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规非金属材料及应用

常规非金属材料及应用

时间:2023-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五千年前,人类就已经认识了金刚石。迄今为止,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石头。所以,金刚石又硬又结实,被称为“硬度之王”。金刚石如此坚硬,在工业上有重要的用途。其实,铅是金属,而黑铅是非金属碳的一种同素异形体,正式的名称叫“石墨”。铅笔芯的原料是石墨和黏土。6H表示最硬,是供复写用的。“鸡肋”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一跃而成为举足轻重的工业材料了。

第二节 常规非金属材料及应用

一、功能强大的碳

说到碳,大家可能早已经熟悉它了,自然界中到处都存在着碳,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甚至我们的身体里都有着碳的踪影。

碳在自然界可以以单质的形式存在,更多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碳的单质又有多种形态,它们的组成元素都是碳元素,而结构和性质却大不相同,化学上把他们称为“同素异形体”。无定形碳、金刚石和石墨就是碳三种的同素异形体。

1.神通广大的活性炭

活性炭是无定形碳的一种,一般用竹、木、果壳等含碳的物质为原料。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高温加热,并且不断地通入水蒸气,除去分解出来的水煤气、木焦油等有机物后得到。

所以活性炭实质上是竹、木、果壳等生物体经干馏后留下的躯壳。它的主要成分是炭,其他成分大多在高温环境下炭化、分解、清除掉了。

经这样处理后,活性炭颗粒的分量变得很轻,它里里外外有很多细小的孔,所以表面积特别大,经计算,每1克活性炭的总表面积竟可达500~1000平方米。活性炭这种结构上的特点,使它具有很强的吸附本领。不少物质的分子一旦进入这些微孔,就会被牢牢吸住而不能动弹!因此,人们常用它来净化各种气体和液体。利用活性炭制作的防毒面具,可以很好地吸附各种毒气,起到防毒作用。

为什么活性炭能抓住毒气而放过氧气、氮气呢?原来,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同被吸附气体的沸点有关。沸点越高,越容易被吸附。军事上使用的大多数化学毒气的沸点都比氧气、氮气高得多。

活性炭除了用于防毒面具中,还有许多其他用途呢。人们在冰箱里放置一些由活性炭和硅胶制成的冰箱除味剂,各种臭气怪味便都销声匿迹、逃之夭夭了。此外,自来水的除臭,红糖制白糖,都离不开它。

当然,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也有一个极限,达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处于饱和状态。如常年累月将它置于冰箱中,那么它不仅逐渐会失去除味作用,还会成为异味释放源。

所以,用于冰箱除味的活性炭,最好半个月左右拿出来置于阳光下曝晒数小时,或放在烘箱加热到200℃烘烤30~60分钟,把吸附的气体从微孔中统统赶出来,才可继续使用。

2.硬度之王——金刚石

金刚石是碳的另一种同素异形体。早在五千年前,人类就已经认识了金刚石。古人发现任何坚硬的石头或金属都不能在金刚石上划出痕迹来,而金刚石却能毫不费力地刻画任何坚硬的石头或金属。迄今为止,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石头。

金刚石里的碳原子像塔里的钢筋一样,四面八方紧紧连接在一起,固若金汤。所以,金刚石又硬又结实,被称为“硬度之王”。

金刚石如此坚硬,在工业上有重要的用途。人们用金刚石切削硬质合金;将金刚石镶在钻探钻头上,使钻头无坚不摧;精密仪器中用金刚石做轴承,保证仪器长期准确无误运转。

金刚石折射光线的能力很强,它被琢磨后,在光线照射下会呈现出五颜六色,十分迷人。金刚石又叫“钻石”,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宝石,作为装饰品受到人们的青睐。

3.铅笔里的“铅”——石墨

在四百多年前,一个牧羊人在树坑里发现了一大片黑铅矿,用这种矿石在纸上画出的划痕和用铅条划出的痕迹相似,就把它叫做“黑铅”。后来,有人采掘这种黑矿石,卖给商人在货物包装上标号码。可是天然黑铅矿太有限,于是又有人把黑铅磨成细粉,掺上黏土,和成黑粉条,烧制成黑铅芯。这样不仅节省了黑铅,还更结实耐用呢!把这种黑铅芯镶在木条中,就成为今天的铅笔。

黑铅到底是不是铅呢?用一根铅条和一支铅笔芯分别放在火上燃烧,过一些时候会发现,铅条融化了而铅笔芯却没有融化。其实,铅是金属,而黑铅是非金属碳的一种同素异形体,正式的名称叫“石墨”。

金刚石与石墨还是同胞兄弟呢。它们都由碳原子组成,脾气却有天壤之别。石墨又黑又软,金刚石却晶莹透明,坚硬无比。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是碳原子在它们中排列方式的差异造成了它们不同的性质。与金刚石中碳原子四面八方都紧密相连不同,在石墨里,碳原子是一层层排列的,碳原子在同一层里手拉着手,紧密相连;层和层之间的结合却松松散散,好似一摞扑克牌,轻轻一推,牌和牌之间就滑动开来。因此石墨就十分的滑软,和同胞兄弟金刚石比起来脾气就“温柔”得多了。

铅笔芯的原料是石墨和黏土。石墨为什么能做铅笔芯?首先,它是黑色的;其次,它质地柔软,是最软的矿石之一,在纸上轻轻划过就留下痕迹。矿石的软硬是识别矿石的一项重要指针。科学家将矿石的软硬程度分10级:石墨滑石最软,硬度为1;钢的硬度为4;花岗岩的硬度为6~7;最硬的物质金刚石的硬度为10。为了使铅笔芯结实,在石墨粉里掺了一些黏土。黏土的比例越大,铅笔越硬。

在铅笔的表皮上印有6B、3H或HB等字样,这是从英文BLACK(黑色)和HARD(硬)的头一个字母得来的。6B表示最黑,是绘画用的软铅笔。6H表示最硬,是供复写用的。HB铅笔则软硬适中,浓淡合适。

二、举足轻重的“鸡肋”——半导体

许多金属,盐和酸的水溶液,以致大地、人体等等,都能导电,叫做导体。玻璃、橡胶、陶瓷这一类东西,不能导电,叫做绝缘体。还有一类物质,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半导体之间,称为半导体。

在早先,导体和绝缘体都有很广泛的应用。导体用来做电缆电线,绝缘体用来做导线外层的绝缘衣,电器的绝缘外壳等等。只有半导体,它的导电性能不如导体,绝缘性能又不如绝缘体,真是用电不是,不用也不是。将它比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也算是恰当了。

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们突然发现了这类物质有其独特的电学性质,它们的导电能力随着外加电压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用半导体材料做成的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等电子器件,已经成为我们今天信息时代的核心组件,所有的电子产品都是由半导体做成的。“鸡肋”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一跃而成为举足轻重的工业材料了。

锗就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它的导电能力大概只有水银的千分之一。

锗的导电能力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很大的变化。用仪器准确测量出储电能力的变化,同时也就“察觉”出温度的改变。利用这一原理制得的温度计十分灵敏,能测出万分之五度的温度变化。

在锗半导体的一头加热,两头就产生了温差,这时就会产生电流,利用它来发电,又经济又省事。

锗在半导体工业的开创时期广泛用于制造晶体管。与电子管相比,晶体管不需抽真空,不需灼热灯丝,它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而且非常结实。自此,电子仪器如收音机、计算机等开始向小型化发展。

但是,锗在地壳中的含量非常烯少,而且非常分散,它的提炼工艺复杂,成本非常高,能不能找到一种新的半导体材料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呢?

同锗处一主体的硅就“挺身而出”了。硅是地壳中含量极为丰富的元素,价格便宜。而且作为半导体材料,硅稳定性好,可以在较高的温度下工作。因此,硅一跃而为半导体材料的主力军。

硅的重大功能在于使半导体小型化,它将许多电子器件集中在一小块硅片上,形成集成电子线路,结构越来越精细,体积越来越小。

三、熟悉而神奇的玻璃

1.透明的沙子

说起玻璃,可以列入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古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造玻璃的技术。在古墓里发掘出的古埃及啥舍苏支皇的项链——一串墨绿色的玻璃珠,是4000年前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玻璃制品,当时比金银首饰还要珍贵呢。

今天,玻璃已经走入千家万户,成为非常普通的生活用品和建筑材料。窗玻璃、穿衣镜、灯泡、眼镜、酒瓶……都是玻璃制成的。而且直到今天,它仍被用来制作化学实验仪器。

玻璃的特点是透明,可以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还不怕腐蚀,用起来得心应手。

玻璃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古代一个运载天然碱的商船队在航行途中遇到大风浪,于是被迫在沙滩上过夜。他们用碱块垒起炉灶,烧火做饭,当他们收拾灶准备启航时,意外地发现沙滩上有一些闪闪发光的东西,这就是最早发现的玻璃。

玻璃是由沙子为主要原料熔融而来的。

沙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的熔点很高,加进纯碱可以大大降低熔融的温度,使熔浆易于流动,不过这样做出来的玻璃很黏稠,像浆糊一样,能溶解在水里,我们把它叫做水玻璃,就是硅酸钠。

水玻璃的用途也很广泛。它可以用来保存鸡蛋,防止金属腐蚀,调入颜料后,还可以像油漆一样涂刷墙壁,形成一层牢固的薄膜。

要想得到玻璃,还需要向沙子、纯碱中加入石灰石“钙片”。在高温下熔融,得到和水一样流动的玻璃液,冷却后就是我们常见的玻璃了。

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可得到不同的玻璃。如果用压延法制得的压花玻璃,十分美观,透光能力又强,由于花纹的折射作用,使玻璃两边的人互相看不清,特别适用于卫生间,手术室等。又如钢丝玻璃中夹着一层钢丝网,玻璃碎裂时碎片留在网上,不会落下。

普通的窗玻璃、油瓶、酒瓶等带有淡淡的绿色,这是因为制造玻璃的原料中含有绿色的2价铁离子杂质。有些药瓶、啤酒瓶却是株黄色的,这仍然是原料中的铁杂质造成的,不是2价铁离子,而是3价铁离子。

自然界的沙子,石灰石和纯碱,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铁的化合物。要制造没有颜色的玻璃,必须要去除原料中的铁杂质。化学办法是:向玻璃熔浆中加进适量的二氧化锰,二氧化锰把玻璃中绿色的2价铁离子氧化成黄色的3价铁离子,锰则变成了紫色的3价锰。黄色和紫色合成白色,玻璃就变成无色透明的了。

通过改变原料成分可以使玻璃的性能大大改观,得到满足不同需要的特种玻璃。含氧化铅较多的铅玻璃折旋光性能好,含氧化钾较多的钾玻璃耐高温,含氧化钡的玻璃则光泽好,撞击时音色动听。

2.彩色玻璃

玻璃里含有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会补充“染”上各种颜色,加氧化亚铜,可以得到红色玻璃;加氧化铝——绿玻璃;氧化钴——蓝玻璃;加入二氧化锰——紫玻璃……

通过调节熔炼的温度及炉焰的性质,来改变元素的化合物,有时也可使玻璃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玻璃中的铜,以高价的氧化铜存在时玻璃显蓝绿色;以低价的氧化亚铜存在时玻璃呈红色。有时,烧融一次还不能使玻璃显出色来,要进行第二次加热才能显出颜色。如名贵的金红玻璃,是在普通的玻璃配料中加入极细的金粉烧制而成的。第一次烧熔后,金以原子形式分布在玻璃中,此时玻璃并不显颜色,当再次加热至软化时,金原子互相聚合成胶状颗粒,才显出美丽的红色。

随着科技的发展,彩色玻璃的品种越来越丰富,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又发明了一种光致变色玻璃,它会随着光照的强弱而自动改变颜色的深浅。它的奥秘在哪里呢?

原来,这种玻璃在制作过程中,预先掺进了对光敏感的物质,如氯化银、溴化银等,还有少量氧化铜催化剂。玻璃变颜色,全是卤化银在变“魔术”。

卤化银见光分解,变成许多黑色的银微粒,均匀分布在玻璃里,玻璃镜片因此显得暗淡,阻挡光线通行。但是,分解后的银原子和卤素原子还是紧紧挨在一起的。当光线变暗时,在氧化铜的催化下,银和卤素重新化合,生成卤化银,玻璃就又变得透明起来。

这种分解化合反应随着光线强弱的变化反复进行,使得玻璃变明变暗。而且,这种光致变色玻璃还能吸收有害的紫外线。

用它做变色眼镜,可以遮挡强光,保护眼睛;作窗玻璃,可以保持一定的光亮度,被称为“自动窗帘”;装在图书馆的玻璃上,可以保护书籍不受紫外线的破坏。因此,光致变色玻璃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3.玻璃纤维

玻璃,又硬又脆。可是,一旦将它加热拉制成比头发还要细的玻璃纤维后,它将变得像纤维一样柔软,比同样粗细的不锈钢还要坚韧。同时它还保持着玻璃的许多优点。玻璃纤维这些非凡的性能使它在许多方面大显身手。

由一根手指粗细的玻璃纤维编结的绳子,可以将一辆满载的卡车吊起来,而且它不生锈,耐高温、绝缘,可谓“绳中之王”。

玻璃纤维经过纺织,可以得到玻璃布。玻璃布既不怕酸,也不怕碱,在化工厂里深受欢迎,可用滤布,还可代替棉麻作包装袋。

玻璃纤维是非常优秀的绝缘材料。目前,我国多数电机和电器厂都已大量采用玻璃纤维作绝缘部件。

玻璃纤维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制“玻璃钢”。它是一种玻璃纤维和塑料的复合材料,由于它比钢还坚韧,既不生锈又耐腐蚀,重量也只有同体积钢的四分之一,因此被广泛用来代替钢铁制造船只、汽车、火车的外壳和机器的部件。

在医学上,玻璃纤维用来作纤维内窥镜,直接观察病人的内脏情况。另外,用玻璃纤维制成的光导体纤维作电话通信,目前也已完全取得成功。

如果玻璃熔化后,被高速气流或火焰吹成又细又短的纤维,这就成了洁白如雪、柔软轻盈的玻璃棉。它具有极强的保温性质,吸音效果也很好,冰箱、冷藏车都用得上它。

4,纸里包得住火

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因为纸是一种容易燃烧的东西,一旦遇火,就会很快化为灰烬。

但是,有一种纸,放在火上烤,不会燃烧,只会慢慢焦化;还有一种纸,盖在燃烧的火炉上,不会烫手,如果在它上面搁一壶水,烧半天也不开。这种纸可以包得住火,叫做耐火纸或隔热板。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普通纸是植物纤维为原料制成的,植物纤维是有机物,很容易燃烧。而耐火纸是石棉或玻璃纤维等无机物制成的,玻璃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不会燃烧,隔热纸板则是用硅酸铝或氧化铝纤维制成的,这些纤维火烧不着,熔点高,导热系数小,隔热效果好。

一般说来,玻璃纤维能耐500℃~700℃高温;硅酸铝纤维耐1200℃~1300℃高温,氧化铝纤维则耐高达2500℃的高温。

随着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把这种耐火材料用到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

5.镜子小传

我们每天都要照照镜子,可是你知道镜子的历史吗?

在遥远的古代是没有镜子的。人们要想看看自己的模样,就站在水池边照一下。

进入青铜时代后,青铜镜出现了。那是将青铜铸成圆盘,打磨成又平整又光洁做成的。难怪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这种青铜镜照出来的人影,并不明亮。在空气中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的腐蚀下,它还会生锈,须经常打磨。

后来陆续用铁、银来磨制镜子,也都克服不了这些缺点。

能不能用透明的物质把金属和空气隔绝开来呢?不使金属表面受到腐蚀呢?

13世纪后半期,威尼斯商人制成了平板玻璃之后,他们在平板玻璃后面粘上一块金属板,才制得了较为理想的镜子。当时的镜子贵得出奇。

后来用水银来代替金属板。将亮闪闪的锡箔贴在玻璃面上,然后倒上水银。水银是液态金属,它能够溶解锡,变成黏稠的银白色液体,紧紧贴在玻璃板上。

不过,涂水银的镜子反射光线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制作费时,水银又有毒,所以后来就被淘汰了。

人们开始用银代替水银。这一层银是靠化学上的“银镜反应”涂上去的。在硝酸银的氨水溶液里加进葡萄糖水,葡萄糖把看不见的银离子还原成银微粒,沉积在玻璃上制成银镜。为了防止银变暗或脱落,最后在银表面刷上一层漆来保护。

银是很贵重的金属,现在多用便宜易得的铝来制镜子。制造铝镜,是在真空中使铝蒸发,铝蒸汽凝结在玻璃面上,成为一层薄薄的铝膜,光彩照人。这种铝镜,价廉物美,深受欢迎。

真想不到,普普通通一面镜子也是几经变迁!

四、与“中国”同名——陶瓷

在今天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氏族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各种精美的陶器,其中一种著名的人面网纹盆上还刻有十几个符号,人们推测这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这说明了早在文字产生之初,我们就开始了制陶的历史。

瓷器,同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一样,是我们华夏文明史的标志。我国的瓷器名扬世界,以至我们国家的西方名字是“China”,意思是“瓷器之国”。

陶器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远古的人们把用树枝编成的容器内外抹上一层黏土,使它致密无缝又耐火烧。使用过程中,偶尔会被火烧着,其中的树枝都烧掉了,但黏土保留下来,变得更坚硬。后来,人们干脆不用树枝做骨架,用水将泥土调成泥,揉捏成各种形状,晒干后再用火烧,就得到最初的陶器。

制陶过程中,黏土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制得的陶器坚硬耐用,很快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

陶器是用普通的黏土在1200℃~1300℃左右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的。陶器是制造瓷器的胚胎。瓷器就是选用最纯净的黏土、长石和石英先制成烧瓷,上釉后再放在窖里高温烧制而成的。

瓷器光洁防水,而且表面常常有美丽多彩的花纹。原来,在釉中加进各种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烧熔后就显出不同的彩色,称为釉彩。氧化钴可产生蓝色,氧化铬产生绿色;二氧化锰产生黑色等等。用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互相合作,还可产生出种种悦目的色彩来。唐代最为著名的瓷器难得之处就在于其独特的釉彩——唐三彩,它采用橙、绿、青三种色彩,色泽鲜艳,精美异常。

我国江西昌南镇,从汉朝开始就烧制白瓷,到宋朝景德年间已是盛名远扬,誉满中外了。从此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今天,景德镇瓷器已是瓷中珍品,成为人们喜欢收藏的工艺美术品。

今天,陶瓷已不仅仅用于日常生活用品和工艺美术品,它还是一种广受欢迎的工程技术材料。如化工厂里的耐酸陶瓷管道可以抗腐蚀;电器工业中利用它的绝缘性制造绝缘部件;宇宙工业中的陶瓷制造某些耐高温的关键部件;用压电陶瓷制成的“人工耳”可以使人们听到远处发出的微弱声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