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是不是越硬越好?
有人把水泥、钢筋和石头造就出来的城市称为“水泥森林”,形象地描绘了城市越来越“硬”的现状。当你行走或行驶在一条条硬化路面上时,你可知晓其中隐藏着怎样的生态环境危机呢?
首先硬化路面影响了水资源的自然循环,增加了水安全隐患。不透水的硬化路面,一方面使得降雨时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几乎完全被阻断,在依赖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的城市,会使下降的地下水位难以回升,并造成大面积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问题。另一方而,路面小透水使得降雨形成径流的速度和峰值大大提高,极易形成水灾。据资料报道,天然地表洼地具有良好的蓄水性能,其中沙地可达5毫米,黏土可达3毫米,草坪可达4~10毫米,甚至有报告已观测到了在植物密集地区可高达25毫米的记录,而光滑的平水泥地面在产生径流前只能保持1毫米的水,这将造成从降雨到产流的时间大大缩短,径流量大大增加,因管道和河渠来不及排水往往造成洪涝灾害。
其次,路而硬化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一方面,硬化路面使得雨水从路面流失或被阳光蒸发掉,使城市变为地表干燥的缺水地区,这不仅加重城市扬尘污染,还会因地表干燥而给城市绿化带来很大困难。另一方面,硬化路面会使空气交换和空气湿度降低,可使地面平均温度升高几度,会加重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城市生活的舒适感,同时增加城市为降温付出的能源消耗。据悉,在夏季的阳光照射下,混凝土平台的温度比大气温度高8℃左右,屋顶和沥青路面则要高17℃,夜晚其吸收的热能又大量散发出来,成为夜晚气温升高的热源。混凝土、沥青等硬化建筑材料其表面会反射噪音,致使城市噪音加大。再如,硬化路而对本地植物和动物的生存也是十分有害的,不仅阻断了城市地面生物过往的通道,而且使树木因根不能呼吸而导致死亡,这对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都极为不利。另外,在冬季硬化路面容易结冰,对人们的出地带来多种不便甚至危险。而且,冰冷的硬化路面不利于城市路面降雪的融化,因而给市政扫雪增加负担等等。还有,硬化路面因无法截留、净化雨水中及地面上携带的污染物,将造成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等等。
为解决硬化路面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许多国家都在将以前铺设的一些城市硬化路面分阶段、逐步改为透水性路面,以增强其生态环境功能。具体做法有以下六种:
铺杂草地。这种杂草地由腐殖质和杂草组成,草皮较厚,适合于多种露土的遮盖。
铺露草方格砖。混凝土通透蜂窝砖的中间用腐殖质填上,草地种子生长其中,可保证40%的绿色而积,适合于露天停车场或自行车道路面。
铺地砖草皮拼接型路面。地砖与地砖之间留出一定距离,之间用泥土填充,让草生长于泥土上。这样的路面,植被覆盖面积约占35%,适合于公园和街边散步路面应用。
铺鹅卵石/碎石路面。路面由大小较为均匀的鹅卵石或小石头散落铺成,通透性强,不长杂草,适合于房舍周边、人行道边难以绿化的露土地而等应用。
铺路使用透水性地砖。这种砖有许多渗漏性孔,连接处由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适合于人行道、步行街巷的地面应用。
铺设多孔砖加碎石地面。这种地面由四角带孔的地砖铺成,孔中撒入小鹅卵石或小碎石以保证雨水顺利通透,好处是不生杂草,地面的热反射大大低于全硬化路面。
铺设透水性路面的方法曾在中国的占代城市和庭院的建设中普遍使用,如故宫的地面有很好的透水性能,传统的园林、庙宇、宅院、街道的铺设也都是透水的,并被当今国际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专家学者推崇备至。遗憾的是,在当今急于追求建“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忘记了先祖们的宝贵经验,没有认识到城市地面要透水的生态环境价值,给自己的城市铺设了人量不透水的硬化地面,走了一段不小的弯路。不过,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在充分了解硬化路面的危害性后,就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来改正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