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导体的电磁性质

超导体的电磁性质

时间:2023-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用超导体的理想导电性,就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在超导线圈中建立起持久不衰的电流,称之为持续电流。在超导体发现以后的20多年中,人们一直认为超导体只有理想导电性,它在磁场中的特性将完全由理想导电性决定,而理想导电性并不排斥磁场在超导体内的存在。

第二节 超导体的电磁性质

零电阻效应

超导态金属的电阻率极小,目前的实验表明,超导态金属的电阻率小于10-28Ωm,它远远小于正常态金属的最小电阻率10-15Ωm,因而完全可以认为超导态的电阻率为零,这表明超导态具有理想导电性。

利用超导体的理想导电性,就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在超导线圈中建立起持久不衰的电流,称之为持续电流。用金属超导材料制成一圆环,在T>Tc时放到外磁场中,并使环面与磁场垂直,然后降低温度到T<Tc,使金属环变成超导态后,撤去外磁场,由电磁感应原理,就可在金属环中建立起持续电流。设环的电感为L,电阻为R,则环中电流衰减的时间常数τ为

τ=L/R

环中的电流将按指数关系衰减,即

I=I0e-ε/τ

只要观察电流的衰减情况就可估计电阻率的上限。1963年范尔(J.File)和米尔斯(R.G.Mills)利用核磁共振(NMR)方法测量超导持续电流的磁场,估计出电流衰减的时间不小于10万年。

迈斯纳效应(完全抗磁性)

在超导体发现以后的20多年中,人们一直认为超导体只有理想导电性,它在磁场中的特性将完全由理想导电性决定,而理想导电性并不排斥磁场在超导体内的存在。

1933年,迈斯纳(M.P.Meissner)和奥克森菲尔德(R.Ochsenfeld)为了验证超导体的磁性是否真的完全由理想导电性决定,把锡和铅的样品放人不太强的外磁场中冷却到临界温度T。以下,使它变成超导态。

他们发现原来进入样品中的外磁场完全被排挤出来,这表明超导体内部的磁感应强度总是为零,即超导体内不允许有磁场存在,它表明超导体具有完全抗磁性,这一现象称为迈斯纳效应。

临界磁场Hc(T)和临界电流Jc

img55

一类超导体的H-T曲线

当温度T>Tc时,超导态将被破坏而转变为正常态。实验证明:在一定温度下的超导态也可被足够强的磁场所破坏,当H>Hc时,超导态将转变为正常态,Hc称为超导体的临界磁场,它是温度的函数。超导体的临界磁场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上图所示。图中临界磁场曲线的右上方为正常态,左下方为超导态。

实验指出:铅(Pb)、汞(Hg)、锡(Sn)等超导体的Hc-T曲线一般都可以近似地表示为抛物线关系,

img56

式中,Hc(0)为绝对零度时的临界磁场。实验还表明:如果在没有外磁场的情况下,只要在超导体中通过足够强的电流,超导态也会被破坏而变成正常态,称破坏超导电性的最小电流为临界电流,记为J0(T),它也是温度的函数。

1916年锡斯比采用电流产生的磁场破坏了超导态来解释这一现象。他指出:当通过样品的电流在样品表面产生的磁场达到临界磁场Hc时,超导态就被破坏,这一电流就是样品的临界电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