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乔羽 TNC大河伙伴项目高级顾问
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我很早就有机会参观水电站。雄伟的大坝无疑是人类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标志,在巨型的人工屏障面前,大河驯服。高山峡谷之间大坝耸立,静谧的水库如同一大块翡翠镶嵌在群山之间,高压输电线随着山峦的起伏消失在天际,所有这些都让我心驰神往。而直到十几年后,我才知道如斯美景之下,隐藏着的是河流水文过程的巨变,水生栖息地的消失,水生生态系统天翻地覆的变化,鱼类种群无声无息的减少,甚至灭亡。大坝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一时成了心中解不开的谜题。
很快,我得到了一份专门思考这个问题的工作。2005年,我开始筹备TNC在中国的第一个淡水生态系统保护项目:长江项目。长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河,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和黄金水道的逐步扩展升级,其生态系统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我们的着眼点就是如何缓解水电工程对流域淡水生态系统的致命影响,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开心中的谜题,用事实证明生态可持续水电是可以实现的。
这是一份让我十分自豪的工作,但坦白讲,也是一份让我备感挫败的工作。为长江的鱼类奔走了几年,却并没有见过几条长江里的鱼。只能不时向往渔民口口相传的“千斤腊子万斤象”到底是怎样一派草美鱼肥,生机勃勃的景象。而现在,所谓的“腊子”——中华鲟已经再也回不到祖辈千万年来繁育的上游河段,只能依靠人工,在葛洲坝下艰难地重建家园;所谓的“象”——白鲟,更是多年不见踪影。一个又一个水电站开始建设,一段又一段江水被污染,一个又一个湖泊富营养化,一片又一片湿地消失,白鳍豚没有了,江豚也快没有了,四大家鱼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似乎从来听不到保护的成效。
显然,保护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特别是关系到淡水生态系统。我也曾经在非常沮丧的时候问过一个水电公司的合作伙伴,怎么看待我们的工作,怎么看待我们工作的成效。他说,你肯定是觉得努力了这么久却很难改变什么吧,但是你至少改变了我,改变了我们这一群人对环保对河流对鱼类的看法。这个答案瞬间就让我释然了,也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值得欣慰的是,时至今日,长江保护项目在与多方伙伴的精诚合作下,也开始收获点点滴滴保护的成果。尽管仍然不断听到有关长江的坏消息,但是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何况生态系统的恢复也必然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做保护的人需要有理想,更需要有坚持理想的执着。
惟愿大河汤汤,朝夕奔流,滋养万物,有鱼潜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