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与环境效应

水与环境效应

时间:2023-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质标准是国家用法律规定水环境中污染物的限量。水质标准包括环境水质与污水排放两大类。水体的酸度指的是在水中能够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的物质,即在水中能释放出质子物质的总量。若水中CO2含量超过平衡容量,过量CO2会使CaCO3溶解,这部分CO2称为侵蚀性CO2,侵蚀性CO2对水下混凝土建筑起破坏作用。因此COD表示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与BOD相比,COD测定不受水质条件限制,测定时间短。

水与环境效应

一、水的特性与环境效应

在自然环境中,有许多宝贵的资源,其中之一就是水。水是人类生活、动植物生长、工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水是生物体基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被我们利用的水还只是浅层的地下水;湖泊河川的淡水,这些水仅占地球水量总和的0.6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对水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而工业的废水、排污等又使水源污染,可利用的水量急剧下降,地区性的缺水现象愈来愈严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缺水。我国也不例外,从总体说我国淡水资源是比较缺乏的。据1986年调查,有80%的城市缺水,1986年因缺水影响200多亿工业产值。此外我国水污染严重,据1988年调查,70%以上的水资源受到污染。所以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二、水质的标准和指标

为了保护水体、人体健康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国家都通过立法,颁布不同用途的水质标准,目的就是用强制的手段限制水体的污染,保护自然环境。

1.水质标准

水质标准是国家用法律规定水环境中污染物的限量。水质标准包括环境水质与污水排放两大类。环境水质标准又包括饮用水标准、渔业用水标准、工业用水标准等,污水排放包括各类工业“三废”排放标准,制定水质标准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要以保护人体健康、自然界生态平衡为前提,用科学数据表示出各污染物适合于生态系统生存所允许的最高限量,然后选择适当的安全系数,通常采用最大允许浓度来表示。由于各国的经济、技术条件不同,自然条件、生产水平不同,因此水质标准也有差别,但各国水质的控制指标却大致相同。水质指标有许多项目,常见控制标准分3类:①物性指标:温度、气味、色度、透明度、悬浮物等;②化性指标:pH、pE、硬度、酸度、碱度、游离CO2和侵蚀性CO2;③有机物指标: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需氧量、总有机碳等。

2.水质的物性指标

(1)温度

水中溶盐、杂质的存在与迁移都和水温有关系。

(2)气味

在水中,有机物的分解、气体的溶解、矿物成分以及沟渠中的污物而产生的水臭称为天然臭气;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臭称为人为臭气。

水中含有矿物质和有机物时,便会产生气味。饮用水应无异嗅和异味。工业给水对气味一般无严格要求。

(3)色度

水中含胶质悬浮物和溶解性有机物及无机物形成了水体的颜色。

(4)浊度

水体的浊度一般用透明度来表示。它代表水中悬浮物含量的指标,随着悬浮物含量的增高水质的透明度降低。

(5)悬浮物

采用古氏坩埚抽滤法测定,用摩尔/分米单位表示。烘干恒重温度为105℃~110℃。

3.水质化学性指标

(1)pE值

水质的氧化还原性质用pE值表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曾介绍某一电极的氧化还原特性,可用电极电势表示。

(2)pH值

大多数的天然水pH在7.2~8.0之间,正常的海水pH为8.15,淡水的pH为6.0~7.5,地下水的pH为3.0~4.0,土壤的pH为4.0~8.5。水体受到酸、碱污染后,水中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使水下建筑物腐蚀加速。

(3)硬度

钙、镁离子的总量决定水的硬度。有关水的硬度的表示方法,各国并不统一,我国也不一致,在《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中规定总硬度(以碳酸钙计)小于450毫克/升,也可用小于250毫克/升(以氧化钙计),也有采用1升水中含有氧化钙10毫克或氧化镁7.2毫克称为1个德国度,简称1度,记为1°G。则生活饮用水的硬度小于25°G。

水的硬度通常分暂时硬度、永久硬度和总硬度。暂时硬度又称碳酸盐硬度,它指的是水中钙镁离子的碳酸盐和碳酸氢盐含量的总和。由于碳酸盐溶解度极小,所以暂时硬度可看作水中钙镁离子的碳酸氢盐含量。永久硬度又称非碳酸盐硬度,代表钙、镁的氧化物、硫酸盐、硝酸盐含量总和,它们的关系如下: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

我国的河流水硬度变化比较大,东南沿海地区的河流为极软水,河水硬度最低;西北地区河水较硬;东北地区由北往南,河水的硬度渐增。

(4)酸度与碱度

水体的酸度指的是在水中能够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的物质,即在水中能释放出质子物质的总量。相反,水体的碱度指的是在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即水中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总量。构成酸度物质的有强酸(H2SO4、HCl、HNO3)、弱酸(H2CO3、H2S和有机酸)以及强酸弱碱的盐。构成碱度物质有强碱(NaOH、Ca(OH)2)和弱碱(NH3、苯胺)以及强碱弱酸的盐。

(5)游离CO2和侵蚀性CO2

天然水中的游离CO2来自于大气溶解的CO2,水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以及矿物风化变质所释放出的CO2。侵蚀性CO2是指水中能溶解碳酸盐的那部分CO2。当水中碳酸盐和CO2共存时,必然存在下列平衡反应:

CaCO3+CO2+H2O─→Ca2+img1

若水中游离CO2含量恰好满足上述平衡体系,水中CO2没有侵蚀性。若水中CO2含量超过平衡容量,过量CO2会使CaCO3溶解,这部分CO2称为侵蚀性CO2,侵蚀性CO2对水下混凝土建筑起破坏作用。

4.水质有机物指标

在水体中,有机物的种类多,数量复杂得难以确定,在环境科学中采用近似的方法间接地表示有机物的总量,就是利用有机物容易被氧化分解的特性,采用一些氧化剂与有机物反应的消耗量来反映有机物总含量。该氧化剂与有机物的含量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而氧化剂的消耗量又可换算为水中溶解氧的量,因此就产生了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需氧量等代表有机物的指标。

(1)溶解氧(DO)

溶解氧是指在水中溶解的氧分子的总量。一般的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大约为9毫克/升。如果水体中的溶解氧低于5毫克/升时,浮游生物便不能生存;低于4毫克/升时,鱼类便不能生存;低于2毫克/升时,水体出现缺氧状态,水中的有机物就会被厌氧生物发酵分解产生CH4、H2S、NH3等,使水质变坏,水体发臭。

(2)化学需氧量(COD)

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耗氧物质含量的指标,即用强氧化剂(如K2C2O7、KMnO4、KIO3)在强酸和加热回流条件下,对水体有机物及还原型无机物进行氧化,然后把反应中氧化剂的消耗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以毫克/升来表示。因此COD表示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

(3)生化需氧量(BOD)

生化需氧量表示水中的有机物在好气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下,进行的氧化分解所需要的氧量。

水中的BOD来自以下物质:①可用作好气微生物食物的含碳有机物;②亚硝酸根和氨中的可氧化的氮以及作为某些细菌食物的有机氮化物。BOD小于1毫克/升表示清洁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的水体一般大于3~4毫克/升。与BOD相比,COD测定不受水质条件限制,测定时间短。但COD不能表示出微生物所能氧化的有机物含量,所以采用BOD作为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较为合适。

(4)总需氧量(TOD)与总有机碳(TOC)

它们都是采用化学燃烧法测定的。TOD的测定结果是用需氧有机物的含量表示的,TOC的测定结果以碳表示。

上面所提到的表示水质有机物的各种指标都是综合指标,虽然表示出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的相对程度,但是不能区别有机物的组成、性质,这是很大的缺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