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三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及评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三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及评析

时间:2023-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材中首先通过与液体的对比,引出大气压强的课题。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等于大气压强值应是本节的难点。改变覆杯的高度作实验,直至展示托里拆利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值的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三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及评析

丁云华 蔡传平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中首先通过与液体的对比,引出大气压强的课题。由于气体的特殊存在形式——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大气压强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一系列新奇、有趣的实验,让他们感受到大气压的真实存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等于大气压强值应是本节的难点。教材通过介绍生产生活中的气压计,使学生了解一些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又通过介绍抽水机等,强化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强。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体验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通过感知,认识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了解大气压强的应用,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

(2)难点:用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的值。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通过瓶吞鸡蛋、覆杯、半球等实验探究大气压的存在;通过半球、托里拆利实验粗略和精确测量大气压的值。

(2)学法:在探究实验活动中,体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通过气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类比,学习大气压值的计算方法和测量方法。

五、教学准备

老师:玻璃瓶、鸡蛋、酒精棉球、水槽、水、硬纸片、两个粗细相同高度不同的杯子、大小不同的试管各1支、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注射器、水、烧杯、一个吸盘挂钩、玻璃板、弹簧测力计和小吸盘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探究实验一——瓶吞鸡蛋。

老师:同学们,我们先来作个实验,让瓶子吞鸡蛋。(将鸡蛋放在瓶子上。)吞不下去,怎么办呢?(用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瓶子里烧,再放上鸡蛋),鸡蛋吞进去了,瓶子为什么能吞进比瓶口粗的鸡蛋呢?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的存在

老师:(多媒体展示瓶吞鸡蛋全过程。)鸡蛋虽受重力,但瓶口卡住了它,用酒精在瓶里烧一下,鸡蛋就吞进去了,为什么?

学生:(猜想)空气压力。

老师:我们来了解一下空气。(多媒体介绍大气层。)液体受重力能流动,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空气会不会向各个方向也有压强呢?

学生:(猜想)有,空气也有重力,能流动。

演示:探究实验二——覆杯实验。

老师:(将杯子装满水,盖上纸板,倒过来。)纸板为什么不掉下来?

演示:探究实验三——小试管在大试管中上升。

老师:(将大试管装满水,将小试管放进大试管,倒过来,水流出,小试管却上升。)小试管为什么会上升?

学生:大气压向上的力的作用。

演示:探究实验四——注射器吸水。

老师:请同学们作注射器吸水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大气压把水压进了注射器。

演示:探究实验五——吸盘半球实验。

老师:用两个吸盘合在一起,挤出其中的空气,用力拉开,并解释现象。

学生:需用很大的力才能拉开,大气压把半球压住了。

演示:多媒体再现探究实验六——马德堡半球实验。

老师:早在1654年,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就有人作过著名的类似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多媒体展示实验全过程:将两个半径为20cm的铜制半球合在一起,抽出里面的空气,两边用马拉,直到增加到16匹马时,伴随一声巨响,半球才被拉开。)

老师:经过前面大量探究实验,我们可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大气存在压强,大气压强很大。

2.大气压的测量

(1)用吸盘半球实验粗测大气压强值。

老师:(分析前面吸盘半球实验。)当两边用力拉吸盘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大气压力是什么关系?

学生:相等。

师生:根据P=img19得 P大气压img20

因为吸盘中空气不易抽尽,所以P大气压为粗测值。

(2)用托里拆利实验精确测量大气压值。

老师:回顾覆杯实验,纸片不掉下来,说明P>P。换一个高些的杯子作实验,纸片还是不掉下来,说明仍然有P>P,什么情况下纸片会掉下来?

学生:P=P,即P=ρgh时。

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七——托里拆利实验。

老师:为减少h,我们选用ρ较大的水银作实验。(多媒体展示托里拆利实验。)当h为76cm时,水银面不再下落,根据P=ρ银gh得P=1.013×105Pa,即一标准大气压。

老师:一标准大气压可支持多高水柱?托里拆利为什么不用水来作实验?

学生:根据P=ρgh得h≈10m。水的密度比水银小,高度太高,不方便作实验。

(3)常用气压计。

老师:(多媒体介绍水银气压计、无液气压计、液化气罐上的气压计、医用氧气瓶上的气压计等的工作原理。)

3.大气压的变化

老师:大气压的值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观察大气压与海拔高度关系图。)

学生:大气压与海拔高度、季节、温度有关。

演示:探究实验八——自制气压计。

老师:(在带塞玻璃瓶塞上打一小孔插入细管,由细管向瓶中吹气。)瓶中液面上气压变大,管中液面上升。

4.大气压的应用

老师: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里,身边哪些地方用到了大气压强?

师生:(多媒体展示)真空吸盘,活塞式抽水机,吸饮料等。

(三)课堂小结

老师:大家学到了什么?(略)

七、教学反思

(1)通过大量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进行大气压强值的测量,观察大气压强的变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大气压强。

(2)进行气体与液体的对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的存在,理解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改变覆杯的高度作实验,直至展示托里拆利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值的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4)广泛列举生产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的实例,有利于体现和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