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评孟兆三先生的《引力真的存在吗》

评孟兆三先生的《引力真的存在吗》

时间:2023-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日收到孟兆三先生的来文《引力真的存在吗?》,要我提供些意见。但是,从元素的原子层面来说,所涉及到的元素的原子种类和数量的确是守恒的,改变的是物质存在的分子形态和种类及数量。但中微子和γ光子则是新生的物质。不过裂变前后物质的质能总量是守恒的,动量也是守恒的。这进一步说明,笼统地说“一种是物质的守恒;另一种是物质运动的守恒”是不确切的。

近日收到孟兆三先生的来文《引力真的存在吗?》,要我提供些意见。在学术问题上我一向是直言不讳的。现评论如下:

1.“在人类的认知中,既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也没有绝对的匀速运动。物体(或者说物质)的运动只能在它们之间传递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变到另外一种形式,而永远不会灭失,也就是说物体(或者说物质)的运动是守恒的。在自然界中只存在2种最基本的守恒:一种是物质的守恒;另一种是物质运动的守恒。物质的运动是一个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过程,并且在现阶段回答不了物质运动的起源是什么,这是我们探索的未知领域。”

“既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也没有绝对的匀速运动。物体(或者说物质)的运动只能在它们之间传递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变到另外一种形式,而永远不会灭失”,这些认识和论述是正确的。但要说“一种是物质的守恒;另一种是物质运动的守恒”,我以为并不确切。

“守恒”(conservation)具有保持不变,恒定之意。但物质的存在形态在变,运动状态在变,例如:

(1) 在汽车的发动机内,汽油(或柴油)在气缸中气化,与压缩空气混合燃烧,膨胀,推动活塞做功,驱动车轮转动,使汽车行驶。液态的烃类(碳氢化合物)与氧化合成为排出的废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气。物质的存在形态变了,这过程中物质运动状态发生了多次的变化!汽车的油箱内,燃油(汽油或柴油)消耗了,路途中空气中的氧气也有所被消耗,不仅增加了二氧化碳气含量,还可能含有未燃烧的气化的烃类和碳微粒,可能还有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燃油中可能含硫化物)和铅(如燃油中有含铅的防爆剂)等污染物。但是,从元素的原子层面来说,所涉及到的元素的原子种类和数量的确是守恒的,改变的是物质存在的分子形态和种类及数量。汽车油箱内的燃油原是液态的,相对油箱是静止的。但经泵抽送到气缸内气化,燃烧、膨胀做功后成废气从排气管排出,离开汽车,散逸到沿途的空气中。其运动状态经历了极其复杂的变化,何来什么“运动的守恒”!在这过程中燃油的内能,部分转化为汽车运动的机械能,大部分成气缸升温的热能和废气及气缸磨损的内能,将这些全部计入,具有能量的守恒,但不能说是运动守恒!!

(2) 在铀核裂变中,铀235吸收一个中子后一般裂变成两个较轻的原子(如氪和钡,或氙和锶等,还可能裂变成三、四个较轻的原子的)和多个高速的中子,不仅产生的新原子具有很大的动能(较高的温度),还辐射出中微子和γ光子。从原子层面来讲,原本物质的存在形式铀原子不存在了,改变成了几种新元素的原子形式,这些元素的原子并不是铀原子内部的组成成分,而且中微子和γ光子也不是铀原子内部的组成成分。当然裂变前铀原子内部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与裂变后裂变物内的质子数、中子数是守恒的。但中微子和γ光子则是新生的物质。不过裂变前后物质的质能总量是守恒的,动量也是守恒的。这进一步说明,笼统地说“一种是物质的守恒;另一种是物质运动的守恒”是不确切的。氢聚变成氦的反应同样能说明这一点。

(3) 正反电子对或质子对湮灭,转化为γ光子对,或其反向过程,是有形的、有静止质量的微粒物质形态与无形的、无静止质量(但有动质量)的场物质的存在形态之间的转换。在这种转换中物质形态、种类是不守恒的,运动状态也不守恒,守恒的是物质的质量(动质量)、能量和动量!质量、能量和动量都是物质存在的特性,都与运动相关。没有脱离具体物质的什么质量、能量和动量,它们随物质的存在形式和运动方式的改变而同时转移。“质量转化为能量,能量激发物质”的认识和说法是错误的!是物理学界(包括中国国内)某些学者还持有的错误认识!暗能量之说也是错误的。持有这种错误认识还能“创世界第一”,实在是无知的自夸!宇宙大空洞(真正的物理真空)内任何物质都没有,没有暗物质和暗能量及背景辐射已说明了这点;足够强大的γ光子只有在微粒物质附近才能转化为正反电子对或质子对,也已表明不可能在真正的物理真空中“创造物质”!!

(4) 就拿一个很普通的机械运动——单摆运动来说,摆长不太长时,单摆在一个平面内运动,划一段弧线(摆长很长时,就成为付科摆,随着地球的进动,摆不在一个平面内摆动)。在摆幅最大处,相对运动速度为零,但势能最大;在平衡点相对运动速度最大,也即动能最大,但势能最小。由于空气摩擦阻力和摆悬挂点的摩擦,单摆的摆动幅度会愈来愈小,最后停摆!就是在人造的真空罩内,只是摆动的时间长了,但最终仍是会停摆的。因为罩内的真空度不可能为零,空气摩擦阻力和摆悬挂点的摩擦是不可能避免的!所以,实际上单摆运动是不守恒的!其机械能也不守恒!!机械能转化为空气分子的热运动内能。由于其周围空气的热容量很大,根本发觉不到气温和单摆温度的改变!!所以,说“运动守恒”是很不科学的!!

“并且在现阶段回答不了物质运动的起源是什么”。物质运动的起源是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具体的物体(或物质)都不是孤立地、单独存在于宇宙的,它不可避免地与其周围的其它物质相互作用着;有的还有内部结构,就存在内部结构物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我只是认为并主张:“物质不灭,运动不息”。

2.“力是物体(或者说物质)加速运动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先有物体的加速运动而后才有力的表现。加速运动包含直线运动加速度和向心运动加速度”。错!物体(或者说物质)加速运动是物体受力的一种表现。当物体所受的多种力相平衡时,即合力为零,该物体就保持相对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家里的桌子相对房间是静止态,但它不是不受力,而是所受地球引力(实际上还受太阳、月亮等其它天体的引力),随地球自转的惯性离心力,空气的压力和浮力,地板的弹力的综合作用,但合力为零。你与别人扳手腕(或拔河),势均力敌时,保持不动,可说是不用力和不受力吗?!一方压倒另一方时,才会发生一边倒的运动!你拎一斤重的东西与拎十斤重的东西没有不同的感觉吗?!你没有花力气吗?!你提着这十斤重的东西站着几小时不动会不感到累吗?!先生不仅牛顿力学没学好,连生活常识都糊涂了!

“力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变化量的单位,一个物体运动的变化量越大则表现出来的力也就越大。”错!力是度量物质相互作用大小的物理量,加速度才是描述物体运动变化量的单位。a= F/m,一个不大的力作用在一个很小质量的物体上,会引起很大的加速度;一个很大的力作用在一个质量很大很大的物体上,可能加速度会很小!

3.“引力其实就是惯性力”,错!引力不仅与物体本身的质量相关,还与作用物的质量有关,与两者间的距离相关:F= -GMm/r2,虽然这是个经验公式,但为天文学所验证。不是ma= F所能囊括和替代的。

在纯引力作用下,认为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相当时,a= -GM/r2,与运动物体的质量无关,却与施力物的质量有关;而牛顿第二定律的a与运动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却与施力物的质量无关。引力能是先生所说的“惯性力”吗?!爱因斯坦与牛顿一样,认为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相当,并提出:在小局域内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等效,从而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在许多现实问题,特别是天文现象上,广义相对论的理论计算值比较牛顿引力定律的理论计算值更接近实际值。但这里爱因斯坦是说: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等效,而非“引力与惯性力等效”!其二,从一个“小局域”引伸到广域中,是会出问题的!我国台湾学者崔思珑博士在上世纪末不使用“小局域内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等效”的假设,而提出“宇宙旋转”和“时空之积为恒量”的假设提出了《解析时空理论》,获得了比广义相对论更好的结果。特别是他对DI海格立斯双星的进动计算值明显地比广义相对论的计算值更接近实际观察值。而我的《正交的多度规多时空理论》的一个理论推论就是我们所在的宇宙是在旋转,因而它是个旋转椭球体,而这一点已为宇宙背景辐射的非均匀分布规律所证实。时空之积不是恒量,在宇宙的膨胀期,它随宇宙的年龄而变大,但在目前宇宙的缓慢膨胀期内,这个值在人类的天文观测中,变化不大,视为恒量引起的误差很小。但如说“时空之积不随坐标变换而改变”这就是对的了。

“地球以地心为中心匀加速膨胀,当速度和体积都达到最大值时立刻改变方向匀减速收缩,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周期……然后重新开始进入下一个周期,类似于钟摆的运动。地球就像是一颗跳动的心脏。”我不是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但就我了解到的地质史资料和地球资料来看,从地球磁场和地壳形成以来,地球的质量实际在不断地增大,那是流星、太阳风和宇宙尘埃被地球俘获的结果。有个数据说,地球质量每年增加1.2×1010吨,如果这个数据是可靠的,地壳形成42亿年来,地球的质量已增加了约1%(事实上,太阳虽然质量在减少,但其辐射在不断增大;太阳带着地球在银河星云中遨游,处在旋臂内时,流星雨比处在旋臂外时强得多。所以,地球质量的增加是不均匀的),但一直在增加是无疑的,其直径也一直在增加也是无疑的(有个数据是一年增加近1毫米)。从地震波的监测来看,地球并无“像是一颗跳动的心脏”那样的震波!!人的主观认识要依据客观的事实,不能拍脑袋胡编乱造!

“真实存在的是F= ma,在地球上就是G= mg,即通常所说的‘地心引力’——‘mg’是重力,而非地球引力!它是地球引力扣除了月亮、太阳及其它天体对质量为m的物体的引力,及地球自转引起的惯性离心力以及空气的压力和浮力!另外,重力并非严格地指向地心。由于地壳内的物质分布的不均匀,不同地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多有差别。这就是重力探矿法的依据。地球的引力是整个地球质量的产物,并非只是地心的引力!理论简化为一个处于地心的力,是为的数学处理的简便!!先生应该好好地领会一下卡文迪许扭秤法测定引力常数的实验(在网上也可查到),就可以认知万有引力是什么回事,也可知先生自己文章的荒谬了。

“力是一个我们在考察物体的运动时抽象出来的概念,试问:如果没有m和a,F还会存在吗?”本末倒置,因果颠倒!没有物质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才没有物质的运动及其变化(a)!

4.“由于天体的膨胀和收缩运动,天体上的物体就会始终有一个指向天体中心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就,现为指向天体中心的‘引力’。”“天体”是个非常广泛的称谓:流星、彗星、行星及其卫星、褐矮星,T、RW 型星及造父变星,红矮星、G、K型星(类太阳恒星)、红巨星,O、B 型星(蓝、白巨星),中子星、超新星、类星体(黑洞)等。

T型星是低温的正在向主序星演化的年轻恒星,引力使星体收缩,核心温度升高,核聚变增强,辐射增强,又使星体膨胀,膨胀及辐射能外泄,又使星体温度下降,引力又超过膨胀力,使星体收缩,核心温度升高,核聚变增强,辐射增强,又使星体膨胀,如此,星体径向发生胀缩震荡。当成为主序星(G、K型星或O、B 型星)后,内核有长时期较为稳定的热核聚变,辐射的膨胀力和引力收缩的对抗仍在,但较为平衡,星体径向发生胀缩震荡较T型星弱得多。

主序星晚期内核的热核聚变变得越来越猛烈,星体极大地膨胀,成为红巨星(由G、K型星转化成)或蓝、白巨星(O、B型星),最后发生星体爆炸(超新星爆发),其内核转化为白矮星(由G、K型星内核转化成)或中子星、黑洞(由O、B 型星内核转化成)。

RW 型星是贫氢的亚矮星,正在向红矮星演化,它类似于造父变星(那是外层贫氢多氦的恒星),当其外层温度升高时,氦电离度升高,透光度减低,辐射能外泄减低,辐射膨胀力增强,超过引力收缩,星体膨胀;膨胀导致星体外层温度下降,氦电离度下降,透光度增强,辐射能外泄增强,辐射膨胀力下降,低于引力收缩,星体收缩,又导致外层温度升高,氦电离度又升高,透光度又减低,辐射能外泄有减低,辐射膨胀力又增强,超过引力收缩,星体再度膨胀;如此星体径向发生胀缩震荡。不过对于造父变星而言,辐射能来自于恒星内核的热核聚变的能量释放,而矮星不是热核聚变能释放,而是星体热能和引力能的释放。从而矮星由白转黄,再转红,变褐,最后成为不再发光的冷冰冰的密度极大的固体星体。其引力(因为其质量近乎太阳级的,而非行星级的)和其上的重力会很大,但不再有什么星体径向胀缩震荡!!

还有些变星的视亮度变化不是星体径向胀缩震荡,而是其暗伴星的周期遮掩的结果。

中子星其密度超过中子,具有极强的磁场及自转速度。中子星的辐射主要是X射线,其次是可见光、紫外线、软γ射线。这是中子星的超强电磁场、引力场将其周围太空中的电磁流体吸入,发生韧止辐射、同步加速辐射和中子星表层大气的电离辐射。由于中子星的高强磁场,这些辐射集中在其磁轴附近,就像地球的极光出现在南北极区那样。再由于中子星的高速旋转,自转轴与磁轴不一致,就使这种辐射光束呈现周期扫描的特点。中子星并不存在径向胀缩震荡!但若有较大质量流星的高速撞击,中子星也会发生“地震”,它的外壳也会产生断裂。会有内部物质沿裂缝向外喷射,由此可探测中子星的内部结构。中子星由于不断吸入物质,其质量会渐渐增大,而角动量守恒导致其转速不断变慢,另外,辐射也会带走其部分质量和角动量,也使其质量基本稳定而转速不断降低,从而辐射光束扫描的周期不断变长。辐射会带走中子星的内能,它的温度也会逐步降低。

黑洞在初期都是克尔黑洞,它强大的引力将其周围的物质吸进,这些物质在下落过程中发生激烈的碰撞、摩擦,发生撞击的摩擦声波、热辐射,高速运动物质的韧致辐射和近光速运动的切伦可夫辐射等使其视界表面之外发生着从γ射线、x射线直到低频电磁波的宽频的电磁辐射,它们透过包围着克尔黑洞的浓密星云,给我们传来了它的信息。其中的恒星黑洞是个具有极硬的超导岩层外壳的星体!在其表层下物质密度已远大于中子密度,更别说更深的物质层次了。它吞噬其周围的物质后(这些物质一半转化为对外辐射的无形物质——电磁波,一半转化为黑洞的质量)质量不断增加,尺度不断增大。不存在径向胀缩震荡!但光子帘的尺度倒是有径向涨缩的(随黑洞质量增大膨胀,随周围星际物质密度减小,光速增大而收缩),故其辐射有个低频调制。恒星黑洞不会单独演化,它甚至连其伴星也会撕碎、吞噬,无论是恒星还是中子星!恒星黑洞间还会相互吞噬,最后为星系中心黑洞所吞噬。星系中心黑洞的质量低于整个星系质量的30% 时,它是个具有岩石外壳的天体;其质量高于整个星系质量的30% 时,它是个气体星球。在其质量低于整个星系质量的89 % 时,它是个克尔黑洞,其质量不断增加,尺度不断增大;又因周围星云物质密度减小,光速增大而收缩,故存在径向胀缩震荡,其辐射有个低频调制。当其质量增大到整个星系质量的89 % 时转化为史瓦西型(球型)黑洞,它吞噬其周围的物质后质量虽继续增大,但其尺度不再增大,而是逐步收缩!此时,它本体具有强烈的驻波辐射,从而其本体发光,所以它是个亮星!这时它的周围的物质已很稀薄,所以它将是人们可以看到的黑洞,这就是第一类类星体!! 第一类类星体都是气体星球,它也是具有径向胀缩震荡的。当它吸光了其周围的物质,其视界表面光速达到真空光速时,它就成为第二类类星体,它是裸黑洞。它不仅有频率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的驻波辐射和霍金辐射,其体积和质量越来越小,但温度和密度越来越高,它不存在径向胀缩震荡!第二类类星体其本体物质不断地转化为对外辐射的场物质的过程是个熵不断增大的过程,也即是其负熵不断减少的过程,当其总熵等于零时,其内的白洞发生爆炸。于是,像一个特强的超新星爆发而转化为第三类类星体:爆心是一个新的星系中心黑洞,周围会有一些绕其旋转的较小的黑洞,不断地快速膨胀的星云,星云本身的热辐射频率和强度越来越低,其温度越来越低,但其中存在的微黑洞——也是裸黑洞,其辐射着频率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的驻波辐射和霍金辐射。微黑洞会因辐射而全部转化成辐射的光波,最后消失。微黑洞形成时,星云内物质以此为中心呈梯度分布,引力的收缩作用会使星云物质绕微黑洞而聚集,从而微黑洞看似原始新恒星的凝聚星子和热核聚变的点火器。

彗星在接近恒星时,因受热而膨胀,因高速运动而拖着长长的彗尾;当远离恒星时,温度下降而收缩。其胀缩不是什么引力和加速度,而是热胀冷缩。并且,迎着运动方向的头部膨胀少,其尾部膨胀大,并非“径向均匀膨胀”!当然,彗星因自身的引力而保持其形态,因恒星引力而周期地运行,因其它大行星的引力而改变运行轨道,甚至破碎而毁灭。

流星大多是整块的岩石或脏雪球,它们也只有热胀冷缩,不会有什么“径向均匀加速度”的“径向均匀膨胀”! 流星会因其它大天体(如行星或其大卫星)的引力而坠落,在其大气内烧蚀,或落于岩体表层而粉碎。天文观测发现有的较大的岩体流星也有小的石块或脏雪球绕其周期运行,就像其卫星,这也是它们间的万有引力使然。

就太阳系而言,矮行星(谷神星、灶神星、冥王星、卡戎、鸟神星、妊神星、塞德娜、阋神星)没有大气层,没有高温的流体状“地幔”,无磁场,外部是冰岩混合体,核心是岩体。在近日点附近,受较高的太阳辐射,冰岩混合体中,部分冰气化为气体,会有暂时的稀薄的“大气层”,不过其“冰”并非都是水冰,往往是固态氮、干冰、固态烷类等。远离近日点后,因严寒这些气体又凝结为‘冰’。这些星体哪来什么“径向的涨缩运动”,但万有引力倒是存在着!其它的小行星,即使大如智神星、婚神星等,由于质量不够大,其自引力不足以使其形成球形,故都是形状不规则的岩石或冰岩混合体。更不会有什么“径向均匀加速度”的“径向均匀胀缩运动”!

四颗类地行星都有岩层地壳,高温的地幔,高温的铁质地核,都有自己的磁场。但火星、水星质量小,其大气层极稀薄,地幔的内能几乎释放尽了,地表除了死火山和陨石坑,绝少再有活火山的活动,更无“地壳”的板块活动。金星有极浓密的大气层,也有活火山的活动,但因没有像地球的月亮那様的卫星,它自转速度又极慢(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几乎相等,这是太阳对它的引潮力导致的),所以,它也没有“地壳”的板块活动。地球没有“径向均匀的胀缩运动”,金星也不会有!

四颗类木行星都有厚厚的大气层,看上去是个气体星球,其实内部有个组分与其大气组分相同的液体层及更内部的岩质星核。它们都有磁场及众多的卫星,还有复杂的行星环。除了天王星外,其辐射能量高于吸收到的太阳能,那是它那引力收缩释放的能量(可能还有重核裂变能的释放)。所以,木星、土星、海王星应有“径向的胀缩运动”!

类木行星的一些大卫星,如木卫一到四,土卫六、海卫一的结构类似于类地行星,有大气层,有岩层“地壳”,高温的“地幔”,高温的铁质“地核”。 木卫一、三有火山活动,特别是木卫一,火山活动很强烈,这是木星和木卫二对它的强烈引潮力所致。木卫二、四和土卫六、海卫一还拥有海洋和冰层,木卫三有自己的磁场和电离层。但它们都不可能有“径向均匀的胀缩运动”! 类木行星的其它一些卫星质量不大,自引力不足于形成球状,都是不规则的岩体或冰石混合体,除了热胀冷缩,不可能有“径向均匀的胀缩运动”!

可见,天体种类、特性繁多,只有某些类型的天体具有径向的胀缩运动,大多是没有径向的胀缩运动的。所以,先生的观点是不科学的,不可取的。但是天体具有万有引力是普遍的、客观的。正是引力导致了天体的多样性及天体结构和运动的复杂性。惯性是不可能形成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写文章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即要尊重客观事实;其二是要对读者负责,要经得起读者的检验、考察。现在电脑网络已很便捷,许多资料上网就能查到。为了评述先生的论点,本人就上网查了很多资料。先生在写文章前应该做好资料的查核工作。

“月球本身就曾经是地球的一部分……月球运行的第一推动源于地球。”据我了解,月球的形成有三类学说:

1.与地球共同形成说;2.由地球分裂而成说,先生是持此说者;3,外来天体撞击俘获说;我国的学者黄金钟先生持此说。根据月球表面岩石成分与地球表面岩石成分区别较大,其年龄要早几亿年来看,我更倾向于第三种。究竟哪种是正确的,要靠月球探测的最后结果来确定。如是第三种,“月球运行的第一推动源于地球”就不正确了。第一推动源于外来天体的运动,撞击地球,地球给予第二推动!但说今天月球的运行主要受控于地球,那是正确的。

5.“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速率也是呈周期性的变化的”,正确!

“潮汐现象的主要成因即源于此”。潮汐现象的根源是月亮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源于引力),和地球的自转,与自转速度的波动无关!!

6.“在地球形成和存在的历史中,g的值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初期很小—逐渐变大—最后趋于稳定。”由于地球的质量一直在增大,月球和太阳一直在远离地球,它们对地球的引力在减小;地球的自转速度一直在减慢,其惯性离心力在减小。所以,它的重力加速度一直在增大。但在42亿年内增大量不过百分之几的问题。而在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亡与重力加速度的变化无关。恐龙的产生和兴盛也只几千万年的时间,期间重力加速度是略有增加的,按先生的说法恐龙不应该兴盛起来!恐龙的产生是物种进化的结果,兴盛是因为当时地球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茂盛,氧气浓度高,食物充足,这有利于大型动物的生长、发展。当一颗大流星高速撞击地球,引起猛烈的地震、地裂,高温、飓风、海啸、尘暴、毒气,继而大规模的火山喷发,高温、尘暴、毒气不仅使陆地上的大型动物大批死亡(它们不易藏身避难),又使大批植物死亡。大型食草动物因食物缺乏致死,大型食肉动物不久也会因食物缺乏致死。由于火山烟云长期遮挡了阳光,地球进入冰河期,更使植物稀少,导致众多食草动物因食物缺乏灭种,特别因恐龙是蛋生的,严寒使蛋无法孵化。这又导致众多食肉动物因食物缺乏灭种。大气含氧量下降,又导致习惯于高含氧大气的恐龙的死亡。这就是恐龙灭亡的原因及过程。也是哺乳动物生存下来,并发展起来的机遇。部分长有羽毛会飞的小型恐龙进化成鸟类,它们能远距离迁涉,去寻找食物源和繁殖地,从而也发展了起来。而鲸原是陆地哺乳动物,后来才成为海生的。原来陆地上有许多远比现在的陆地动物大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但是由于人类的猎杀及对森林、草原的破坏,它们灭绝了,现有的许多大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数量也急速减少,不少面临灭种的危险,其中包括鲸、鲨鱼、大象、犀牛、老虎、猩猩,甚至大型的鱼类!!这哪儿与重力加速度相关呢!!

7.“关于万有引力的实验验证(引力恒量实验),那应当是一个被外界所干扰的结果。尽管2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为此竭尽全力,但G的测量精度仍然是物理学基本常数中最差的,这不是我们实验科学家的错,因为G是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值。”一派胡言!!请看下面的报道:

“美国物理学家J.B.福斯勒利用2个原子干涉重力仪,找到了测量万有引力常数的新方法,测量精度可达百万分之一。他们将2个相同的原子干涉重力仪安装在不同的高度,在两者之间固定了重540千克的铅垂,铅垂对2个重力仪中原子所受的重力影响不同,由于增加铅垂的引力,上面的重力仪所受的重力很容易增加,下面的很容易减少,这样就可以获得仅来自于铅垂引力的差别。由于地球的引力不会影响这种差别,而与所处高度有关的地球引力作用可以通过多次重复实验消除。在这一过程中,铅垂的重量和位置的测定精度很高,因此,从该实验中计算万有引力常数相对容易。研究人员指出,虽然该实验测量G的精度达到了10万分之一,仍比要求的低20倍,但该实验证明这种方法可行。他们已经准备进行新的实验,新实验中对G 精度的测量将达到百万分之一。该科研成果发表在近期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8.“牛顿拒绝谈论万有引力的原因,关于‘引力’从何而来的问题,他实际上是这样回答的:“不知道。”但它必定产生于一个原因,爱因斯坦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他在开始的时候也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等效原理的提出就是他的得意之笔。但不知道是为什么,后来却得出一个玄妙的结果。”为了标榜自己的‘伟大发现’而恣意地贬低二代伟大的物理学大师牛顿和爱因斯坦,实在是太不应该,太不可取的!!

按照现代量子论的观点,引力是二个物体间交换引力子的结果,就像电磁力是交换光子的那様。

9.“探寻地球跳动的脉搏”。这本来是孟先生自己的杜撰,无中生有而已!

“为什么没有(或者说不可以有)环绕卫星运行的‘次卫星’呢?”绕月运行的飞船,这是人造的月球‘卫星’,这一点美、俄、中都已做到。对木卫的环绕飞行,美国也已做到。这些都是万有引力定律的伟大成果,也是人类对宇宙探索,特别是对太阳系了解及航天技术、计算技术、控制技术长足进步的成果。因而,天然的运动体(如流星)如其运动速度、切入角和入轨高度合适的话,它也会成为某颗环绕卫星运行的‘次卫星’。但天然卫星与其行星的距离远比距恒星近得多,卫星受其行星的摄动是决定性的。从而,天然卫星的‘次卫星’ 受其行星的摄动,这种摄动在其轨道的各处是不同的,这种随轨道方位而变动的摄动力破坏了‘次卫星’运行的稳定性,从而无论是人造的,还是天然的‘次卫星’最终都会陨落!

10.“地球上‘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是严格指向地心的”。前面已说过,这种说法及观点是不正确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虽是在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基础上导出的,但在自然科学和哲学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从此宇宙天体的形成及运动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自然规律,不再需要造物主的作用。在这基础上才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的产生和发展!先生对牛顿力学体系、宇宙学和现代物理的发展规律太缺乏认识!!

“太阳与它的行星之间互相环绕运行?”太阳集中了太阳系质量的99%多,虽然,太阳受着行星们对它的引力(这的确是太阳对行星引力的反作用力,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作用对象不同),但引起的太阳运动(绕太阳系质心的摆动,这质心稍稍偏离太阳的中心),比之地球因月亮的引力引起的摆动小得多。所以,我们只看见行星绕太阳公转,而觉察不到太阳受行星的摄动。如果你与一个相扑运动员手拉手地转圈的话,也会发生你绕他转,而他自转的现象,不会有他绕你转的!行星绕太阳公转的确是太阳对其的引力和惯性离心力平衡的结果。

“这与库仑定律中的正负电荷相互吸引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两者不能相提并论。万有引力公式F= GMm/r2是不存在的。”错!万有引力公式和库仑定律不仅都是经验公式,但都经受了长期的、大量的实际验证,并且库仑定律中的电磁相互作用与引力相互作用的确具有内在的联系(见我的《质量问题》一文)。

11.“是否存在‘捕获’一说?”当飞船绕月飞行时,它的惯性离心力和月亮对飞船的引力相平衡,否则它要么与月亮擦肩而过(速度过高时),要么坠落在月亮上(速度过低时)。绕月飞行和坠落在月亮上都是被月亮‘捕获’!正是月亮引力的‘捕获’作用,才使许多流星坠落在月亮上,保护了地球免遭很多的撞击灾难,而月亮表面则伤痕累累!!飞船绕月飞行不仅是火箭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问题,还要有对月亮及其引力场的深入了解。所以先是有飞船从月球周围擦肩而过,再在月亮上坠落,以取得月亮周边环境数据及引力场分布数据,才会有成功发射 绕月飞船,及以后在月亮上软着陆及宇航员的登月。

2012年9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