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桶里的硬壳——酒石酸之谜
1770年的夏季,瑞典的天气异常炎热。有一天,斯德哥尔摩城里的沙兰伯格药房,运进了几大桶葡萄酒。
工人们正把沉重的酒桶从马车上卸下来,这时,药房里一位年轻的药剂师走了过来。他打开桶盖,仔细看了看。
葡萄酒质量是上等的,只是经过一路太阳的暴晒,桶壁上结了厚厚的一层淡红色的硬壳。
“咦,这是什么东西?”
显然,这硬壳引起了药剂师的兴趣,他刮下了一些硬壳,拿回自己的房间。
这位药剂师名叫舍勒,他从15岁开始到药房当学徒。舍勒没有进过大学,但他勤奋好学,对化学特别感兴趣,喜欢动手做各种实验。他利用沙兰伯格药房的丰富藏书和工作的便利条件,自学了许多化学家的著作,还亲自动手检验了不少物质的化学性质。
晚上,舍勒兴冲冲地喊来了他的朋友莱齐乌斯。莱齐乌斯是位年轻的大学生,同舍勒有着相同的志趣和爱好,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做各种实验。舍勒拿出从酒桶里刮下的硬壳,他们用加热的办法把硬壳溶解在硫酸里,等冷却后便析出一种晶莹透明的晶体。
咦!这淡红色的硬壳是什么?
看着这块晶体,舍勒和莱齐乌斯琢磨开了:这玩艺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它的味道是甜的,还是苦的?舍勒想,这东西既然是从葡萄酒的沉淀物中提取出来的,大概不至于有毒。他决定亲口尝一尝,便拿起一块晶体,用舌头轻轻舔了舔,嗯,原来它既不是甜的,也不是苦的,而是有一种类似酸葡萄的味道。他们又把晶体溶解在水里,经过几次实验,发现它有许多酸的性质。于是,舍勒和莱齐乌斯便给它取名为“酒石酸”。
酒石酸提取成功后,两位年轻人兴致勃勃地将他们的发现写成论文,寄给了瑞典皇家科学院。谁知道,世俗的观念使这两个无名小辈的研究成果遭到冷遇,他们的论文被搁置在一旁,无人问津。
舍勒等了很久,没有接到皇家科学院的答复。不过,他并没有因此灰心。舍勒想,自然界的植物中,一定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酸。于是,他按照发现酒石酸的方法,从植物中提取了许多种酸。1776年,他制得草酸;1780年,制得乳酸和尿酸;1784年,制得柠檬酸;1785年,制得苹果酸;1786年,制得没食子酸……至于他们最早发现的酒石酸,并没有长期被埋没,它后来主要被用于食品工业,如制造饮料:酒石酸还可与多种金属离子结合,做金属表面的清洗剂和抛光剂。
瞧,这一个接一个的成功,不都来自于偶然沉淀在葡萄酒桶里的硬壳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