师,1989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得硕士学位(师从张奠宙先生), 1993年去美国芝加哥大学,在著名数学教育家尤什斯金(Z.Usiskin)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1998),此后在新加坡南洋大学担任教职,发表了大量论文.[11]范良火现任英国著名学府——南安普顿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领导和主持“数学和科学研究中心”.

范良火教授领衔编写的英文著作How Chinese Learn Mathematics(《华人如何学习数学》)在国际国内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点张奠宙先生给出了印证[12]:

21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政府主导的急风暴雨式的课程改革,深刻地影响着数学教育的进程;另一方面,研究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在民间开始发轫,出现了两部重要的著作:

[1]范良火、黄毅英、蔡金法、李士锜等编.华人如何学习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英文版,2004).

[2]王建磐主编.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英文版,2011).

这两部著作,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总结辛亥革命百年来数学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体现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成为使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向国外同行隆重介绍中国和华人地区的数学教育.

□马立平——一位影响国际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人物

马立平,女,1951年生于上海.“文革”期间作为知识青年到江西山村插队落户,当过民办小学的教师和校长.“文革”后,她考取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1989年到美国留学,1996年获斯坦福大学课程设计专业教育学博士.此后曾做过斯坦福大学亚洲语言系讲师、卡内基教育基金会国际事务顾问、伯克莱加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等工作.2001年到2008年,任卡内基教学发展基金会资深研究员. 2006年接受美国联邦教育部长提名,以数学教育专家身份,进入美国总统的数学决策顾问团“National Mathematics Advisory Panel”.

1994年,马立平创办以华裔青少年为对象的“斯坦福中文学校”,结合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法和现代课程理论,编写研发海外华裔儿童中文教材,进行“直接认字教学法”的教学实验.

1999年,马立平博士以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为蓝本,出版了《小学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教学——中美教师对基础数学的理解》(Knowing and Teaching Elementary Mathematics: Teachers’Understanding of Fundamental Mathematic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一书,使她蜚声美国数学界和教育界.

该书从四个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访谈问题出发,比较了中美小学数学教师在接受访谈时的不同表现,书中所列举的大量实例表明,参加研究的两国教师相比较,中国教师对自己所教的数学知识具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作者进一步指出,正是基于这样深入的理解,中国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从而使得他们的学生得到更为系统的数学训练.

该书从一个侧面解释了美国学生在TIMSS中表现差强人意的原因,为美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该书问世以来,重版重印20余次,累计印数达8万余册,成为美国数学教育界难得一见的热门书.[13]

此后该书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到了在美国某些州和某些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师几乎人手一册的程度.接着,韩文版、西班牙文版和葡萄牙文版又相继出版.2010年这本直接涉及中国数学教育的中译本[14]也出版了.

马立平博士还撰文[15]评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领域的划分,即将小学数学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以及“知识与能力”“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四方面目标等条形的结构.她认为,这样的划分将破坏小学算术的系统性结构.马立平博士追寻美国20世纪下半叶数学教育发展的足迹,发现将“算术学科核心型”的结构变成“条目并行型”结构之后,会使得学习内容不稳定,学习过程不连贯,概念不统一,以致降低算术运算的基本能力.中国在21世纪初的课程标准,明显地借鉴了美国NCT M课程标准的做法,也实行“条目并行型”的结构,是不是会重蹈美国的覆辙?值得深思.[16]

【注释】

[1]荣获博士学位时的年龄.

[2]黄燕苹.别样的课堂、智慧的收获——与李秉彝先生电邮对话的学习体会及启示[J].数学通报,2010(5).

[3]张奠宙,于波.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6:30-31.

[4]张奠宙,赵小平.当心“去数学化”[J].数学教学,2005(6):编后漫笔.

[5]同②:157.

[6]张丹.中国数学会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研讨会记录[J].数学通报,2000(11).

[7]2005年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扩大会议实录[J].数学通报,2005(4).

[8]蔡金法.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的系列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9]唐彩斌.怎样教好数学——小学数学名家访谈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9.

[10]张奠宙,于波.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6:30.

[11]同①:115.

[12]同①:1-2.

[13]程靖,马立平.伴随一位数学教育研究者成功之路的三个故事——马立平博士访谈录[J].数学教学, 2010(2):1215.

[14]马立平著,李士锜,吴颖康等译.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5]马立平.美国小学数学内容结构之批评[J].数学教育学报,2012(4):1-13.

[16]张奠宙,于波.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6: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