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4 分子间作用力
1.取向力 当两个极性分子彼此靠近时,由于固有偶极存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使分子发生相对移动,并定向排列。因异极间的静电引力,极性分子相互更加靠近。由于固有偶极的取向而产生的作用力,称为取向力(orientation force)。两个极性分子的相互作用如图7.21所示。当然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不会完全定向地排列成行。
取向力的本质是静电引力,它只存在于极性分子间,可根据静电理论求出取向力的大小。
2.诱导力 当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极性分子使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彼此分离,产生诱导偶极(induced dipole)。这种由于诱导偶极而产生的作用力,称为诱导力(induced force)。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相互作用如图7.22所示。同样,当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除取向力外,在彼此偶极的相互影响下,每个分子也会发生变形而产生诱导偶极,因此也存在着诱导力。
诱导力不仅存在于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间,也存在于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诱导力的本质也是静电引力。
3.色散力 当非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分子中电子的不断运动和原子核的不断振动,常发生电子云和原子核之
间的瞬间相对位移,而产生瞬间偶极。分子间由于瞬间偶极而产生的作用力称为色散力(dispersion force)。非极性分子的相互作用如图7.23所示,由于从量子力学导出的这种力的理论公式与光色散公式相似,因此把这种力叫做色散力。虽然瞬间偶极存在的时间很短,但是不断地重复发生,又不断地相互诱导和吸引,因此色散力始终存在。
色散力与分子的变形性有关。变形性愈大,色散力愈大。
对分子间力的分配,有人做过计算,结果列于表7.6。
表7.6 分子间作用力的分配情况
由表7.6可以看出,分子间总是存在色散力的。对大多数分子来说,色散力是分子间主要的作用力,三种作用力的大小一般为色散力>>取向力>诱导力。
总之,分子间的力是一种永远存在于分子或离子间的作用力,由于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小,所以它通常表现为分子间近距离的吸引力,作用范围仅在几百皮米以内;其作用能的大小从几到几十kJ·mol-1,比化学键小1~2个数量级。它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物质的性质,如熔点、沸点等与分子间的力有关,如范德华力小的物质,其熔点和沸点都低。表7.6中的Ar和CO都是难液化的气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