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说过:人造的真空腔室不是物理真空,而是“工艺真空”。现在物理学界公认中微子是具有静止质量的微粒物质,对三类中微子都确认了测得的静止质量值。地球处于中微子流量约十万亿个/秒•厘米2 的空间,中微子只有引力和弱作用,没有电磁和强作用,整个地球对其是“透明的”,更何况区区的人造真空腔室的壁厚!我们测量人造的真空腔室的真空度,用的是电离计,电离度就算作真空度。技术再发展,我们也得不到电离度为零值的真空度。表明人造的真空腔室内残存的空气密度不可能达到零值,残存的气体中甚至还有人造真空腔室壁的材料析出的分子或原子!另外,即使屏蔽了电磁场,也屏蔽不了引力场!科学家曾将中子注入一个很长的竖直的真空玻璃管的上端,发现中子不是垂直地下落的,而是像走楼梯那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下落的!一则表明人造的真空腔室不可能屏蔽引力场,二则表明引力场不是连续的,而是像电子能级那样离散的,量子化的。当代物理学界早确认电磁场和引力场也是物质,只是无静止质量的无形的场物质,以光速传布,传布子分别是光子和引力子(动质量为hν/C2)。人造的真空腔室内既有中微子流和真空度不为零值的残存的气体分子或原子,又有引力场(引力子),有的还有电磁场,那还是个物质空间么,不是物理真空么!
早先,科学家发现,地球外的星际空间的电离度比当时的人造真空腔室的电离度还要低,因而认为星际空间是“真空”。可是后来发现这种星际空间不仅充斥着电磁场和引力场,还有宇宙射线、电磁流体、α粒子、星际气体(甚至有有机分子)和星际尘埃,根本不是什么真空啊!!因而,在这种不是物理真空的人造的真空腔室和星际空间中发生的事件,称作为“真空激发” 、“真空涨落” ,科学吗?合理吗?合乎逻辑吗?!将这种空间内的“最基本的粒子”称作为“真空子” ,科学吗?合理吗?合乎逻辑吗?!不过,由此“真空不空”说出笼了!
可是,物理真空还是真实存在的!首先物理学家从高能核物理实验(粒子对撞,γ射线透射)中发现,基本粒子内部不像原子那样,有像原子核那样实心的核心,而是空心的,粒子内物质以“部分子”相分离又联系地存在的。这就使某些哲学家信奉的“物质可以无限分割”的理念和层子学说被破灭了!量子色动力学(QCD理论)、超弦理论、圈量子理论兴起了!闭弦和圈量子都明确地表明:基本粒子内存在微观的物理真空。量子色动力学说:基本粒子都由夸克和胶子组成,它们间的强相互作用,在0.6fm<r<2fm(1 fm=10-15m)范围内强力是吸力,超过2fm强力就不起作用(不存在)了;而低于0.6fm强力就成为强斥力,它抗拒物质的进入(见北京大学王正行教授编著的《近代物理学》P434)。我的研究表明,即使八种色胶子(费米子)经色电、色磁耦合,极大地削弱了强斥力,凝聚态胶子(玻色子)的简并压力(斥力)还是阻止了物质的进一步压缩,从而存在物质无法进入的微观的物理真空(见《大爆炸形成多宇宙时空》P54~56)。沈致远教授自己的理论推演得出了:存在连他设定的“真空子”也不能进入的微观的物理真空,其尺度为四分之一的普朗克长度,原因是那时引力由吸力变成了斥力。暂且不论他说的物理机理是否有道理,至少他自己设定的“真空子”只能存在于并非真空的物质空间,而不能进入真正的物理真空!这不是给自己闹了个大笑话么!不就成了他的理论的一个悖论吗!!这种不自洽的理论能让人信服吗?能站住脚吗?!能是靠得住的理论创新吗?!
沈致远教授从自定的三个假设,想绕过量子色动力学(QCD理论)、来搞统一场理论(他将其称为统一场理论的新版本——SQS理论)。但作为统一场理论,不仅要将量子理论与相对论相统一;而且要将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交换力(我称其为度作用力)统一起来;既能阐明微观的基本粒子的结构、转化,原子、分子的结构,又能阐明宏观的天体的结构和演化及宇观的宇宙结构和演化。不知沈致远教授这么做了吗?否则将其研究自称为“统一场理论的新版本” ,就是言过其实,盲目的自夸了!沈致远教授不是民科人士,而是有相当资历和地位的专职物理学工作者,本应具有严谨的科学研究的风范的。
在我看来,量子色动力学(QCD理论)倒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量子场理论。自从希格斯粒子被高能粒子对撞实验所证实,理论所预言的基本粒子全部被发现。据报道,希格斯粒子是自旋为零的玻色子,质量约为125.5Gev/C2,可见它比其它任何粒子都重得多!我认为它是由无静止质量的无形的场物质转化为有形的有静止质量的微粒物质的源胚或过渡态,作为极高能、极高温的定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它经弱作用,自发对称破缺蜕变为强子和轻子,还伴生有光子和引力子。强子中的介子是正反夸克对与色胶子的耦合体,重子是三色的三个不同夸克组成无色环与色胶子的耦合体,其中夸克和胶子各占重子动量的一半(见北京大学程檀生、钟毓澍教授编著的《低能及中高能原子核物理学》P525,——也有资料说:夸克占重子动量45%,胶子倒占55%)。夸克是带电荷的,有的介子和重子整体带有一个静电单位的电量,所以它们能结合成基本粒子(有的寿命虽短,但毕竟长到我们能测到它。)是强相互作用力——色电耦合、色磁耦合的结果。寿命短的粒子是由于处于亚稳态,它们会经弱作用蜕变为更稳定的长寿命粒子。上书中的P450中提到德国科学家在高能的e+——e- 对撞实验中发现了一例胶子喷注事件,二例有强子喷注的事件。结合到对电子结构探测实验揭示:电子内电荷呈云雾状分布,未见有坚实的部分子。我断定:轻子是色胶子的耦合物!其中中微子是补色胶子对的色电、色磁耦合,呈线状,故不具有电磁作用,强力也给屏蔽,只参加弱作用和引力作用,而且能像其它开弦粒子那样以相光速运动,但毕竟不是开弦粒子,它有静止质量,故在传输过程中会发生切仑科夫辐射,本身蜕变,τ中微子→μ中微子+光子(γ光子),μ中微子→电子中微子+光子(x光子),电子中微子→光子(紫外光子)(见我的书《大爆炸形成多宇宙时空》P25及《黑洞、白洞与时空的本性》P21 )。其它轻子是三色胶子组成无色闭环的胶子耦合体,虽是体粒子(有三维尺度),但见不到内部结构(我们的测量手段还只能达到10-19米,更何况胶子是无形的场粒子!)就不奇怪了。虽然其中有的整体带有一个静电单位的电量,它们仍能成为一个定域的整体,那是强相互作用力——色电耦合、色磁耦合的结果。所以,与强子一样,它们的静止质量主要是强力提供的,电磁力的贡献是次要的,引力的贡献更小。这也是为什么它们的蜕变,特别是正反粒子湮没会发出巨大的能量(以光子的能量形式)的缘故。在高能轻子的对撞中(或高能轻子与强子对撞),强相互作用被激发,故会有胶子流或强子流的喷注。所以,强力的强排斥力抵御引力收缩是核物理学家普遍认可的物理机理,这是基本粒子内及原子核内形成微观的物理真空的合理机理。说在普朗克尺度“引力由吸力转变为斥力”的说法是难以让人信服和接受的。因为强力的特点已为大量的核物理实验及核反应所释放的巨大能量所佐证,这不是引力或引力反转所能说明的!
我认为夸克内是紧密耦合的胶子的简并压力抵御了引力收缩,所形成的微观的物理真空的尺度是普朗克长度级的;强子内靠夸克和胶子耦合的强斥力抵御引力收缩形成的微观的物理真空的尺度应大于11倍普朗克长度,但必小于10-19米尺度;轻子内是胶子耦合的强斥力抵御引力收缩形成的微观的物理真空,其尺度应大于强子内的微观的物理真空的尺度,也应小于10-19米尺度;原子核(除氢核——那是单一的质子)内除了核内强子耦合及强子与胶子耦合的强作用外,还有核子的热运动(如振动)及转动,这些也减弱引力的收缩,故核内的微观的物理真空的尺度要大于强子内的微观的物理真空的尺度,甚至大于轻子内微观的物理真空的尺度。总之微观的物理真空的尺度与包容它们的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特性有关,不会单一的什么“四分之一普朗克长度的尺度” !到原子、分子层次,其耦合是电磁力,会有原子、分子间隙,但那不是微观的物理真空。所以,普通的气体、液体、固体和等离子体内只有原子、分子、离子间隙,不存在微观的物理真空。那些间隙中还有引力场和电磁场,中微子也能进入。
从上所述,微粒物质的基本粒子中只有中微子可能是线粒子,其它的粒子不仅具有三维空间的尺度(体粒子),还有各自的寿命,自由质子和电子的寿命是远高于200亿年的,自由中子的寿命是887秒,其它的寿命最长不过10-6秒。而中微子在传输过程中的蜕变,其寿命是随机率的,即使是无形的场物质——光子和引力子,在不断地扩展其所占的空间的同时,其频率降低,单位场强变小。所以,基本粒子无不是单度规(三维空间,一维时间)粒子,哪来什么一维粒子?!沈致远教授从他自己的理论中推导出的是一维粒子,自然界中存在吗?!还说若干数据与现有的实验数据吻合,这靠谱吗?!
量子色动力学已成功运用于天体物理的研究,它指出恒星的能源机理是在核心高温、高压下的热核反应。恒星的最小质量应大于木星质量的二倍,其中心温度不低于107K。由于热核反应能的电磁力(热能也是电磁能)和高压等离子体内的电子简并压力(斥力)抗拒着引力收缩,恒星不仅不会塌缩,其核心应有小于原子而大于原子核尺度的微观的物理真空。当恒星内的热核反应能耗尽,核反应终止时,恒星发生引力塌缩,形成超新星爆炸,其一半质量的物质被抛射出去,成为其星云和辐射,还有一半质量的物质被压缩成比恒星更为致密的星体:当爆炸前母星的质量小于太阳质量的8%而大于木星质量的二倍时,新的星体是红外矮星,它将靠引力收缩和本身温度的下降而辐射红外光线,它的核心有较原子核尺度大的微观的物理真空,由于电子简并压力(斥力)抗拒着引力收缩,它也不会再塌缩。最终它会成为黑矮星,其核心的微观的物理真空的尺度也不会比原子核尺度小。质量大于太阳质量的8%而小于太阳质量的三倍时,在其热核反应的晚期,先膨胀成红巨星,吞噬其行星系的部分物质,补充其氢、氦燃料,最后其超新星爆炸形成的致密星体是白矮星,它也是靠电子简并压力(斥力)抗拒着引力收缩,不会继续塌缩,它也将靠引力收缩和本身温度的下降而辐射红外光线和可见光,它的核心有较原子核尺度大的微观的物理真空,最终它也会成为黑矮星,不过比红外矮星的寿命要长。当恒星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三倍到不足八倍时,其超新星爆炸形成的致密星体是中子星。其核心靠中子简并压力(斥力)抗拒着引力收缩,不会继续塌缩成黑洞。故其核心有大于中子尺度小于原子核尺度的微观的物理真空。中子星有极强的磁场和很高的自转速度。中子星强大的磁场会吸引周边的带电粒子、磁化尘埃高速落向其表面,发生极强的韧止辐射,故它是个极强的x射线源。由于高速旋转,x射线辐射呈扫描形态。其强大的引力场又会把周边的其它气体、尘埃,甚至流星吸入,这些物质在下落过程中碰撞、摩擦而“燃烧”发光,所以,中子星近边还是声辐射和从微波到可见光的辐射源(包括“极光” )。大流星的撞击会使其表层开裂,简并电子气的喷射会转化为γ射线的辐射,从而发生γ射线的“爆发” 。中子星在不断的辐射中质量的减少,由吸入的物质质量来补充,所以质量的变化不大,但自转速度会逐步降低。当恒星的质量在太阳质量八倍及以上时,其超新星爆炸形成的致密星体是黑洞,那是引力最为强大的天体。另外,质量为木星质量的二倍及以下的天体,其核心的温度和压力不足以引发热核反应,不可能成为恒星,往往成为绕某个恒星或矮星、中子星运行的行星,或是绕行星运行的卫星,甚至是到处流浪的流星。由于其核心没有足够的电磁斥力,不能形成微观的物理真空,只能形成原子的间隙。
我将量子色动力学和相对论结合,用于黑洞的研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见我的书《大爆炸形成多宇宙时空》,2006年3月学林出版社出版)。
(1) 首先,黑洞内物质的分布是越靠近中心物质越密,从而其温度、压强也是越靠近中心越高;得到的温度分布函数表明,光子帘处的温度公式与霍金的黑洞温度公式完全一致,表明霍金的黑洞温度公式仅仅表明的是光子帘处的温度,并非黑洞温度分布的普遍公式!按S=Q/T,T取霍金的黑洞温度公式值,Q以黑洞质量乘以C2就得到霍金的熵公式,由此可知霍金的熵公式是错误的,难怪会与热力学第二定律不符!黑洞内除了其中心孕育着的白洞处是膨胀压(正压)外,其它部分都是收缩压(负压),由此分部积分得到的黑洞熵公式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一致。
(2) 当黑洞蒸发到熵为零时,就发生其核心处的白洞大爆炸,此时临界尺度RC=1.6×10-13米,是比纳米还小的尺度,这就证明了宇宙大爆炸确实是发生于几乎一个空间点内的!
(3) 虽然黑洞是引力最强大的天体,但由于强相互作用力的抗拒,单靠万有引力,物质还进入不了11倍普朗克长度之内的区域!由于该区域内已是胶子凝聚态,凝聚态胶子的色电、色磁耦合削弱了强相互作用力,使万有引力能将物质压进更深的区域,但凝聚态胶子的简并压力抗拒了引力收缩,故其核心处有个尺度为r3的微观的物理真空。在黑洞处克尔黑洞阶段,其光子帘处的光速为30万公里/秒时,r3=2.9762LPL;当黑洞从克尔黑洞发展为史瓦西黑洞时,其光子帘处的光速为40万公里/秒,r3=2.0733LPL;而当黑洞从史瓦西黑洞发展为裸黑洞时,其光子帘处的光速为80万公里/秒,r3=0.4259LPL,LPL是普朗克长度。也即黑洞内的微观的物理真空尺度随黑洞的演化而改变。
(4) 根据黑洞内物质分布的密度公式、温度分布公式和压强公式,可以发现黑洞内物相的分层结构和相变面的位置,表明黑洞内部仍是因果律起作用的时空区域,本来这只是一些科学家的猜测,但我用数理推算证实了。并且阐明了白洞是在黑洞中心处孕育起来的,白洞内也有物相的分层结构和相变面,而微观的物理真空是在白洞的中心。白洞随黑洞的演化而逐渐成长,在裸黑洞内完全成熟。一些学者说:“白洞是黑洞的另一端”或“白洞是黑洞的另一种形式” ,这都是未经数理推演的胡乱猜测!
(5) 黑洞的演化及其辐射机制与其周围的物质分布密切相关联,黑洞在将其周围的物质质量的89%吸入后,演化为史瓦西黑洞,其光子帘处的光速为40万公里/秒,在这之前黑洞本身的辐射(霍金辐射)是很弱的,主要是吸入物在落入黑洞前的高速(近光速)的切仑科夫激波辐射、强烈碰撞、摩擦的热辐射和声辐射,及落到黑洞时的韧止辐射;在这之后黑洞本身发光,主要是驻波辐射,其次才是霍金辐射。成为裸黑洞时,其光子帘处的光速为80万公里/秒(这才是爱因斯坦所说的真空光速C∞!),此时其驻波辐射和霍金辐射都十分强烈,且频率越来越高,辐射能量密度越来越强,直到临界尺度发生白洞的大爆炸。
(6) 在黑洞内光速在光子帘处为最大,在微观的物理真空的包络面处(r3处)光速为零。物质的运动速度也为零!在物质空间光速为: C= C∞exp[- (σ1ζ+σ2E2)],ζ是微粒物质的密度,E是场物质的场强,σ1、σ2是关联系数。我在《黑洞、白洞与时空的本性》一书(2008年12月由学林出版社出版)中P21到22及《物理学与宇宙学研究》(2011年5月由学林出版社出版)P42到46中提出了测定上述公式及C∞的实验。
(7) 量子力学中重视不同自由度间耦合的交换力的作用,从而形成了统计率的量子力学。这表明,实际上量子力学(量子场论是其发展)已经确认了五种力的作用: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和交换力。一则我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方程的非线性认识到了:不同自由度间的耦合作用不仅在量子中存在,在宏观甚至宇观的物质运动中也存在!二则,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说:相对运动(即不同速度的运动体间)和引力破坏了同时性。从而,不同运动速度及引力场强度不同的物体(或粒子)其时钟是不同的,因而无论是宇观问题,还是微观问题(粒子运动速度按麦克斯韦分布律分布,不同种类的粒子质量不同,引力场也不同)都不是单一时钟的单度规系统,而是多时钟的多度规时空的系综问题。而不同度规之间也有耦合的交换力,从而我认为宇宙内的物质运动由五种力的共同作用而决定:强力、弱力是短程力,仅在原子核尺度内起作用,电磁力和万有引力是长程力,从微观到宇观都起作用,这四种力的传递速度是相光速C,而度作用力(不同自由度或不同度规间的耦合交换力)也是长程力,从微观到宇观都起作用,它的传递速度是真空光速C∞。正是度作用力与其它四种力的传递速度不同(异步),才造成了决定因果律的破坏,统计因果律的发生!从而事物发展的状态按概率分布,宏观的干预会改变微观量子态及存在超光速(超相光速)现象。度作用力使时空量子化、频谱化,这是波粒二象性(运动呈波动,相互作用呈粒子)和场能级化的根源。所以,量子力学是度作用力的表象理论,h是度作用常数,它是个与引力及运动无关的普适常数。但普朗克长度LPL(最小的长度单元)和普朗克时间tPL(最小的时间单元)及引力常数G并不是普适常数。LPL=β-3/2LPL0,tPL=β-5/2tPL0,β=Ch/C,当前Ch=C,LPL0=1.6160×10-35米,tPL0=5.3904×10-44秒,随宇宙的演化,β从当前的1→4/3→8/3,故普朗克长度和普朗克时间是会随宇宙的演化而改变的;G=G0α2,G=6.67259×10-11m3/kg • s2,α=(1-v2/C2)0.5是爱因斯坦膨胀因子。在原子核和基本粒子内部,在黑洞中心的白洞内,物质密度和场强极强,相光速C很低,而粒子的运动速度可接近相光速,从而G0会达到强相互作用耦合系数的级别,于是不仅电磁力、弱力、万有引力可以耦合在一起(这一点弱电统一理论已揭示),还可以与强力相耦合。从而这四种力统一了!我指出:在强力范围,光子与引力子耦合为色胶子,在弱作用脱耦时,色胶子转化为光子与引力子:色胶子(内禀宇称为1)→光子(内禀宇称为-1)+引力子(内禀宇称为2)。从宇宙演化的角度来看,α=cosΦ,Φ是宇宙旋转的角度,当前是30°(宇宙中心黑洞和四度规宇宙形成初Φ=0,G0=8.89678×10-11m3/kg • s2),今后Φ由30°→45°(宇宙中心黑洞成为史瓦西黑洞时,)→90°(宇宙中心黑洞成为裸黑洞时),引力常数G将继续减小,直到为零(物质都进入了中心黑洞,中心黑洞外无物质了,当然就没物质间的引力了)!所以,狄拉克说得对:当今测得的物理常数是宇宙演化的历史结果!
(8) 在假定宇宙演化过程中动质量、能量、角动量守恒的情况下,宇宙的演化如下:宇宙大白洞爆炸(S=0,Rc=1.6×10-13m)→球对称的光球宇宙(密度、温度、压强越近中心越高,呈梯度分布,光速越近中心越低,也呈梯度分布,表面光速为C∞)→镜面对称的三度规四宇宙时空(大爆炸后2×1010秒,约634年零二个月,光球宇宙中除近中心不足二十分之一的区间之外,中微子全部脱耦,正反粒子稳定,在弱作用的CPT对称下,球对称自发破缺为镜面对称,正反物质分离为正物质宇宙和反物质宇宙,它们间的万有引力是反引力(斥力),同时反作用将不足十分之一的中心区间的物质压缩成极经为源球宇宙半径二十分之一的宇宙中心黑洞,它将正反宇宙分隔在两旁,而这三者为光子宇宙包围着。正反宇宙内物质分布向光子宇宙和宇宙中心黑洞两个方向都呈梯度分布,其内部最密,外部最稀。宇宙结束了早期的暴涨期,而进入了新的快涨也是快转期。)→2N+1个多度规多宇宙时空(正反宇宙一面整体膨胀,由于同性物质间的万有引力是吸力,它导致了内部物质的局部凝聚,另一方面,光压和引力派生的引潮力以及宇宙的转动促成了宇宙的继续分裂,正反宇宙间的反引力更推动了这一进程。宇宙中心黑洞则迅速地壮大,并且质量的增长快于尺度的增长。外围的光子宇宙渐渐成为2N个正反物质的分宇宙的背景辐射)→多宇宙体系结束快涨快转(这期间宇宙转过了近30°)期,将进入缓慢加速膨胀期(也是缓慢转动期)。这发生在大爆炸后t=22.5723×1016秒(七十多亿年)后,此时正物质宇宙与反物质宇宙间的质量全部参加反引力的作用到了最后的时刻,由于越来越膨大的中心黑洞的阻隔,正物质宇宙与反物质宇宙间参加反引力作用的质量将越来越少,宇宙膨胀的加速度及转动的速度将越来越小。现今宇宙的年龄约200亿年,正处于这个缓慢加速膨胀及缓慢转动期(宇宙已转过30°)。正反宇宙的分裂随快涨快转期的结束而结束,但各分宇宙内物质的分布向网络状发展。而且形成星系团、星系、恒星集团(球状星团、疏散星团)、带有行星系的恒星这些分层结构。而且星系或星系团的中央黑洞发展为史瓦西黑洞(第一类类星体)和裸黑洞(第二类类星体)及裸黑洞蒸发到临界尺度而爆炸(第三类类星体)的过程也基本结束→宇宙结束了膨胀期,进入收缩期(宇宙中心黑洞集中了宇宙体系89%的质量,成为史瓦西黑洞),2N个正反物质分宇宙都成了球形,其光速达40万公里/秒,宇宙整体已转过了45°。这发生在t≈2.3536×108百亿年(如果我们把200亿年当作宇宙的“一岁”的话,那就是宇宙的“万万岁”后)。→宇宙中心黑洞吞噬了正反物质宇宙,成为裸黑洞,此时其内的白洞已经成熟。(此时发生于t≈2.918×108百亿年,其总共转过了90°,宇宙中心黑洞停止转动,表面光速为C∞=80万公里/秒,进入快速蒸发期,蒸发期长达1.653×107百亿年)→宇宙大白洞爆炸。故宇宙相邻二次大爆炸的周期是3.079×108百亿年。在这些推演中用不到什么“暴涨假设” 、“人择原理” 、“暗物质假设”和“暗能量假设” ,由五种力的作用,宇宙自然地演化着!顺便说一下,对“暗物质”的探测,似乎与对中微子探测的机理是一样的,那这种探测有意义吗?!至于能量,从来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根本不存在任何脱离具体物质的能量!暗能量说是十分荒谬的!!
(9) 我还推算了我们所在所见的分宇宙现今的尺度,不小于138.59亿光年,美国太空署根据太空摄影照片,经计算机分析,宣称我们宇宙的尺度是137亿光年,近来又说是138亿光年。美国太空署在2006年10月公告:根据宇宙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数据,美国与意大利天体物理学家经计算机模拟,判定我们的宇宙不是球形的,是旋转椭球形的。而这我早在2004年就推演出了,在《大爆炸形成多宇宙时空》一书中作为附图7标出了(在后来出的二本书中也附有那八张图)。我们所在所见的宇宙既是旋转椭球形的,那它必在旋转,其外必有别的宇宙体,我们所在所见的宇宙仅仅是一个宇宙体系中的一个分宇宙而已。
(10) 微观的物理真空的存在,表明“0”这个“奇点”并不存在,之所以出现“0奇点”困难是以为物质可以进入“0”这个区域而发生的!
另外,由δr • δt>0,可导出海森堡不等式,(见我的书《物理学与宇宙学研究》P118~122),因而,微观的物理真空的存在是测不准率存在的物理根源。宇宙体系的扩展是有极限的,RZ=1.7647×108百亿光年,其中,宇宙中心黑洞的尺度占2/3,其外的正反物质分宇宙占1/3。因而“∞奇点”也被排除!量子积分的区间应是(0,∞),而非[0,∞],甚至应是[r3,RZ/3]——正反物质分宇宙内,或[r3,2RZ/3]——宇宙中心黑洞内。由于宇宙体系的质量、能量有限,状态的数量也应有限,所以,量子力学中的发散困难是数学推理中的这些“无限”假设的错误观念造成的。积分区间有限就可以去除“发散困难” 。
近来,天文学家发现我们所在所见的宇宙物质分布呈网络状,网眼是一个个宇宙大空洞。这些空洞内没有任何物质,没有背景辐射,甚至也没有某些学者假设的暗物质和暗能量!这是宇观级的物理真空。一般的空洞宽约1.6亿光年,最大的一个直径约10亿光年,位于波江星座附近,离地球近100亿光年;最近的离地球约13亿光年,直径约3.25亿光年。这些空洞离地球的近端,光呈蓝移;离地球的远端,光呈红移,表明这些空洞还在扩大!可见,宇观的物理真空——宇宙大空洞是伴随宇宙的加速膨胀和转动而产生及进一步发展的,到了宇宙的收缩期,它们必将逐步收缩而最终消失。宇观的物理真空——宇宙大空洞是可以靠人类的探测技术进行实际观测的物理真空。那么这么多的宇宙大空洞在数亿年内怎么没见一次“真空涨落”和“真空激发” ?否则总该有一些空洞内有物质吧!沈致远教授的“真空子”也不能进入这些宇宙大空洞吧!否则按其理论,那些“真空子”应组成基本粒子的!
可见,微观的物理真空和宇观的物理真空的存在宣告了“真空涨落”和“真空激发”说和“真空不空”说及“真空子”假设的荒谬和破产!“真空涨落”和“真空激发”说还违背了最基本的物理原理和最基本的自然法则:物质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凭空消失,只能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实际上,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和能量也是这样。
沈致远教授说:“真空是空间的基态,此乃宇宙万物之基础”。我们看到微观的物理真空是从属于包容它的基本粒子或原子核及矮星、恒星、中子星及黑洞的,没有了这些物质和天体及其内部的相互作用,还谈得上什么微观的物理真空吗?!宇观的物理真空是从属于包容它的星系团及其星云物质的,没有了网线和网结还会有网眼吗?!物质的存在才是宇宙万物之基础!没有了物质就没有相互作用,就没有了物质的各种属性(质量、能量、自旋和其它物理量),就没有了物质的运动和演化,也就没有了各种物态和物相及其转化,也就没了各种天体及其演化,就没有了宇宙间的万物(包括人类及其思维活动——沈教授本人及其思维就是其中之一!)及宇宙的结构和运动演化,也没有了微观的物理真空和宇观的物理真空的存在!所以,沈致远教授的认识和立论是根本错误的!建立于这一系列根本错误之上的SQS理论还能是靠谱的理论创新吗?能让人信服而接受吗?!还能是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吗?!我真为他扼腕叹息!!
另从网上看到,王为民先生说:宇宙大空洞是由王为民白洞爆炸形成的。人类掌握的爆炸物(包括核弹)爆炸产生的是某个高温高压气团,其高温和冲击波制造破坏和杀伤,而非形成某个真空,造成破坏和伤害!天体的大爆炸也是一样。恒星发生超新星爆炸,除了抛出高温、高压的辐射和星云外,还形成更致密的天体: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并没有产生真空的现象。我的研究指出,由黑洞孕育成熟的白洞爆炸时形成高温高压的光球宇宙,而非真空。即使是第二类类星体(裸黑洞)蒸发到其内的白洞爆炸,成为第三类类星体,其强烈的激波将其周围的物质压缩,形成含有许多微黑洞的星云,大爆炸的核心会形成新的中心黑洞,也不会炸出真空来!当然我研究的这些白洞都不是王为民白洞。是否存在这种形成宇观的物理真空——宇宙大空洞的王为民白洞呢?特别爆炸后几亿年了,那种白洞早没了,这些宇观的物理真空——宇宙大空洞还在继续扩大,是何种机理呢?要知道,一般地讲,物质总是由高密度向低密度扩散的啊!
宇观的物理真空——宇宙大空洞的存在,给天文学家提供了测量真空光速的大好机会,测出宇宙大空洞的包络面处的光速,看是 C= 30万公里/秒,还是 C∞=80万公里/秒,还是别的什么。
2014年6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