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变万化的声波

千变万化的声波

时间:2023-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切波都是由振动引起的。1885年,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理论上指出,声波在固体表面传播时,会出现一种奇妙的表面声波。1990年,英国地震学家根据地震仪获得的记录,证实地震时地表面确实存在这种奇异的波,并且把它命名为瑞利波。乙山头上放炮时,甲山头上的人用同样的方法测量时间。声波传播不论快慢,在遇到障碍物时,都会发生反射,反射时遵守一定的规律。

千变万化的声波

声音是靠介质来传播的。声源发生振动以后,就引起了它周围的介质发生相应的振动,最后,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声波的传播形式是千变万化的。

向平静的水面投一块石子,就能激起涟漪,并引起一圈圈的水波不断向外传播。水面上漂浮的树叶会随着水波的到来上下起伏,却不会漂走。如果在绳子上穿上一个小纸片,你抖动绳子,那纸片只会跟着上下波动,而不会随波往上游动。这证明,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和振动的能量,而不是物质本身。

振动在它周围物体中的传播叫做波。一切波都是由振动引起的。最初振动的那一点,是波的起源,叫做波源,也叫振源。

按照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把波分为横波和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垂直的叫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的叫纵波。

让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判断波的传播方向。

在墙上的钉子上拴住一根绳子,用手抖动它,这时绳子的质点上下振动,绳上的波沿水平方向向前传播,而振动的方向却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是横波。再把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墙上,用一只手提起另一端,轻轻一推。弹簧圈一疏一密地向墙壁运动了。这时,弹簧上的每个点振动的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是相同的,是纵波。

在抖绳子的实验中,我们还会看到相邻的凸起之间有一个凹下去的部分。那凸起的部分叫波峰,凹下去的部分叫波谷。两个相邻波峰中点之间(或两个相邻波谷中点之间)的距离,就叫一个波长。

纵波的波长是指2个相邻密部中心之间(或者两个相邻疏部中心之间)的距离。

波传播的速度叫波速。

那么,浩瀚的海洋世界又是如何呢?

碧波万顷、表面平静的大海下面可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科学家们把类似话筒的水听筒放到大海里,坐在船上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叽叽”,“叽叽”,鸟儿怎么跑到了海水下?原来,那是小青鱼的歌声;“咚咚”,“咚咚”,谁在敲小鼓?不,那是驼背鳟鱼在寻找同类……从示波器上还可以看出,海底不但有声波,还有次声波和超声波。

鱼类的声音并不是从喉咙里发出的,它们没有声带。鱼类发声主要靠鱼鳔的振动或者靠牙齿、鳍条、骨头的摩擦。鱼声往往是鱼类求偶或集群的信号。渔民们发现,领头鱼发出一声呼唤,众鱼就会靠拢过来。

渔民们也正是利用声音来诱捕鱼的。他们在渔船上敲敲,大黄鱼听到鼓声就会靠拢过来。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各种有效的“唤鱼器”,一按电钮,某种鱼群就会招之即来。

固体传声又有什么特点呢?19世纪的科学家经过研究,首先发现了表面声波。

1885年,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理论上指出,声波在固体表面传播时,会出现一种奇妙的表面声波。表面声波是在固体表面上传播的声波,它既不同于横波,也不同于纵波,而是两者的合成。

1990年,英国地震学家根据地震仪获得的记录,证实地震时地表面确实存在这种奇异的波,并且把它命名为瑞利波。表面声波有许多种,瑞利波只是表面声波的一种模式。

尽管人类对声波的研究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表面声波技术却是最近几十年才兴起的。1965年,美国科学家怀特发明了一种仪器叫“叉指换能器”。这种仪器可以使电信号产生表面声波,也能使表面声波产生电信号。从此,表面声波技术就在广播电视、通讯、雷达、电子计算机等各项技术中大显身手了。

声波的传播有一个过程。如,我们把左耳朵贴在铁轨上,当你左耳听到传来的轰轰声时,右耳什么声音也没听到。你站起来好一段时间后,才听到远处火车的轰鸣声。

第一次测定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1738年进行的。几位法国科学家把2门大炮架在相距27千米的两个山头上。甲山头上放炮时,乙山头上的人测量出从看见炮的火光到听到炮声所经历的时间。乙山头上放炮时,甲山头上的人用同样的方法测量时间。实验结果是,从甲到乙和从乙到甲的声速都是一样的,是337米/秒。

后来又做了许多次实验,证明声波在空气里的速度和声音本身没有关系。炮声和叫声,高音和低音,声速都是一样的。但是,空气温度不同,声速就有变化了。-30℃时声速为313米/秒,100℃时声速386米/秒。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大约气温每升高1℃,声音速度就要增加0.6米/秒。在20℃的空气里,声波的速度是344米/秒,现在常说的声速就是指这个速度。

精确的实验还证明,各种气体中的声速是不同的。在同样状态下,气温为0℃时,二氧化碳中的声速是259米/秒,氢气中的声速是1284米/秒,氧气中的声速是316米/秒,水蒸气中的声速是494米/秒。

掌握了声速的规律,就可以用它来计算距离了。有经验的战士,能根据炮火的火光和声响来估计出大炮的距离。

声波在不同介质里的速度是不同的,声波在不同介质里传播时衰减的情况也是不同的。

第一次测定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827年在瑞士日内瓦湖上进行的。在一只船上,实验员向水里放下一个钟,敲钟时,使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在另一只船上,另一实验员向水里放下一个听音器,他测量从看到火药的闪光到听见钟声所经过的时间。根据两船间的距离就可以求出水中的声速是1450米/秒。这个速度大约是空气中声速的4倍。

人们经过反复测试,还发现水中声速也受温度影响。温度每升高1℃,水中声速大约增加4.6米/秒。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声速是1500米/秒,约是大气中声速的4.5倍。

各种液体中的声速也不尽相同。在20℃时,纯水中的声速是1482.9米/秒;水银中的声速是1451米/秒;甘油中的声速是1923米/秒;酒精中的声速是1168米/秒;四氯化碳液体中的声速是935米/秒。由此可见,声音在液体中传播大都比在大气中传播快得多,这与液体中的分子比较紧密有关。

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测定发现,声波在固体中用纵波和横波两种形式传播,这两种波的波速也不相同。例如:在不锈钢中,纵波速度是5790米/秒,横波速度是5000米/秒。在用铍做成的棒内,声波的纵波速度达到12890米/秒,是大气声速的38倍。

声波传播不论快慢,在遇到障碍物时,都会发生反射,反射时遵守一定的规律。这一规律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科技、军事等方面,特别是为建筑学解决了不少难题,带来了奇特的艺术效果。

如天坛回音壁,就是巧用声音凹面反射的建筑艺术品。

还有这么一个历史故事。一个听觉不好的国王总是听不清大臣的上奏。后来有位工匠献了一张图,说只要照着这张图来盖一座新王宫,国王坐在宝座上就能听清站在远处的大臣的说话声。国王按照他的图纸修建了新王宫,果然听清了大臣的上奏。

与这个故事同用一个原理的还有英国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它也是采用了聚声技术。在教堂里,不论在哪里轻轻说话,远处的人都能听清。

声波的反射还能产生一种混响的效果。我国建筑学家根据这个原理,巧妙地使人民大会堂具有极佳的音响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