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
文◎卜键
清末,哥萨克骑兵军官在中国北部的村庄。1893年《伦敦新闻画报》绘
康熙帝将罗刹视为肘腋之患,已然隐忍很久了。
康熙二十一年(1682)冬,郎谈、朋春等人受命探察雅克萨归来,信心满满,向皇上请求整军速战,一鼓拿下敌人的要塞,没想到竟被拒绝。康熙帝谕以“兵非善事,宜暂停攻取”,也让几位武将一头雾水。孰不知其心中正谋划着一盘通局大棋,不仅仅是要毁掉一座敌堡,而且要为本朝兴建一座更大的城,名字就叫“黑龙江城”。康熙朝晚期勘测绘制的《皇舆全览图》,标注了此城的满语名称“萨哈连乌拉和屯”,萨哈连乌拉,即黑龙江,和屯指城镇。
俄人在黑龙江流域建造城寨营垒,算来已经超过30年了。不管是上游的雅克萨堡,中游的库马拉堡,还是精奇里江的上结雅斯克堡与靠近瑷珲的结雅堡,都是你建我拆,拆了再建,建了又拆,几经反复,如牛皮癣小广告一般难以根除。再一次将雅克萨荡平,的确不太难,甚至连三千官军也不要,但怎么能保证敌人不卷土重来呢?如果派军队驻守,也存在不少现实问题:人数多难以保障粮草供应,而少了又极为危险,随时有被哥萨克匪帮吃掉的可能。
奉旨领兵前来的副都统萨布素,奏请以乌喇宁古塔所属三千官军,分为三班,由将军都统分别率领,在中游设立木城轮流驻扎。其思路仍将这里归属宁古塔将军兼管,康熙帝不允。他决定设置由黑龙江将军统辖的军政一体的大区,兴筑黑龙江城,直接升格为独立的将军衙署。康熙帝也对该城驻军作出安排,命调1500名官兵来此戍守,携带家属,屯田戍边,并配属水师舰船、红衣大炮与鸟枪。这是一个重新规划边疆政区的举措,极具战略大局的发展眼光。
既然命名为黑龙江城,自然要建在黑龙江畔,但该江绵延数千里,在哪个河段兴建这座军镇?建在左岸还是右岸?
康熙帝将建城地点定在黑龙江左岸的瑷珲。
瑷珲,得名于一条不大的艾浑河(俄名芒嘎河)。这里曾是达斡尔人的村落,明代典籍中已有记录,译作艾呼、艾浒等,在精奇里江口以东数十里处。瑷珲土地平沃肥美,居住着很多从事农业种植的百姓,便于军粮的就地征集;又能控驭两条大江,扼住哥萨克的侵略要冲,不管是从雅库次克越山南下的,还是由雅克萨沿江东进的,都将在瑷珲被堵截。而选择在江左设置将军衙署,必然要下设副都统和总管衙门,各有专城,也会将卡伦军台推向更远,有利于保卫边境和安定民心。这里位置适中,为水陆交通的枢纽:向西十余日抵达雅克萨,可以镇抚黑龙江上游地域;向北十余日可达精奇里江上游,便于清剿越过外兴安岭进犯之敌。至于与后方的联系,既有陆路,又有航道,不至于孤悬边地。选址之恰当,令人赞叹!
由于当地缺少大批量烧制砖瓦的先例,加上木材丰富,新建的黑龙江城主体为木城。所谓“木城”,是指城墙与城内建筑物多数以木头建造,与内地的高大城池有很大区别。黑龙江流域此类木城甚多,有清朝地方各衙门建的,达斡尔人建的,也有俄国人建的,规模不一,坚固与简陋的差异也很大。但建造一座内设将军、副都统衙署的黑龙江城,规格则大为不同。1683年秋,萨布素奏请从宁古塔调500人来兴建城池,皇上认为该镇抽调已多,另派600名盛京士兵携带工程器械赶来。同时命萨布素率军越精奇里江西进,沿黑龙江上行100余里,在一个叫额苏里的地方构建屯兵大营。额苏里也曾是达斡尔古寨,田亩相连,原住民为躲避哥萨克内迁。清军营建了木城、军港和粮仓,玄烨也命于此设兵驻守,与瑷珲的黑龙江城形成呼应之势。
有关第一座黑龙江城的规制,《盛京通志》记载甚简:“周围九百四十步,门五。”指的是内城,与同类城池大致一个规格。据《宁古塔纪略》《柳边纪略》诸书记载:宁古塔城,核心也是各衙署所在木城(即内城),周回约二里半,东西南各一门,因北部为将军衙门所在,不设门。外为官兵与百姓所居,再环以土城,周长八里,四面有城门。再如乌喇城:衙署在木城,城外为濠沟,濠外再筑土墙,“康熙十五年春移宁古塔将军镇之,中土流人千余家,西关百货凑集,旗亭戏馆,无一不有”。流人虽大多穷苦潦倒,却也能促进边镇的繁荣。
《黑龙江外记》卷二,说黑龙江内城与齐齐哈尔相同:“排木为重垣,实以土,具雉堞之观,四门皆有楼橹,方一千三百步,崇丈八尺。”至于外城,周遭十里,在西南北三面也是排木为墙,东面临江。因为临江就不立墙垣,吉林乌喇也是如此,倒也省钱省工,可难道不知罗刹多来自江上?
对于一座历史名城、边疆重镇,以上记述太过简略。倒是俄人马克的《黑龙江旅行记》一书,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要塞呈四方形,每边长约一百俄丈。整个要塞是由内外两道栅墙构成的,外栅墙高七俄尺,内栅墙高四俄尺半。外栅墙距内栅墙一俄丈。两道栅墙固定在一排横木上,相互之间距离也是一俄丈。内外栅墙之间有一道高二俄尺的土堤。应当指出,每道栅墙都是用一些不太粗的木桩夹成,外栅墙的木桩上端削尖。要塞的每边中间均开着大门。四角各修着塔形突出部,高度与要塞相等。每座大门旁边也都有这种突出部。此外,要塞四角与大门之间还各修两个突出部……(第五章:在瑷珲城的逗留)
他说的要塞即是内城,是已迁至该江右岸、降为副都统衙署的瑷珲木城,但仍保留着原黑龙江城的格局。不管是内城,还是外城,都没有太大变化,靠江的一侧仍没有城墙。书中写到的突出部当是楼橹,矮矮地连在木桩土堤之上,大约一两炮就会灰飞烟灭。毋怪马克忍不住要发出讥笑,说:“整个要塞的建筑表明,中国的军事技术处在可怜的原始状态。”
新兴的黑龙江城是一座军镇,将军衙门之下为五司四协领,首先进驻的是1500名乌喇宁古塔官兵,以及就近征调的1000多名索伦兵,编为八旗二十四佐,并有汉军两佐、水师一营。最早的瑷珲城居民,是陆续到来的官兵家属与嗅觉灵敏的商人。康熙帝还指名将一些犯事官员流放至此地。1687年春,原云贵总督蔡毓荣贪腐事发,刑部拟为斩立决,钦命免死发往黑龙江;几天后,审理此案的刑部尚书禧佛、侍郎敦多礼因徇私包庇,也被革职遣发黑龙江。两个月后,原杭州将军、正白旗都统马哈达也被革职,“发往黑龙江效力”,罪名是推荐任用属下时有私心。呵呵,若说蔡毓荣在攻占昆明后侵吞逆产、纳吴三桂孙女为妾是犯了大罪(其实清军入关之初,将帅几乎人人如此),禧佛、马哈达只能算是过错,本不至于流遣。总觉得玄烨有意让新城多点儿人气,有调过来的,有派过来的,也有流配来的,反正都来到黑龙江城。清代的流放制度,规定妻室与成年儿子跟随。这些昔日大员连同家属仆役,几乎每人都像拥有个小部落,也能对开发边疆起到一些作用吧。(待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