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巳坤
11月25日,晴,清晨6:40;火车汽笛一声长鸣划破深秋的天空,5619次列车缓缓驶出了成都站,我们中国TNC科学考察小组又一次踏上了考察小凉山森林的旅程。我们考察的目的地八月林是社会公益组织、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刚刚接受当地政府委托接管的一个县级自然保护区。
列车驶出成都平原,沿着大渡河峡谷插入凉山腹地,在这山连山、谷接谷的地方,火车成为铁路沿线居民出行唯一的选择。一路上停站频繁,人们肩背身扛着凉山产的土豆等农产品登上列车,赶着去集市上卖掉,或是把它们采买回家。这儿的居民把5619次列车当成了他们的通勤“公交”,并给它起了一个特别的称呼——“土豆一号”。
驶离峨嵋站后,列车跨过桥梁,穿过隧道,沿大渡河一路向前。铁路桥下,激流奔腾,残留着炸痕的嶙峋山壁频频映入眼帘。历经9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八月林。
八月林地处四川乐山市金口河区西南部,小凉山向四川盆地过渡区的北缘。这里山峰林立,沟谷深险。山谷里气候较为温和,雨量较多,随着山势陡然升高,气候会发生很大变化。
“八月林位于连接凉山山系和大相岭、邛崃山系的重要走廊带,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很多珍稀的动植物得以生存,大熊猫就是其中之一。”中国TNC科学家靳彤告诉我,“这里还有中国的特有鸟类——四川山鹧鸪,迄今为止,这种鸟仅发现于四川省的凉山山系内。”
八月林大熊猫保护区2006年建立以来,由于资金和人员、技术的缺乏,保护效果一直不理想,很多保护物种仍面临着数量逐渐减少的威胁。两年前,四川省林业厅领导向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提出,建议把他们在四川平武老河沟创建社会公益型保护区的成功经验移植到八月林,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一起把这个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大熊猫保护区建设好。在省林业厅的鼓励和支持下,经过长时间的摸底调研,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与金口河区政府共同决定将四川省的第二个社会公益保护地选定在这里。
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行在小凉山浓密的森林里,阳光时而被厚厚的树冠遮蔽,时而从树林的缝隙映射进来。遗憾的是,在这个原本拥有丰富物种的地区,我们只在森林深处的麻杆岭发现了牛羚的粪便和脚印。
同行的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姜继东说:“八月林在国务院《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中划定的32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范围内。20多年前,这里还能发现大熊猫。虽然过去受到砍伐破坏,野生动物数量下降,但还是保留下来一些原始森林,开展保护工作的基础比较好。”
八月林保护区入口|摄影:李建瑜
绘图:罗永梅
我拿起望远镜遥望八月林的群山,天然林禁伐后,经过人工造林和自然封育,被砍伐的森林逐渐被次生林和人工林覆盖。“如果能实施有效的保护管理,减少人为干扰,完全可以恢复这片森林的生态功能和原有的生物多样性。”姜继东说。
八月林自然保护区属于乐山市金口河区共安彝族自治乡,面积114.96平方公里。保护区最高海拔3321米,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区内生长着珙桐、桢楠等国家保护野生植物以及林下生长的黑刺竹、八月竹、三月竹等竹类。这里的自然资源条件好,但管理面临的情况复杂,是国内2600多个自然保护区中比较典型的一个。
“金口河政府希望我们根据八月林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在平武县创建老河沟自然保护区的经验,探索社会公益型保护地又一种新模式——由地方政府把已建成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权委托给公益机构进行长期的管理。”姜继东考察这一项目已有两年,他说,“这种做法在国内还是头一个,这真的需要林业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创新精神。”
从政府手里接管一个森林类型的保护区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况且,这个项目的主要目标是让八月林成为相邻的黑竹沟和马鞍山两个保护区之间熊猫及野生动物种群交流的通道,希望多年未见踪迹的熊猫重新出现在这里,同时平衡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夏日的八月林|摄影:李建瑜
2014冬季首场大雪|摄影:李建瑜
2014年7月29日,金口河区政府举行签约仪式,正式将八月林县级保护区整体委托给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管理。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探索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区的创新模式,拓宽生态保护的融资渠道,搭建多方参与的专业管理平台,建成由政府监督、民间管理的可示范自然保护区。中国TNC的专家受邀为保护区提供科学指导。四川省林业厅对协议签署十分重视,林业厅网站专门进行了报道。
路上,我问姜继东,主管部门怎么会这么放心地把保护区托管出来?他笑了笑说,“顾虑肯定是有的,这毕竟是一个新尝试,社会公益机构有这个能耐把保护区管好吗?能找到长期做保护所需要的资金吗?能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吗?毕竟生态保护是长期的工作,说是一回事,能否做好又是一回事,所以自然开始有些顾虑。”
他说,“我们既然来接管,就要管好,首先要对八月林有全面的了解。因此,我们花了一年时间做深入调查,调整并细化我们的方案,邀请各方面的专家来给我们出主意,我们也请这边的领导去看了基金会3年前在老河沟创建的社会公益型保护区,那里的成功经验让大家信服,坚定了大家对新模式的信心。”
和老河沟一样,专家团队进行了详尽的摸底工作,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基线调查,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1)八月林保护区有什么动物、植物、生态系统?它们分布在哪里?生存情况如何?哪些是我们需要重点保护的?
(2)这些保护对象面临的威胁是什么?这些威胁来源于哪里?
(3)我们怎么和合作伙伴、当地的社区一起来找到减少这些威胁的方案?
在这样的指导之下,基金会请中国TNC的科学家小组多次进山做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此行已是第3次。“要保护和恢复八月林的生态系统,第一步要摸清这个区域有哪些主要物种,物种的生存情况如何。”中国TNC保护科学家靳彤一边搜集动植物样本,一边给我们讲她的想法,“中国的保护区数量并不少,但却普遍面临保护物种种群数量持续减少、栖息地缩小,以及巡护管理的能力参差不齐等等诸多问题。八月林的情况也是这样。金口河区政府正是因为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感,才下这样大的决心,放手把已建成的保护区交给社会公益组织作管理上的探索。我们要帮助基金会把握好机会哪。”
冒雪巡护|摄影:张巳坤
八月林期待熊猫归来|摄影:张巳坤
八月林溪水|摄影:李建瑜
和许多保护区一样,八月林周边也有许多社区。保护和社区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保护区亟需解决的最大问题。要制定保护方案先需要摸清社区的情况。八月林保护区周边是汉族彝族混居区。由于当地山高谷深,农业发展受限,社区农户从来都是“靠山吃山”,依赖采集保护区林下的重楼(音:虫楼,中草药,生长在山地林下或路旁草丛阴湿处,每年四五月是采集季节)和竹笋来维持生计。
挖笋子是当地的传统,家家户户都去挖。在小凉山地区,竹林分布多,长势好,竹笋又大又甜又嫩。每年夏秋之交的采集旺季挖到的竹笋是当地农户一大收入来源,每天进入八月林保护区挖笋的最多能有50多人。可他们哪里知道,挖走的那种名为“八月竹”的箭竹竹笋也是大熊猫最爱吃的。
每次来八月林考察,都会遇到背着大背篓进山挖笋、采药的老人和妇女。有次我问一位刚从山上挖重楼下来的老人:“您这把年纪了,怎么还要辛辛苦苦进山背这么重的药材?”
“年轻人都打工去了,留下的老老小小就靠进林子采蘑菇、挖笋子,养些牛羊鸡鸭过活。”他回答。
由于缺乏对林下资源的科学分析和有效管理,社区农户的采集活动对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负面影响,近几年已很难在林中见到牛羚、金猫、熊猫等野生动物。放养的牛羊倒成了保护区的主人,挤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但当地社区对于发展的渴求,也是非常容易让人理解的。所以,八月林保护区与老河沟曾面临的问题一样,要保护好八月林,社区发展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因此基金会组织调查组到保护区周边社区挨家挨户去了解农户的需求。与农户座谈,听取农户对保护和社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在几次考察的基础上,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邀请省林业厅、乐山市林业局、金口河区的官员、相邻保护区的同行以及林场职工一起讨论了八月林保护区的保护方案。大家一同梳理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现状,以及目前保护所面临的的各类人为干扰,初步拟订了保护管理规划和长期的生态监测及保护成效评估体系。
科学考察|摄影:张巳坤
八月林红腹角雉|摄影:红外相机
大家认为,基于目前掌握的信息,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有蹄类、山鹧鸪等雉类、红豆杉等珍稀植物,以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山地溪流生态系统,是八月林最有代表性和保护价值的保护对象,而它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来自于周边社区的林下采集、放牧、打猎等人为干扰,因此,基金会开始和当地社区居民一起建立了重楼、竹笋采挖区登记制度,规范了社区的林下采集活动,把林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通过建立公共管理的制度确定下来;下一步基金会还将开发适合当地社区发展的生计项目,这样真正让老百姓从自然保护当中获得收益。
彝汉共建新乡村|摄影:李建瑜
八月林毛冠鹿|摄影:红外相机
听保护区入区管理站的刘美均介绍,为了更好地了解保护对象的健康情况,保护区在林子里布设了9台可随时监测和记录动物行踪的红外相机和日常巡护的22条样线。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在保护区已记录到豪猪、川金丝猴、猕猴、黄鼬、猪獾、豹猫、赤狐、小熊猫、亚洲黑熊、林麝、野猪、毛冠鹿、羚牛等15种大中型兽类以及红腹角雉、白腹锦鸡两种雉类的痕迹。入冬前,保护区布设的红外相机还拍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角雉、白腹锦鸡和中国的特有物种毛冠鹿等野生动物。
穿行在密林中,仰望蓝天,我多么盼望八月林这条生态廊道快快恢复,让这片森林成为大熊猫和更多野生动物与我们分享的乐园!
注:作者是中国TNC保护地项目人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