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食盐里的金属——钠
食盐和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我们每个人天天都要吃盐,不吃盐就没有劲儿。据统计,每个正常的人一天要吸收10~20克食盐,一年要吸收5~10公斤食盐。
但你知不知道,在这雪白的盐里,还躲藏着一种金属呢?
这就是钠。
在许多人看来,金属都硬邦邦、沉甸甸的。可是金属钠,却是软绵绵的,比水还轻,用一把普通的小刀,就可以轻易地把它切开。
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很不安分。它特别“喜欢”空气和水,一块银光闪闪的金属钠,只要在空中呆一会儿,就会失去光泽,周身披上一件灰白色的“外衣”。原来表面的钠已与氧气和水蒸气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灰白色的氧化钠和氢氧化钠。
把一小块钠放在水中就会有气泡产生,过上一会儿,钠就不见了。它躲到哪儿去了呢?原来它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我们当然就看不见了。
钠既不能放在空气中,也不能放在水中,那把它放在哪儿呢?人们发现钠对煤油不感兴趣,于是,就把它放在煤油中。
钠元素是地球的主要成员之一,分布十分广泛。人们在食盐、土壤、水甚至高层大气中,都可以发现它的踪影。然而,它的发现却比较晚,直到1807年,人类才第一次看到了钠的“庐山真面目”。
你见过彗星吗?
人们观看彗星一般是在晚上,只见它拖着一条明亮的“大尾巴”,从天边摇曳而过。人们看到彗星的时候并不多,著名的“哈雷彗星”,人们每过七十六年才能看到一次。多么让人可惜呀!
现在好了,科学家可以制造出彗星来,让人们大饱眼福,你再也不用担心看不见彗星了。科学家们在宇宙火箭上装着一种特制的钠蒸发器,这种蒸发器能使金属钠迅速地蒸发,在宇宙空间几乎近于真空和没有重量的情况下喷出钠云。钠云在日光的照射下可以变得很亮,同时由于逐渐扩散可以形成像彗星那样的形状。
钠云,不但可以模仿彗星,还可以帮助科学家进行研究。科学家用照相或光电测量的方法,可以测量到钠云扩散的全过程,从而能计算周围物质的密度。同时,在预定时刻发出钠云,使得人们能够直接对宇宙火箭进行光学观测,确定出它的位置和运行路线。
在1959年10月,前苏联科学家向月球方向发射“月球3号”火箭时,他们做了安排,让这颗卫星放出钠云作为可见的信号,说明它已进入预定的轨道。
当科学家们发射人造卫星时,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看到人造彗星,当你在观看时,可千万不要忘了这是钠的一大功劳呀。
人在太空中怎么呼吸呢?
有的人会说,只要带上足够的液态氧就可以了。
实际上这个问题要复杂得多。因为液态氧只能装在钢瓶里,这样,液态氧只能提供氧气,却不能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要知道,即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很丰富,但如果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时,人最后还会中毒甚至死亡。
那怎么办呢?
人们请来了金属钠,它能帮助人们在太空中进行呼吸。
原来钠在加热的情况下导入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它就会和氧气生成一种叫做过氧化钠的固体物质,这是一个绝妙的“氧气仓库”。当需要使用氧气时,只要把它暴露在空气中就行。过氧化钠一遇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和它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并放出氧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它就作用得越快,放出的氧气也越多。人们再也不用害怕二氧化碳中毒了。
衣服脏了,手脏了,该怎么办呢?你肯定会说:用肥皂、洗衣粉洗洗就干净了。那么肥皂和洗衣粉是由什么做成的呢?它们为什么能把衣服洗干净呢?
原来肥皂和洗衣粉是用碳酸钠制成的,它可以和很多物质发生反应。我们穿的衣服过几天后,上面就沾满了尘土、油污和许多其他的杂质,它们大多都不溶于水,所以光用自来水洗不干净。
当我们往水里加进洗衣粉后,洗衣粉里面的碳酸钠就与这些杂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把他们变成了一些能溶于水的物质,这样,用水一冲,衣服就干净了。
最初,人们是从一些海生植物的灰中提取碳酸钠,但这样做起来很麻烦,而且产量也很少。现在,人们用食盐、硫酸和石灰石做原料来制作。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侯德榜,对这种制造方法进行了重大的改进,创造了“联合制碱法”,大大提高了碳酸钠的产量。
碳酸钠不但可以制造肥皂和洗衣粉,还可以用在其他工业部门中。据估计,生产一吨钢需要15公斤的碳酸钠,生产一吨黄金需要27公斤,生产一吨铝需要500公斤,许多化学药品中,也要用到碳酸钠。
水银是一种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它很容易挥发。水银蒸气有毒,如果吸入大量的水银蒸气,就会发生中毒事件,严重时会使人死亡。
但科学家在做实验时经常要用到它,那怎么才能防止水银挥发掉呢?
起初,人们往装水银的瓶里倒入一些水,还是不能防止水银的挥发。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放上一些水银,再在上面加水,水层厚15厘米,在室温经过3小时后,测得水面上的空气中已有一定量的水银蒸气。
那怎么办呢?
人们经过多次实验,发现食盐水可以防止水银挥发。只要在装水银的容器中加入浓度为10%的食盐水来盖住水银,就完全可以阻止水银的蒸发。
生活在北方的人天天都要吃馒头,当你们咬一口馒头时会发现什么呢?你们会看到馒头里有很多气孔,就好像蜂窝一样,这些气孔是怎么形成的呢?
原来,人们在蒸馒头的面团里要加进一种叫“小苏打”的东西,它的学名叫碳酸氢钠。馒头揉好后,人们把它放在蒸笼里放在火上,开始加热。碳酸氢钠非常怕热,一加热,它就会分解,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跑不到外面去,就会在馒头里形成很多气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