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们有必要对有关黑洞实验方面的问题做一简要说明。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些物理学家用实验观测的方法在宇宙中寻找黑洞,并列出了若干个天体作为黑洞的候选者。而且,作为黑洞的候选者的天体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近年来一些科研机构还在不断地发布消息,宣布观测到了新的黑洞。
例如,2010年11月15日美国宇航局宣布,研究人员在距地球大约5 000万光年的太空,发现了一个30岁左右的黑洞,可能是人类发现的最年轻的黑洞。对于这类新闻发布会,需要提醒读者注意,在发布会结束前,通常新闻发言人都会说下面这句话“虽然该天体是黑洞的可能性很大,但也不能排除其他解释。”
由于黑洞是看不见的,人们所说的实验观测方法都不是直接观察到黑洞,而是利用一些间接方法,对看不见的天体进行预测。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根据恒星演化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当晚期演化的恒星质量大于中子星临界质量的上限时,这个恒星将继续塌缩,塌缩到施瓦西半径以内而形成黑洞。因此,这些观测方法最终依据的还是施瓦西黑洞理论。
换句话说,目前有关黑洞的实验观测方法,在判定黑洞时依据的都是施瓦西黑洞理论,即如果预测得出一个星球的半径小于施瓦西半径,这个星球则被认为是黑洞的候选者。
本书的研究表明施瓦西黑洞理论是错误的,在真实的物理时空中并不存在施瓦西黑洞。因此,依据施瓦西黑洞理论判定黑洞的方法也是错误的。
目前许多天体物理学家倾向于存在黑洞,他们的主要依据是:根据计算,一颗太阳大小的恒星,半径大约为7×105km,密度为1.4g/cm3;如果将其压缩成为一颗白矮星,半径将收缩到104km,密度达到1t/cm3左右;如果形成中子星,其半径将缩到10km,密度达到(108~109)t/cm3;如果继续收缩,当半径小于3km时,星球的半径就小于施瓦西半径了。现在,白矮星早已观测到,原来认为不可思议的中子星也找到了,从天文学的角度看,施瓦西半径与中子星的半径相差不大,因此,一些天体物理学家认为找到黑洞只差一步之遥了。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笔者与这些天体物理学家的分歧在于,他们认为,当一个星球的半径小于施瓦西半径,这个星球就是黑洞了。而笔者的观点是宇宙中可以存在半径小于施瓦西半径的星球,但这种星球也不是黑洞,因为,黑洞和永动机一样,违反了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宇宙中任一星球都不是黑洞。
总之,目前有关黑洞方面的实验观测工作,其理论依据是施瓦西黑洞理论,而这个理论是一个错误的理论,因此,依据这个理论所进行的实验工作,都不能作为证据来证明宇宙中存在黑洞,这些观测结果至多只能说明宇宙中存在半径小于施瓦西半径的星球,但这种星球也不是黑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