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体对氢离子的调节

人体对氢离子的调节

时间:2023-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常人体对氢离子的调节有以下两种途径:①通过肺部加快呼吸以排除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②通过肾脏产生酸性尿加速氢离子的排泄。所以说在人体的酸碱平衡问题上,呼吸才是关键,而绝不是其他的因素所能影响的。蔬菜和水果因为含有有机酸,大部分都是弱酸性的酸性食品,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蔬菜和水果中含碱性的金属离子相对其他食品较多,这些金属元素在人体中的代谢物会生成少量的碱性化合物。

血浆pH值(7.35~7.4)的任何偏离都会导致疾病。已经知道人体中有着各种因素都会引起血中酸度的升高,例如:肺部换气的不足导致二氧化碳在体内的积累;还有一系列疾病如心力衰竭、支气管炎、糖尿病、肾衰竭等都会引起代谢酸的增加;食用高脂肪低糖类化合物也会引起酸的增加;严重腹泻则引起碳酸氢盐的丧失。

影响人体体液酸碱性的最主要原因取决于人体内二氧化碳的多少:呼吸过度,换气过急,如长时间跑步而呼吸方法不正确就会从血中除去过多二氧化碳,血液中H2CO3(氢离子)含量大大减少,就会发生碱中毒;反之,高速代谢时间太长,使得过多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H2CO3(氢离子)含量增多,就会发生酸中毒。

那么人体又是如何来加以调节的呢?通常人体对氢离子的调节有以下两种途径:①通过肺部加快呼吸(包括打呵欠)以排除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②通过肾脏产生酸性尿加速氢离子的排泄。此外人体还可以通过多运动,使身体大量出汗,带走体内大量的酸性物质(如尿酸和CO2)来调整酸碱平衡。有一点要指出的是,人体肺部排出二氧化碳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弱,从20岁起,每10年约减少10%,到70岁时仅为青壮年时的一半。因此,老年人如果活动量不够,容易导致体内酸碱不平衡。所以说在人体的酸碱平衡问题上,呼吸才是关键,而绝不是其他的因素所能影响的。

由于人的血液和大多数体液都表现出中性和略偏碱性,因此有人提出人体也应注意食物的酸碱性的平衡。提出了要多吃“碱性食品”——蔬菜和水果,少吃“酸性食品”——谷类和肉类,还制造出什么“酸性体质”的神话。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这本来是件好事,但一旦和莫名其妙的“酸性体质”流言挂上钩,那就往往会中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或是欺骗诱人或是推销伪劣产品的圈套了。

其实天然的食品大多都是酸性或弱酸性的,人类,从娘胎中一生下来所吃的母乳就是弱酸性的,一生中所饮食的绝大多数食品也都是酸性或弱酸性的(见表6-1)。

表6-1 一些食品的酸碱性

天然食品中为什么酸性的居多?那是因为食品中存在着许多有机酸,它们大多数都是弱酸,例如:抗坏血酸(维生素C)——可在水果中找到,乙酸(醋酸)——可在醋中找到,酒石酸——可在葡萄中找到,柠檬酸——可在橙和柠檬中找到,苯甲酸——可在蚝油中找到,等等。

蔬菜和水果因为含有有机酸,大部分都是弱酸性的酸性食品,这是毫无疑问的。之所以会流行说蔬菜和水果是“碱性食品”,这完全是一个概念被混淆、被偷换的说法。原来,营养学家们发现,蔬菜和水果中富含有钾、钠、钙、镁、铁等金属离子,它们在人体内能形成碱性化合物。而肉类和米面一类的食品则富含磷、硫、氯等非金属元素,它们在体内会形成酸性化合物。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蔬菜和水果中含碱性的金属离子相对其他食品较多,这些金属元素在人体中的代谢物会生成少量的碱性化合物。换一种说法可以是:蔬菜和水果是“含碱性金属离子较多的食品”。但是,无论怎么说它们可绝不是什么碱性食品。营养学家就是这样简单地划分了,这在化学家看来却是概念很不清楚的事情。你可以说是食物灰分的酸碱度,但绝对不是食物本身的酸碱度,灰分只是食物的一部分而已。

由此可知,上面所说的所谓“碱性食品”和“酸性食品”,最初只是食品营养学家在研究了食品氧化后的酸碱性后所做的简单划分。实际的做法是,在实验室内将食物进行燃烧处理,并将得到的灰分溶于水中,根据水溶液所呈现的酸碱性来划分。谷类(如大米、面包、面粉),肉类(如牛肉、猪肉、鸡肉),鱼贝类(如鱼子、牡蛎),蛋黄,啤酒等,均得到酸性的溶液;蔬菜、牛奶、水果等,得到碱性的溶液。

日本的一位专家西崎弘太郎博士据此测定得到一份食物灰分的酸碱度的报告,他取100克食物的灰分溶于水中,然后再用已知浓度的碱或酸去中和它,得到的所需碱或酸的量即为食品灰分的“酸碱度”。这研究结果以后为某些人所用,也就成了“碱性食品”和“酸性食品”划分的依据。但是,一般人士却不知这是食物灰分的酸碱度,绝对不是食物本身的酸碱度,灰分只是食物的一小部分而已。

其实植物的灰分是碱性的,中国古代的农民早就知道了。长期施以有机肥的土地会逐渐酸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民们通常是将麦秸烧成灰,然后给土地施以草木灰肥来改善土质。为什么植物的灰分会是碱性的呢?因为植物中的有机酸在燃烧中形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从灰分中被排除了,剩下的灰分中则留下了植物中的金属离子的氧化物,它们都是碱性氧化物,一旦溶于水就生成了碱。

一些营养书籍对“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的介绍是:“何谓酸性或碱性食物?所谓酸性食物或碱性食物,并不是指味道酸或咸的食物,而是指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后产生的阳离子或阴离子占优势的食物。也就是说,某种食物如经代谢后产生的钾、钠、钙、镁等阳离子占优势的则属碱性食物;而代谢后产生磷、氯、硫等阴离子占优势的食物属酸性食物。”

这段话的混淆之处在于,在营养学家看来,食物的酸碱性是要根据它们之中的极小一部分代谢物的“化学性”来定的。但是,这部分极微量的代谢物能代表食物本身吗?那时候它已经不是原来的食物了,它们已经是参与了人体内许许多多化学反应的产物了,它们的代谢物也不仅仅只是在体外燃烧成的灰分那样,只剩下钾、钠、钙、镁等阳离子和磷、氯、硫等阴离子,它们只是代谢物中极小的一部分,而食物的其他部分会产生比它们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水以及酸(如酸性氨基酸),而二氧化碳在人体内却正是产生酸性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其他部分产生的酸要远比这些少得可怜的金属离子所产生的碱多得多,如果没有人体的自我调节,人体早就酸中毒了。

至于所谓的要避免“酸性体质”的说法,恐怕就更只是忽悠人而已。提出“酸性体质”说法的人,也许根本就搞不清他们所说的是人体哪一部分的酸碱性。原来他们以为:人体流经全身心的血液呈现微弱的碱性,而且在血液的“流域”内,大多数体液也因此表现出程度不同的碱性,如组织液的pH值为7.4,脑脊液的为7.35~7.45,眼球内液的为7.2,胆汁的为7.4;小肠液的为7.6,胰液的为8,有时高达8.4。于是他们就因此而断定人体是“碱性”的了,有人就提出来要避免让体质变成“酸性”。这其实是一种貌似正确的“神话”。人体的血液能变成“酸性”吗?事实上,人体的血液在自身严格的控制下,pH值稳定地调控在7.35~7.45之间,一旦偏离这个弱碱性,那就会造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哪怕只是到了中性7.0,生命也就岌岌可危,又何从谈起会变成酸性的呢?更重要的是:人体组织是由细胞组成的,而细胞内液就是弱酸性的,pH值为6.8~7.0,这是不容改变的,因此我们完全也可以说:从细胞的角度来看,人体本来就是弱酸性的。

为了宣传酸性体质的说法,近年来互联网及报刊上还流传着这样一条流言:“日本著名医学博士柳泽文正曾做过一个实验:找100个癌症患者抽血检查,结果100个癌症患者的血液,都呈酸性。”其实这是一条被人误传的消息。正确的消息应该是:“日本东京都立卫生试验所的柳泽文正博士曾自百名癌症患者抽血检查中,发现这100个癌症患者的血液都呈现钙大量减少的酸性反应,同时镁又剧增,这说明血液及骨骼中的钙为了中和酸性而被消耗,镁因此从细胞内流出。”

可见,柳泽文正博士说的只是血液中钙、镁等碱金属离子浓度发生了严重的变化,因为它们参与了调节血液pH值的酸碱反应。他并未说癌症患者的血液变成了酸性,因为这是完全不可能的,若真是血液变成了酸性,那就会酸中毒而死亡了。某些人却以讹传讹地提出了“酸性体质论”,说经常过食大鱼大肉,会使体内的酸性物质积聚,血液就会偏酸性,人体的内环境就开始恶化,便出现了极不健康的“酸性体质”,可出现头晕、焦躁、便秘、失眠、疲劳、抵抗力下降,易患上呼吸道感染。

事实的真相是:任何动、植物食品在人体里代谢后都会产生酸。动植物都是生命体,都是由生命元素组成的,其中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要占到约88%,这些主量元素进入人体内,最终的代谢产物就一定是酸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体本来就是个“制造酸的化工厂”。

蔬菜和水果中微量的碱金属离子在人体内根本抗衡不了人体所制造出来的酸,所以多吃“碱性食品”来改善酸性体质实在是个神话。以蔬菜中的菠菜为例,100克的组成如下:水分91.2克,蛋白质2.8克,脂肪0.5克,纤维素1.7克,碳水化合物2.8克,各种维生素0.04克,各种金属元素0.6克。可见其中碱性金属元素的量是微乎其微的,它都无法与蔬菜水果自身的有机化合物所代谢出的酸对抗,还有什么能力去中和动物蛋白及脂肪的代谢物呢?食物决定不了体液的酸碱度,真正的主角应是二氧化碳及氢离子在体内的平衡。

医学和营养学告诉我们:人的食物如以动物性食品和米面类食品为主,那就会摄入过多的蛋白质、脂肪、糖类而“富营养化”,最终很容易患上“富贵病”,其中最厉害的是心血管疾病(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糖代谢障碍),肥胖病等,当然这些疾病大多是“富营养”引起的,并不是什么“酸性”惹的祸。

按照血液会变成酸性的说法,似乎人们就必须控制自己的血液包括体液的氢离子浓度了,因此就出现了许多建议如何改变“酸性体质”的说法,例如多吃碱性食品以及多喝碱性水等。其实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没有必要特别去注意食物是酸性或是碱性的,只要注意食物的多样化就可以了,因为血液的中性是由肾脏来维持、肺再给以适当的帮助的。只有在患有肾结石病或肾功能受损时,可能有必要选择特定的食品以使尿液呈酸性、碱性或中性。由钙和镁的磷酸盐、碳酸盐和草酸盐组成的肾结石易于在碱性条件下形成,因为这些盐类在碱性条件下不溶解,研究表明可以生成酸性尿的饮食有助于减少这类肾结石的生成。而尿酸和胱氨酸结石是在酸性情况下生成的,因此,在这种状况下饮食治疗应使尿液保持碱性。

人体对氢原子的调节能力是非常惊人的,已知人体里的氢原子大体上在1~2个月内就要更新50%。在没有医疗许可的情况下,人们自行尝试改变其体液和尿液的相对酸度或碱度是不可行的。因为人体是有着缓冲体系、有着调节功能的,食品的帮助也影响不了它,除非身体已有了较严重的病变。

应该指出的是,一旦人体发生了呼吸机制、代谢排泄机制的病变以及服用药物而导致体内严重的酸碱不平衡,那就可能发生酸中毒或碱中毒,甚至可导致死亡。肝硬化、严重呕吐或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容易碱中毒。此外,癔症性过度呼吸者在情绪激动时由于快速呼吸,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排出体外,导致血浆中H2CO3减少,那也会造成呼吸性碱中毒,出现心悸、大汗、面色苍白、全身抽搐等症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腹泻或服用利尿剂等有代谢疾病的人容易酸中毒,如有肺功能疾病导致呼吸缓慢,不能充分排出二氧化碳,导致血浆中H2CO3升高,那就会造成呼吸性酸中毒,症状是头痛、嗜睡,严重时发展为昏迷。

另外,人体中有些体液的酸碱性也是在变化着的,例如唾液,刚分泌时是酸性的,在紧张焦虑时会失去CO2变成碱性。又如尿液,就有酸性和碱性的变化,这取决于尿液中排泄的成分,这自然是人体自身调节的结果,但它又受着食品和药物的影响,大量蛋白质的高脂饮食就会造成尿液呈酸性,较多蔬菜类食物会使尿液呈碱性。再如胃液,虽然人体有着氢离子的输送,但它同时也受到食物尤其是饮料的影响,大量饮水或碱性饮料就会使其暂时偏离酸性,而酸性饮料又会增加其酸性。这些变化会影响到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会影响到病人对药物的吸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