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的发展史
20世纪初,美国莱特兄弟经过上千次的实验,终于在1903年制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而这架飞机当时所用的材料是木材和帆布,飞行速度也只有每小时16公里。直到1911年,铝合金研制成功,并很快取代了木材和帆布,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金属的飞机已经很普遍了。从木布结构过渡到金属结构,飞机的性能和速度获得了一次飞跃。1939年螺旋桨飞机创造的最高时速已达755公里,仅36年的时间,飞行速度提高了47倍。
但飞机的速度一直未能超过声速,音障的问题日益突出。人们经过研究发现:空气具有压缩性,而螺旋桨飞机在高速飞行时,由于压缩空气的影响,机翼或其他部位的表面会出现“激波”,造成动力下降、阻力增加,阻碍了飞行速度的提高。喷气式飞机则弥补了这一缺陷。但初期的喷气式飞机并没有超过音速。因为喷气发动机的进口温度很高,需要耐高温的合金材料,而英国研制出的镍基合金只能承受700℃,使发动机推力和飞行速度受到影响。到了50年代,高温合金有了进一步发展,已经能够制造耐800℃以上的高温合金,再加上采用了后掠角更大的机翼和其他减少阻力的措施,终于研制出一种飞行速度超过音速的喷气式飞机,突破了以前不可逾越的“音障”。
然而,这场飞机的革命并没有就此停止。在提高飞行速度的征途上,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当飞机以超音速飞行时,由于机身与空气的强烈摩擦,飞机表面温度急剧升高。飞行速度越快,摩擦发热越多,表面温度也愈高。以飞机在同温层边界飞行(那里的温度是-56℃)为例,当飞行速度等于音速时,飞机的表面温度为-18℃;2倍音速时,温度为98℃;当达到3倍音速时,飞机表面温度会升至300℃。从铝合金的耐热性来讲,当飞机速度达到2倍音速时,铝的强度会显著降低;3倍音速时,就会发生空中解体。因此,必须有一种又轻、又韧、又耐高温的材料来代替铝合金,而钛合金正好符合这种要求。钛合金的最高工作温度可达550℃。
飞机的出现,至今不过100年的历史,因此还有很多要求完善的空间。安全、迅速、舒适和经济一直以来都是飞机制造追求的目标。与20世纪60年代的波音727相比,80年代制造成功的新一代中短程飞机波音757和波音767,在燃油消耗上已经降低了35%。但随着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各航空公司也都积极地寻找新材料,来为飞机减重,以降低耗油。
波音757是一种窄机身短程旅客机,载客190人;波音767是一种半宽机身中程旅客机,载客250人。新飞机的机身和机翼上,大量使用了改进的铝合金和复合材料。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由于采用聚芳酚胺(凯芙拉)纤维和碳纤维复合材料,使重量比用铝减少了20%~40%。波音767飞机上有24个零部件共使用了3吨碳纤维与凯芙拉—49混纤复合材料,比早期采用的玻璃纤维—环氧复合材料还要轻。波音767还是第一种使用铝合金主起落架梁的民用飞机,而波音757飞机由于空间的限制,选用了钛合金主起落架。此外,两种飞机都增加了超高强度钢的品种和用量。
这样一来,一架波音767飞机由于采用复合材料减重450公斤,采用超高强度钢减重900公斤,采用改进铝合金减重363公斤,三项总计共1.7吨。据统计,飞机结构如减轻1公斤,每年可节省燃料2900公斤,可见其经济效益有多大。波音公司已在20世纪90年代的波音旅客机上,进一步扩大使用了复合材料。据称,除发动机和起落架外,大部分结构材料都能采用碳纤维和聚芳酚胺纤维,那么这架乘坐250人的飞机可减轻重量6吨!
航空发动机的改进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更多地使用比重小的钛合金和复合材料,以减轻自重;二是更多地使用工作温度高的新型高温合金,以加大推力和提高热效率。1982年波音767飞机的发动机上开始使用单晶涡轮叶片。单晶合金的强度、疲劳寿命、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都比普通合金高,使整个热效应提高30%。
至于高超音速的航天飞机,其表面温度可达到1000℃以上,这时任何合金都无能为力了,只有采用特种复合陶瓷材料才行。
1981年4月12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航天飞机机身长37.2米,翼展23.8米,重量为68.8吨,大大超过了1969年登月的“阿波罗”飞船。它的主发动机使用液氢和液氧作燃料,加上外部燃料箱和两台固体燃料助飞火箭,发射时的全长达56米,实际重量2020吨。
航天飞机的技术相当复杂,涉及了空气动力学、气动加热、设计、制造、试验和计算机控制等方面。与火箭相比较,航天飞机有关键的两个要求:重返大气层的热防护和长寿命火箭发动机。机身防热材料要求重复使用100次,火箭发动机要求连续飞行55次无大修。对于习惯于一次使用观念的火箭设计师,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考验。
航天飞机的特殊性能又对材料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在航天飞机执行完空间考察任务后,由120公里轨道再入大气层时,表面最高温度可达1500℃。根据不同部位的工作条件,航天飞机使用四种防热材料:头锥和机翼前缘受气动摩擦最大,温度最高,超过1260℃,使用表面涂硅的碳—碳复合材料。这是一种以热分解石墨纤维布作为增强剂、碳化树脂为基体的复合材料,工作温度居复合材料的第一位,是高温结构和热防护的理想材料;机身和机翼下表面需耐热650℃~1260℃,由2.4万多片高温陶瓷瓦组成;机身侧面和机翼上表面耐热370℃~650℃,由7000多片低温陶瓷瓦组成;货舱门、尾段、机身等部分温度不超过398℃,防热较为容易,采用聚芳酰胺纤维制造的毡瓦,是一种柔性重复使用材料。
防热陶瓷瓦的防护面积占全机面积的70%,是航天飞机热防护系统的主要组成;由直径1.5微米、纯度99.7%的氧化硅短纤维加入胶状氧化硅热压制成。
陶瓷瓦的特点是重量轻(密度0.14克/厘米3)、耐热性和隔热性好。缺点是具有一定的脆性,并且根据不同的位置来变化形状和厚度,所以粘贴技术相当复杂,全靠人工来一片片粘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原订1979年11月上天,可是后来多次延期,都是因为防热陶瓷瓦出的毛病。原来临发射前在地面试车时,贴在航天飞机机体上的陶瓷瓦在538℃~649℃已大片剥落。官员们大吃一惊,紧急召集了一个五人专家小组商讨对策。经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后发现,这些剥落的陶瓷瓦中的纤维分布不均匀,导致了传热不良、局部过热。后来在一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的建议下,提高了陶瓷纤维喷硼化硅后的凝固速度,使纤维排列的均匀性不受干扰,才解决了问题。航天飞机第一次飞行结束,经检查机表面各部分的温度未超过计算值,令人担心的陶瓷瓦损坏意外地少,仅剥落700片左右,加上厚度减少需更换者,仅1300余片,占陶瓷瓦总数的4.5%,基本上满足了设计要求。
1982年7月发射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部分防热陶瓷瓦改用80%氧化硅纤维和20%含硼纤维混合制成的陶瓷瓦代替,效果更好,今后航天飞机的热防护系统仍是有待改进的项目之一。
关于航天飞机发动机所用材料不多,已知高压氧涡轮泵和高压氢涡轮泵采用的叶片,都是用最新的高铬—钴—钨镍基高温合金MarM246,按定向凝固精密铸造工艺制成,提高了抗热冲击性能。航天飞机主发动机的导向叶片,也采用MarM246合金,由更先进的单晶精密铸造工艺制成,这种导向叶片是空心的,用液态氢进行冷却,更进一步提高了抗热冲击性能,从而保证了发动机低重量、长寿命的要求。
航天飞机的研制成功,是人类征服太空的又一次胜利,也显示出在现代技术革命中材料举足轻重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