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近代医学昆虫学的研究

我国近代医学昆虫学的研究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医学昆虫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20年,研究机构或单位陆续建立。1938年吴希澄出版了《医学昆虫学》,这是我国第一本比较系统的医学昆虫专著。以上的研究和著作都对我国医学昆虫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近代医学昆虫学的研究_医学昆虫学

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由于我国当时正处于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医学昆虫的科学研究更是举步维艰,多数是由外籍医师作些零星的调查研究工作,如1877年Manson在厦门证明致倦库蚊为班氏丝虫的传播媒介;1894年Blanford在宁波的鼠耳上发现盲潜蚤(Tunga caecigena,当时误认为穿皮潜蚤);直到1915年秉志发表“疟蚊研究”一文,他是我国现代最早从事医学昆虫研究的学者。

我国医学昆虫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20年,研究机构或单位陆续建立。在我国先后成立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寄生物学系,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江苏昆虫局卫生处,浙江昆虫局并附设蚊蝇研究室,杭州热带病研究所、卫生实验所,上海雷期德(Lester)医学研究所,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以及南京卫生实验院寄生虫学系,这些都是当时医学昆虫工作的中心,对于我国医学昆虫学的发展都做出过极大的贡献。

在这一时期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医学昆虫专家,其中冯兰洲教授于1930~1950年间在医学昆虫学研究领域做出了最卓越而富有创造性的成绩,贡献极大。他于1930年在上海吴淞解剖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获得班氏丝虫各期幼虫的自然感染;1931年在厦门解剖致倦库蚊也获得班氏丝虫各期幼虫的自然感染;1932年在厦门疟疾流行区解剖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及中华按蚊,结果证明微小按蚊为当地疟疾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日月潭按蚊为次要媒介;同年在上海吴淞和苏州解剖中华按蚊证明有疟原虫卵囊的自然感染。1933年冯兰洲在浙江湖州以淡色库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常型曼蚊及中华按蚊饲吸马来丝虫患者血,仅在常型曼蚊和中华按蚊中发现成熟幼虫,有1只中华按蚊含马来丝虫成熟幼虫59条之多。1936年在广西龙胜解剖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证明前者有疟原虫子孢子自然感染,后者有卵囊自然感染。1942年他与周钦贤等在云南遮放解剖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库态按蚊、多斑按蚊、小溪按蚊、日月潭按蚊、环纹按蚊、迷走按蚊、浅色按蚊、华丽按蚊、鸟头按蚊、棋斑按蚊及巨型按蚊贝氏亚种,仅发现微小按蚊有卵囊或子孢子的自然感染。1936年冯兰洲还与钟惠澜合作研究,通过回归热螺旋体在虱体内及中非回归热螺旋体在毛白钝缘蜱(Omithodovus moubta)体内生活过程的细致研究观察,证实螺旋体始终存在于体虱或蜱体中。但此种螺旋体并不传至下一代虱体,雌雄体虱均不能通过交配互相传染回归热螺旋体;并指出Nicolle等认为回归热螺旋体在虱体内可能存在一个不可见的超微的特殊颗粒型阶段是错误的解释。1939~1941年冯兰洲和钟惠澜证明中华白蛉在犬与犬、犬与人之间传播黑热病。此外,李宗恩、胡梅基证明也先后在蚊与丝虫的感染关系上做出了贡献;1935~1938年姚永政、孙志戎、祝海如和吴征鉴证明了中华白蛉自然感染人黑热病的病原体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并以实验人工感染成功。何琦在1934~1936年研究了麻蝇分类,至1940年胡经甫已记载我国蝇类有20种。20世纪40年代孟庆华与Winfield对山东济南及四川成都蝇类的分布、生态以及与传病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1940年周钦贤报道在我国北方,从公共厕所采集得250只大头金蝇,在8%的消化管内检出痢疾杆菌,并以感染实验证明,痢疾杆菌和伤寒杆菌可以在蝇体内存活5~6d。1928年伍连德等证明印鼠客蚤和鼠疫的关系。1934年伍长耀对鼠蚤的调查已有较完整的记载。1936年柳支英发表了《中国蚤类目录》,列有77种,1939年他发表的《中国蚤类志》中对我国及蒙古的75种(包括变种和亚种)蚤类均作了简单的描述,并有分类检索表。1940年胡经甫的《中国昆虫名录》(第五册)列有我国及蒙古蚤类96种(包括变种和亚种)。此外李震修、李贵真、甘怀杰、李淑宝和赵修复也在我国各地对蚤类进行了调查。

1938年吴希澄出版了《医学昆虫学》,这是我国第一本比较系统的医学昆虫专著。以上的研究和著作都对我国医学昆虫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