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质世界的根本

物质世界的根本

时间:2023-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化学是研究物质的。这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他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中提出的。在这本书里,波义耳以大量的实验事实,批驳了当时盛行的支持炼金术的“四元素说”和“三元素说”,明确指出,元素是简单的、原始的、纯净的物质,是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的实物。这一论述宣告了炼金时代的结束,使化学走上了科学的途径,是化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物质世界的根本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世界上那形形色色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个自然科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在古代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公元前4世纪,我国的大学问家庄子就说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长的短棍,若每天截取一半的话,是永远也截取不完的。这就是说,物质是无限可以分割的。另一位大学问家墨子,则认为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分到最后总有个“端”,到了“端”也就不能再分割了。

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公元前460~370年),对于物质的构成曾作过细心的研究。他是对大量的自然现象加以分析和推测,而得出结论的。当他看到植物在粪土上生长特别旺盛的时候,就在想:是不是粪土中的什么小微粒进到植物中去了呢?当他发现盐溶在水里以后,盐不见了,水却有了咸味,就在想:是不是盐的细小微料分散在水里去了呢?当他见到鱼在水里游动时,他就断定:水这种物质必定是由水的微粒构成的。只有这样,当鱼游过来时,水微粒便向两边散开,鱼才会自由地游来游去。从这些自然现象中,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物质都是由一些坚硬的、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的。他把这种小微粒称作原子(希腊文的原意,就是不可再分的意思)。这就是历史上最早提出的原子概念。

但是,德谟克里特的这种朴素的古代原子论提出后,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统治者极力宣扬宗教的信条,以“神意”、“天意”、“上帝造物”来解释自然界的存在,当然就不能允许有什么“原子论”的存在了。德谟克里特的许多有科学价值的著作,也被烧毁了。从此,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便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在古代,由于人们不知道物质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因而也就不能正确了解物质发生变化的规律。于是,许多人就妄想把普通的金属或矿石烧一烧变成贵重的黄金,或是变成能使人长生不老的“仙丹”。这就是历史上的“炼金术”和“炼丹术”。

今天,当人们听到这些,一定会觉得荒唐可笑。可在那时,这些说法却真的打动了那些统治者的心,就连那些最虔诚的教徒,一想到发财和长寿,也都坐不住了。于是,不论在豪华的宫院中,还是在肃穆的教堂里,都升起了炉火,大搞炼金术和炼丹术。这一时期,在历史上竟持续了一千多年。最终是一炉黄金也未炼成,而有些急于祈求长寿的人,大胆地吞服了一点炼丹“半成品”,却都提前丧了命。在我国唐、宋两朝是金丹术的鼎盛时期。据文献记载,唐朝因服丹药而致死者大有人在。

从科学上看,炼金术士们的幻想,的确是愚蠢的。但是,我们还不能把这上千年的炼金时代,看作是一个完全愚蠢的时代。因为,在这漫长的年代里,确实也为人类积累了不少化学知识。而这些知识的积累,恰恰又为结束这个时代创造了条件。

到了17世纪中叶,科学的元素概念终于诞生了。这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他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中提出的。在这本书里,波义耳以大量的实验事实,批驳了当时盛行的支持炼金术的“四元素说”和“三元素说”,明确指出,元素是简单的、原始的、纯净的物质,是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的实物。这个论述虽很简单,但它打破了炼金术士们的幻想,说明了用熔炼的化学方法,把普通金属变为黄金是不可能的。这一论述宣告了炼金时代的结束,使化学走上了科学的途径,是化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波义耳的元素概念是科学的,但限于当时的实验条件,还不能完全分辨哪些是元素,哪些不是元素。许多科学家,也包括波义耳本人,都错误地把燃烧时发出的火光当成了元素,并导致后来出现了“燃素学说”。这一学说又是怎样解释燃烧现象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