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业的主角——铜
纯净的铜是紫红色的金属,人们常把它叫做“红铜”。纯铜有很高的延展性。打个比方说,像一滴水那么大小的纯铜,可以拉成长达两公里的细丝,可以压制比床还大的几乎透明的铜箔,如果你吹一口气,它就能飘起来。
纯铜最可贵的性质是导电性能特别好,在所有金属中只比银差一点,但铜比银便宜得多,因而成了电气工业的“主角”。
在工业上到处需要铜和铜的合金。因为有许多机器的零件,不能用铁而要用铜和铜的合金来制造。
一台火车头需铜500公斤。
一台拖拉机需铜31公斤。
一辆载重汽车需铜21公斤。
一架一万绽锭纺纱机需铜440公斤。
一百万发子弹需铜14吨。
在大自然中,常见的铜矿石是孔雀石。目前世界上产铜较多的国家是赞比亚和智利。天然的纯铜,在大自然中并不多,迄今为止,人们发现最重的一块铜为420吨。
铜是电气工业的主角,全世界每年生产出来的铜,有一半是用在电气工业上。
可是铜有一个“倔脾气”,它不能“忍受”自己的身体中混进杂质,哪怕是混进了很少很少的杂质,它也会“消极怠工”。本来,它的导电本领在金属中除银之外是最好的,可是,一旦混进了一些磷、砷、铝、氧等杂质,它的本领就大大降低了。铜还有很好的延展性,十分容易进行加工,可要是混进了一些铅、锑、铋后,铜就变得很脆,很难加工。只有当人们把它身体中的各种杂质都“赶”出去后,它才会高高兴兴地把自己的“看家本领”使出来,为我们人类服务。
人们又是怎样把铜中的杂质“赶”出去的呢?
在工业上常用的是电解法。把不纯的铜作为正极,纯铜作为负极,把硫酸铜溶液作为电解液。通上电流后,正极上不纯的铜逐渐熔解,纯铜就逐渐沉淀在阴极上,这样炼制的铜,在一万个铜原子只有一个杂质原子。
硫酸铜是一种重要的铜的化合物,它是天蓝色的晶体,能够杀菌。在农业上,人们常把硫酸铜跟石灰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起来,这种混合药液,叫做“波尔多液”。
关于波尔多液的发现,还有下面的一段小故事。
在1878年时,欧洲流行一种葡萄霜霉病,这种病十分厉害,许多葡萄园都颗粒无收。但在法国的波尔多城附近却发生了一件怪事情:有一家葡萄园中的葡萄树都生了病,可靠近马路两边的葡萄树,却平安无事。
这个现象引起了波尔多大学教授米拉特的兴趣,他特地去拜访了葡萄园的园工。园工们笑着告诉他:马路两旁的葡萄,常常被一些贪吃的行人摘掉。为了防止行人偷吃葡萄,他们就往这些树上喷了一些石灰水,又喷了一些硫酸铜。这样之后,葡萄树就像蓝白相间的金钱豹一样,行人见了,以为树害了什么病,就不敢再吃树上的葡萄了。
于是米拉特根据这个线索钻研下去,经过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终于在1885年制成了波尔多液,它有很强的杀菌能力,能杀死许多庄稼的敌人。
由于这种混合液是在波尔多城发现的,并且从1885年起就在波尔多城普遍使用,所以人们就把它起名叫“波尔多液”。
除了用来制造波尔多液之外,硫酸铜还有许多其他的用途。比如人们在游泳池中放入一些硫酸铜,可以杀死水中的各种病菌,在电解时,人们常用硫酸铜来做电解液。
在化学上,还可以用硫酸铜来鉴别有机溶液中是否含水。例如,判断酒精是否含水,只需往酒精中放进一些无水硫酸铜,如果硫酸铜变蓝了,就说明这酒精中含水。原来,含结晶水的硫酸铜是蓝色的,而无水硫酸铜则是白色的粉末。当无水硫酸铜碰到水时,它会“急不可耐”地和水结合在一起,形成硫酸铜晶体,所以会显出蓝色。
糨糊是一种常用的东西,比方说,书破了,用糨糊一粘,就又好了,要是作业本掉了页,抹一些糨糊,也可以粘上去。这种糨糊一般都是用淀粉做的,只能用来粘书。如果你拿来两块铁片,它是怎么也粘不到一块去的。
可是,还有一种奇妙的金属“糨糊”,它能把两块金属粘在一起。不信你看,在铁片表面涂上这种“糨糊”,然后把它们压紧,过上两三天后,两块铁片就紧紧地粘在一起了。
这种奇妙的“糨糊”是怎么做成的呢?
人们先把磷酸和氢氧化铝混合加热,它们就变成了黏稠的液体,然后倒入氧化铜的粉末中,不断搅拌,就制成了黑色的金属“糨糊”。
这种“糨糊”的粘合力十分惊人,它不但可以把两块金属粘在一起,还可以把陶瓷粘在一起,甚至还能把金属和陶瓷粘到一起。
过去,车床刀具上的刀刃——硬质合金,是用焊接的方法焊上去的,焊接时温度很高,往往会降低刀具的硬度,缩短使用寿命。而如果改用这种金属“糨糊”,不用加热就能牢牢地黏合在一起,可以把刀具的使用寿命延长一倍。
而且,这种金属“糨糊”的主要原料是氧化铜。成本十分低廉,只有铜焊成本的十分之一,这真是既省事又省料的好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