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TGV中可以看到法国令人赞叹的科技、发展和创新的能力。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
高铁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让业已被断定为夕阳产业的铁路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美国铁路在1916年达到史无前例的40.9万公里以后,就开始了拆的过程。美国不但是修铁路的冠军,在拆铁路方面也是冠军。到现在美国已经拆了将近20万公里的铁路。如果把美国拆除的铁路当作一个国家的铁路网来进行排名的话,历史上铁路网长度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是:美国、美国拆除的铁路、苏联。
“二战”期间,铁路的重要作用曾经在欧美国家中短暂回潮。美国本土在“二战”期间调动的军队累计超过89个师,平均每个师1.5万人,它们分布在美利坚辽阔的土地上,所以调动一个步兵师需要48列火车(16节客车+2节餐车组成);另外还需要配套20列货车(每列50—60个车皮)提供后勤保障。所以1944年美国运送部队的总人公里数分别达到1916年的2.5倍和1939年的5倍。美国4.2万台机车昼夜不停地运转,让美国铁路成为庞大的战争机器。1942—1945年期间,德国也出厂了7559台专门为战争设计的简易机车52系列,这种机车可以牵引1.2万吨货运列车,创造了同一系列机车生产数量的世界纪录。但是“二战”后铁路进一步式微,欧洲也加入了拆铁路的阵营。火车的故乡英国在欧洲率先开启了拆铁路的进程,然后联邦德国在1950年之后也拆除了将近20%的线路。151在人们的眼中,铁路已经成为一个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垂垂老者,只能在落日余晖里回味19世纪曾经有过的辉煌。造成铁路这种境况的主要原因是,公路与航空的快速发展,人们觉得它们是更加便捷的交通工具。通常情况下,政治家、商人、白领,要么翱翔在蓝天上,要么就驾车行驶在一条条平整的高速公路上。在飞机与汽车面前,火车已经变得太慢、太乱、太不舒适,在人们的心目中火车已经成为煤炭、粮食等货物的运输工具。于是美国逐渐变成了“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欧洲的法国也不遑多让,1956年法国全国拥有324万辆汽车,到1960年代末这个数字就已经增长到1500万辆。152连法国铁路部门的大多数人,都开始逐渐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他们也看不到铁路未来发展的方向。153
但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铁——日本东海道新干线的开通,让世界铁路界眼前为之一亮,让人们看到了这种古老的运输方式所蕴藏的巨大能量。最让他们侧目的原因是新干线的安全性。随着汽车数量的大幅增加,道路交通开始成为人类第一大杀手。数据统计,1966年美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达到了50894人,154相当于每小时接近6人死于交通事故;而根据中国卫生部发布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显示,1951年中国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仅为852人,但到2002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0.9万人,155相当于每小时有近13人死于机动车交通事故。作为一种鲜明的对比,新干线的安全性让人诧异不已,在它运送的超过10亿人次旅客中,竟然没有一位旅客因为新干线本身的事故死亡。人们惊奇地发现铁路竟然运营速度越快越安全,要知道2005年日本的普通铁路还发生过死亡107人的特大交通事故,更不用“提日本国铁战后五大交通事故”了(五大事故死亡总人数近2000人,具体参见本书第三章)。这一数据充分证明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后期世界各国开通的高铁进一步佐证着这个事实)新干线为什么会拥有如此良好的安全运营纪录呢?有四点不得不提,首先它引进了全封闭的线路运营环境,没有任何平交道口,只允许高速列车在新干线线路上运营。其次它引入了列车运行计算机管理系统,调度室里的中央计算机能够与运行列车紧密连接,列车信息由轨道电路传输给中央计算机,无论列车在什么位置,在调度室里,你都能够从中央计算机的大显示屏上进行跟踪。其三,高速列车引入自动驾驶系统,列车上装有车载电子控制管理系统,在高铁运行时如果司机不进行人工干涉,高速列车将自动完成加减速过程,列车上的控制系统会自动分配牵引动力、制动力等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营。其四,高度发达的通讯手段,列车之间、车站之间、列车与车站之间、中央计算机与列车之间均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输,大大提高了高速列车的安全管理能力。
新干线的成功让欧洲铁路界人士脸上火辣辣的,原先在铁路技术领域无足轻重的日本竟然率先在世界上建成了高速铁路,并开始引领铁路行业走向复苏,欧洲铁路人固有的技术上的自负、心理上的自尊都让他们心里有些失落。欧洲铁路毕竟技术底蕴深厚,他们也不愿低下高贵的头。如原JR东日本公司会长山之内秀郎先生曾经回忆:1969年法国国铁的朋友告诉他,“日本的新干线没有什么崭新的技术。建一条像新干线一样的高速铁路,我们很快就能建好……”法日友好协会的会长也在有日本人参加的公开场合表示,“从日本邮来的圣诞卡的一半都是新干线的照片,日本人通过这样的手段在全世界宣传着他们的新干线。这个现状是我们所不能容许的。我们必须要建设自己的高速铁路。”156
于是欧洲展开了反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