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病毒会让人生病

为什么病毒会让人生病

时间:2023-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溶细胞型感染是病毒感染中较严重的类型。稳定状态感染多见于有包膜病毒,如正黏病毒、副黏病毒等。包涵体的存在与病毒的增殖、存在有关;不同病毒的包涵体其特征可有不同,故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依据。在病毒感染中,免疫病理导致的组织损伤常见。诱发免疫病理反应的抗原,除病毒外,还有因病毒感染而出现的自身抗原。隐性感染指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宿主细胞

根据不同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溶细胞型感染、稳定状态感染、包涵体形成、细胞凋亡和整合感染5种类型。

溶细胞型感染

溶细胞型感染多见于无包膜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等。其机制主要有:阻断细胞大分子物质合成,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影响细胞溶酶体和细胞器的改变等。溶细胞型感染是病毒感染中较严重的类型。靶器官的细胞破坏死亡到一定程度,机体就会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变化基,侵犯重要器官则危及生命或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稳定状态感染

稳定状态感染多见于有包膜病毒,如正黏病毒、副黏病毒等。这些非杀细胞性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它们复制成熟的子代病毒以出芽方式从感染的宿主细胞中逐个释放出来,因而细胞不会溶解死亡,造成稳定状态感染的病毒常在增殖过程中引起宿主细胞膜组分的改变,如在细胞膜表面出现病毒特异性抗原或自身抗原或出现细胞膜的融合等。

包涵体形成

某些病毒感染后,在细胞内可形成光镜下可见的包涵体。包涵体的存在与病毒的增殖、存在有关;不同病毒的包涵体其特征可有不同,故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依据。

细胞凋亡

病毒的感染可导致宿主细胞发生凋亡。

整合感染

某些DNA病毒和反转录病毒在感染中可将基因整合于细胞染色体中,随细胞分裂而传给子代,与病毒的致肿瘤性有关。多见于肿瘤病毒。

此外,已证实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或直接由感染病毒本身,或由病毒编码蛋白间接地作为诱导因子可引发细胞死亡。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在病毒感染中,免疫病理导致的组织损伤常见。诱发免疫病理反应的抗原,除病毒外,还有因病毒感染而出现的自身抗原。此外,有些病毒可直接侵犯免疫细胞,破坏其免疫功能。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许多病毒诱发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破坏宿主细胞,属Ⅱ型超敏反应。抗体介导损伤的另一机制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所引起的,即Ⅲ型超敏反应。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杀伤带有病毒抗原的靶细胞,造成组织细胞损伤。属Ⅳ型超敏反应。

免疫抑制作用

某些病毒感染可抑制宿主免疫功能,易合并感染而死亡,如艾滋病。

病毒的感染类型

病毒感染根据临床症状的有无,区分为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按病毒在机体内滞留的时间,分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后者又分为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隐性感染指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隐性感染的机体,仍有向外界散播病毒的可能,在流行学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隐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慢性感染

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或经输血,注射而传播。病程常达数月至数十年,患者表现轻微或无临床症状,如HBV、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

潜伏感染

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但在某些条件下可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隙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在非发作期,用一般常规方法不能分离出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后,在三叉神经节中潜伏,此时机体既无临床症状也无病毒排出。以后由于机体受物理、化学或环境因素等影响,使潜伏的病毒增殖,沿感觉神经到达皮肤,发生唇单纯疱疹。又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主要在儿童中引起水痘,病愈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细胞内,暂时不显活性。当局部神经受冷、热、压迫或X线照射以及患肿瘤等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的病毒则活化、增殖,沿神经干扩散到皮肤而发生带状疱疹。

慢发病毒感染

有很长的潜伏期,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常为致死性感染。如艾滋病以及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除寻常病毒外,还有一些非寻常病毒或待定生物因子(如朊粒)也可能引起慢发感染。

病毒的传播

病毒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2类。

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间的传播。常见的传播途径主要经皮肤和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等黏膜。在特定条件下也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垂直传播指通过胎盘或产道,病毒直接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常见的导致垂直传播的病毒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HIV和单纯疱疹病毒10余种。可引起死胎、流产、早产或先天性畸形。

知识点

细菌

凡能使人或其他生物生病的细菌,如伤寒杆菌、炭疽杆菌等,称为致病菌或病原菌。

细菌在人体内寄生、增殖并引起疾病的特性,称为细菌的致病性或病原性。致病性是细菌种的特征之一,具有质的概念,如鼠疫细菌引起鼠疫,结核杆菌引起结核。致病性强弱程度以毒力表示,是量的概念。各种细菌的毒力不同,并可因宿主种类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同一种细菌也有强毒、弱毒与无毒菌株之分。细菌的毒力常用半数死量或半数感染量表示,其含义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使一定体重的某种实验动物半数死亡或被感染所需的最少量的细菌数或细菌毒素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