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豪
20年前,绿皮车在中国铁路客运中还随处可见;10年前,中国铁路客运最高速度才是160公里/小时;8年前,中国的铁路提速到200公里以上,“和谐号”进入了百姓的视野。而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高铁运营总里程已高达1.6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中国高铁的运营速度也是世界最高。任谁也想不到,仅仅过去8年时间,中国高铁就能发展到如此程度。
事实上,中国高铁的发展,影响的不仅仅是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更是在战略上改变了世界格局和中国发展的方式。借高铁见闻这本关注世界高铁历史的书,我也谈谈中国高铁的战略意义和影响。
高铁改变现有世界经济游戏规则
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总体上一直是陆地社会,即人类更多的活动发生在陆地上。虽然,人类对大海的征服从未停止,但与陆地活动相比,海上活动只是社会的一小部分,在经济活动中的占比总体偏低(历史上,中国宋朝特别是南宋时期,海上经济活动一度较为发达)。因此,在长达数千年的农业社会,陆权一直占据着社会政治的核心。
直到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过去陆权主导人类社会的现实彻底改变。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海上贸易逐渐取代陆上贸易成为西欧经济的主体,西欧人通过发展与世界其它国家的海上贸易以及对世界他国的掠夺,完成了原始积累,并于18世纪爆发工业革命。之后,在世界经济活动中,陆权一直从属于海权,原因是海上运输较陆上运输有三大明显优势:
优势一:海上通过能力大。海洋运输可以利用四通八达的天然运输航道,不像火车、汽车受轨道和道路的限制,故其通过能力大。
优势二:运量大。海洋运输船舶的运载能力,远远大于铁路运输车辆和公路运输车辆。如一艘万吨船舶的载重量一般相当于250-300个车皮的载重量。
优势三:运费低。按照规模经济的观点,因为运量大、航程远、分摊于每吨货运的运输成本就少,因此运费相对低廉。
这三大优势,使得控制世界的权力掌握在那些控制了海洋的人手上。所以,我们看到,在近代西方,谁是海上的霸主,谁就是世界的最强国。比如19世纪的大英帝国、20世纪的美国,都是在掌握了海洋霸权后,而成为世界霸主的。
既然海权成为世界主导是由于海上贸易运输的优势,那么当陆上运输在这三方面赶上海上运输,再加上陆上运输的安全性高、风险小、运输路线完整、运输速度快等优点的发挥,则世界经济游戏规则必然改变。高速铁路技术的成熟,事实上给这一切提供了战略机会。
事实上,早在1964年,日本新干线的开通,火车的速度就进入200公里时代。但是,新干线技术虽然优秀,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狭小,高速铁路除了改善日本国内的经济环境外,并未对世界经济游戏规则有任何冲击。直到1990年代,欧盟一体化进程加速,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瑞典、英国等欧洲大部分发达国家,才开始大规模修建该国或跨国界高速铁路,逐步形成了欧洲高速铁路网络。这次高速铁路的建设高潮,客观上加速了欧洲的经济、政治融合速度,给欧洲国家带来了包括能源、环境、交通在内的巨大经济利益。但即使如此,高铁仍未对现有世界经济游戏规则带来威胁。
直到中国发展高铁,这种局面才开始改变。
从2004年开始,中国仅用7年时间,就完成了对日本、德国、法国等高铁技术强国的追赶,不但创造了高速铁路试运营的最高速,也成为拥有高铁里程第一的国家。这一切之所以来得这么快,除了铁道部过去几年工作成效卓著外,更重要的是基于中国拥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三点竞争优势:
第一,中国国土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巨大。高速铁路的发展,有足够的延伸空间和足够的乘坐人口非常重要,否则高铁的效率优势将较难发挥。中国恰恰具备这两点基础,一方面是国土面积辽阔,另一方面是人口基数巨大,这一切使得高铁在中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也容易获得快速发展。这两个基础条件,无论是日本还是欧洲诸国,与中国都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中国有完整的工业链、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工程施工能力。没有完整的工业链,高铁技术难以快速吸收,更别说独立研发;没有强大的制造能力,产品必然受制于人,发展一定受限;没有强大的工程施工能力,高铁施工速度必然难以保证。然而,中国具备这三种能力,于是能在数年时间内,完成对发达国家的追赶甚至超越。
第三,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中,且仍将继续高速发展。这一点是任何发达国家都不具备的。发达国家由于投资趋于饱和,其经济增长空间有限。中国则不然,它正在进行着城市化、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无论是中西部的基础建设投资、生产效率的提高空间还是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都仍有巨大的发展机会。这一切,一方面给高铁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另一方面高铁的发展也加速经济的发展。
高铁的发展使其在速度上正在向航空靠拢,而其效率却要比航空更高。与此同时,高铁能够发展起来,货运的重载铁路也在发展。中国在建的重载铁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也已全线贯通,其中山东段—莱芜以东至日照段,按时速200公里/小时设计。这意味着,未来高速铁路和重载铁路完全可能结合起来,铁路在国际贸易的货物运输上不但具有海运运量大、运费低的特点,还将比海运更有效率、更安全。
这些人类重大技术的变革,将又一次改变人类世界的游戏规则。而如今的中国,恰恰又利用自己的优势,在战略上占据了制高点。
高铁给中国带来的战略机遇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是一部交流融合的历史。从一个个小部落,不断互相交流融合兼并,形成大部落。大部落再不断发展,形成如今的民族、国家。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世界未来必然融为一体。在这种大势所趋下,最先融合的必然是经济,其后是文化与政治的融合。
人类融合首先讲究的是就近原则,即物理距离越近、交通越方便,就越率先融合在一起。这一点,早已得到历史的验证。那么,就现在的世界格局来说,考虑到人口、经济总量、经济发展的互补性等因素,欧、亚、非三大洲无疑是更容易从经济上走向融合的三个区域,特别是欧亚大陆,经济融合的趋势更为明显。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站在欧亚大陆每一个国家的立场上,大家都需要进一步融合。
过去一个多世纪,世界大融合止步不前的原因有四:
一、西欧国家之间一直难以统一,长期处于你争我夺的战争状态或准战争状态,阻碍了他们进一步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优势。事实上,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海洋霸主就不断轮换,直到大英帝国一统海洋为止。然而,虽然英国统治了海洋,但在西欧大陆上却并未实现统一,反而是争夺得愈加激烈,并最终在20世纪初大爆发,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之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西欧统治世界的时代结束,海洋主导权易手,美国成为新的海洋霸主。美国是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的国家,其战略策略是分化欧亚大陆,让处于从属地位的西欧国家,不再有主导整合的能力。
二、东西方意识形态因素阻碍了欧亚整合的脚步。这种意识形态,包括政治上的、文化上的,特别是大量殖民地国家的政治觉醒,使得世界政治生态发生巨变。在这个背景下,东西方意识形态发生了剧烈冲突,这种冲突必然是整合的巨大障碍。
三、东西方对抗状态下的地缘政治因素。东方有中国这样的大国,北方有横跨欧亚大陆的前苏联,再加上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均处于从属地位的西欧,在地缘政治剧烈博弈的情况下,经济交流几乎处于半停滞状态,整合进程自然难以迈进。
四、东西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平衡。过去,东西方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差距过大,这种天壤之别的巨大差距,使得双方很难形成相对公平的经济融合。
如今,随着冷战结束、欧盟一体化程度的大幅提高、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弱化、东西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拉近、彼此合作的经济利益空间不断加大,以及美国实力的进一步衰弱和欧亚大陆国家实力的上升等因素,欧亚大陆经济整合进入加速阶段。
恰在此时,中国高铁崛起,不但在技术上赶上了最发达国家,还以极快的速度在中国大陆建设普及。中国巨大的制造生产能力和工程施工能力,完全有能力在欧亚大陆卷起一股高铁旋风。
于是,我们看到,规划多年的泛亚铁路建设开始加速。2011年4月25日,从中国云南昆明到新加坡的高铁线路开工建设。这条高铁线路,途经中国老挝边境磨憨、著名旅游城市万荣等,抵达老挝首都万象,再从万象过泰国曼谷和马来西亚吉隆坡,最终到达新加坡。该条铁路全长3900公里,预计2020年全线贯通,届时从昆明到新加坡,坐火车只要10多个小时。
未来,泛亚铁路还将有通过缅甸的西线和通过越南的东线,泛亚高铁建成后,中南半岛东边的越南、柬埔寨,可以与西边的泰国、缅甸连成一气。中国大陆与湄公河流域三亿人口的政经关系将更为紧密。一个交通一体化的东南亚,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必将越走越近。
试想,随着高速铁路的修建,铁路的客货分流必然为货运提供巨大运能。与此同时,随着重载铁路技术的不断提高,铁路运输相比海运的劣势将会大大降低。与此同时,铁路运输安全性强、危险小、运速快、运输路线完整性等优势将更加凸显。这种发展趋向,必然带来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颠覆性变化,也必将改变过去的地缘政治关系、世界军事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模式。
那么,这一切,结合高铁和重载铁路的出现,又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战略机遇和好处呢?
一、构建全球大市场,并使中国成为大市场的中心市场。
人类社会自诞生那天起,就不断走向融合、同化,所以全球大市场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谁逆潮流而动、逆势而为,就必然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
在人类同化的历史上充满着荆棘,有通过贸易、文化交流进行的同化,也有通过战争进行的同化。随着人类走向文明,率先从经济开始融合同化,之后跟进文化政治的同化,从而尽量避免残酷的战争掠夺也是大趋势。在浩浩荡荡的人类同化大潮中,在正在形成的全球大市场的过程中,我国恰好迎来了战略性机遇。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对外改革开放,不但使得东西方冷战结束,更使得东西方加速经济整合的障碍去除。最大障碍去除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充裕的欧亚大陆,经济融合是必然趋势。所以,我们看到,中欧如今已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和俄罗斯、中亚、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国家的贸易量持续高速增长。在这种背景下,欧亚大市场呼之欲出。
如今,经过新中国头三十年的积累与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如今已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国还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30年世界经济增长最快、最稳定的国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消费力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一直较低,即使近几年高速增长,如今也仅有50%多一点(发达国家在70%左右),我国的城市化如今同样只有50%多一点(发达国家在70%左右)。但是,我国却是储蓄率世界第一的国家。
这些基础,使得中国有能力继续维持经济的高增长,从而不断增加自己经济对资源和商品的吞吐量。与此同时,中国又正处于城市化、产业升级和消费化过程的加速阶段,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打了基础。而高铁和重载铁路的出现,将促使这一切变成现实。
二、可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继而跃居为金融中心。
以中国的经济人口规模、制造业能力、经济潜力来看,中国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并非遥不可及。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和第一大贸易国,虽然距世界贸易中心还有很大距离,但以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只要足够强大的物流网建立起来,再加上中国城市化、产业升级和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最迟在2020年左右就会实现。而高铁和重载铁路的出现,必然加速中国高效物流网的形成,必能大幅提高中国的资源、商品吞吐能力。那么,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又多了一个重要保障。一个人口超过13亿、城市化水平在60%~70%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距离世界经济中心还会遥远吗?
至于金融中心,这条路可能会更长。但是,我们从中国股市2005年到2007年,两年多时间快速膨胀10多倍的历史可看出,中国的资本市场究竟有多大!而且,在当前中国资产泡沫化依然较轻,金融产品依然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中国金融资本系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随着金融系统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资本市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也并非遥不可及,是正常可期的发展目标。当然,所谓世界金融中心,必然建立在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基础上。
三、可大大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地位。
在中国有足够大的制造业能力,有足够强的经济实力的背景下,当中国再有足够强大的物流网络,有足够大的消费市场潜力,那世界经济必然唯中国经济马首是瞻,中国就有足够强大的调动世界资源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必然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经济地位提升的同时,中国还起到了连接东南亚、东亚、南亚、中亚、中东和欧洲的作用,在有足够大的经济能力的同时,政治能力必然得到提升。至于军事能力,有那么强大的铁路运输能力,加上中国军力本身就较为强大,其综合军事能力必然得到相应跃升。
四、可加速中国的产业升级。
中国经济如今面临着结构转型,其中重大转型之一就是产业升级。之所以产业升级如此重要,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过去一直徘徊在中低端产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其经济附加值也就低,因此人均生产率必然就较低。随着中国新增劳动力的减少、人口红利面临枯竭,要提高人均生产率,就必须在中高端产业方面下功夫,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人均生产率。
高铁,恰恰就是高端制造产业。经过数年的发展,如今中国高铁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相比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中国还有制造和施工能力强的优势。因此,中国高铁在向外进行产品技术输出时拥有更好的性价比优势,也就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再加上中国国内的高铁需求,高铁在给中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能带动相关高端产业的发展,能起到中国产业升级排头兵的作用。
五、可使我国经济内部发展趋于平衡。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有东、中、西部的巨大贫富差距,有城市和农村的巨大贫富差距,有同一省份不同地区的巨大贫富差距,这些不平衡,一方面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困扰,同时也是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所在。高铁的出现,一下子缩短了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时空距离。
同时,在高铁的促进下,城市经济圈、省际经济圈在快速形成,大大拉近了城乡距离,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客观上,高铁的发展,使得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发展更加趋于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更加趋于平衡。这种加速平衡的过程,也是我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的过程,高铁则是这个过程的润滑剂。
综上所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高铁的出现和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正在改变这个世界,同时也在改变世界权力的结构和模式。作为生在这个伟大时代的人,我们将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而高铁见闻的这本著作,恰恰详细描述了这一进程,相信读者能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