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科学经历与霍金不同,钱学森曾亲手写过一份简历:1932年铁路机械工程,1934年航空工程,1936年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1939年弹性薄壳理论,1942年火箭技术,1946年核动力理论,1949年航天工程,1950年工程控制论,1954年物理力学,1956年运筹学、系统工程,1978年系统科学。
1994年钱学森在其私人通信中谈到了他的科学经历,他写道:“30年代中期到美国MIT及CIT学习,MIT重在工,而CIT则强调理工结合。我在CIT选修了不少理科课程,如微分几何、复变函数论、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统计力学等,博士论文也是用数理理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后来十几年在MIT及CIT教学做研究,从薄壳理论、气动力学、火箭技术到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也都是理工结合,用‘理’去解决‘工’中出现的新问题。”(《钱学森书信集》,1994年2月7日致钱学敏的信)
由此可见,钱学森走过的科学道路,是一条理工相结合的道路,这条道路使他不仅具备丰富的工程实际经验,而且还有宽厚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这些知识储备和经历使他能够深刻的领会到科学的真谛,成为一位很有远见的科学家,从下面三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钱学森的远见。
(1)1939年,钱学森与卡门一起提出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此后,他又和郭永怀一起提出了“郭永怀-钱学森猜想”,在这些研究中,讨论的都是非线性空气动力学问题,20世纪60年代,非线性问题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件事情表明,钱学森在非线性研究方面至少超前了20年。
(2)1953年,钱学森在美国首次正式提出物理力学的概念,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还开设了这门新的课程,并编写了《物理力学讲义》。物理力学的宗旨是通过对物质的微观分析,总结和整理物质的宏观性质,找出内在规律,从而得到所需数据。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都在沿着钱学森最早指出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和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物理力学后来在国外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在超临界状态的物理力学获得了突出成就,近年来,纳米技术更是突飞猛进,而物理力学正是纳米技术的基础。
(3)20世纪60年代,在大爆炸宇宙学刚热起来的时候,钱学森就将其称为相对论周围那些“乌烟瘴气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明确地指出:“要么放弃马克思主义时空无限的论点,要么批评大爆炸宇宙学的谬误,二者必居其一。我是坚持时空无限论点的,认为现代科学的宇宙学还很不完善,有待今后的继续努力。”
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钱学森批评大爆炸宇宙理论,但是,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钱学森曾经从事过理想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在理想流体理论中就存在着奇点问题,笔者就是在研究理想流体力学奇点问题时,接触到霍金的理论并对他的理论产生了怀疑。
我相信,每一个熟悉理想流体力学理论和广义相对论奇点问题的人,都会产生与我相似的想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